当前日期:

目录


一、工商信贷
1949年5月县银行成立后即开办信贷业务。放款政策是:先公后私、先工后商、工重于商,物价平衡时贷现收现、贷实收实,物价被动时,多贷实物少贷现款,不论贷实物或现款都得有殷实的铺保。那时工商业不发达,没有国营企业,个体小工商业占整个企业经济的90%以上,因此个体工商业户是银行信贷的主要对象。是年,私营工业贷款年末余额3277万元(旧币、下同),私营商业贷款年末余额2216万元,还放出800万元折实小麦两万斤由建设科筹办麻袋厂和铁工厂。
1950年初,贷款大进大出,4月,中央命令实行“现金管理、紧缩筹码,平稳物价”。贷款停放。当时愈期贷款9980万元,不能按期收回,后经起诉法院处理,收回5684万元。1951年在互利的基础上,银行与工商业户订存、放、汇合同,贷出30878万元,一般遵守信用较好。1952年为活跃城乡经济,支持物资交流大会,扩大对私营工商业户的贷款,结果有的因产销不畅,额度集中,造成资金积压,长期不能归还。
1953年至1957年,对私营企业贷款从紧,对合营企业大力支持,以促进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发展国营工业的前提下,工业贷款连年增加,1957年年末余额0.9万元(新币,下同)。商业则按企业收支差额和商品库存掌握贷放,其中粮食、油料收购资金由各营业所就地垫付,逐日划县,保证支付。农副产品收购资金也由各营业所直接向基层供销社发放铺底资金,计划支付。对私营工商业紧缩贷款,促其接受国营经济领导,以联营、合作等形式,.湮寰谩J悄辏贡ㄗ蓟砻馕镒式涣骰岽1.9万元。
1958年,县银行为适应国民经济“大跃进”的需求,提出贷款不要计划指标,资金敞开供应,对工业那里需要就贷给那里,需要多少贷给多少,对酱菜、食品、制帽、砖瓦、针织、造船、酿酒等工厂及工业局供销股实行活期存款透支办法,致使1960年年末余额高达360.8万元。对商业企业执行包购包销,有什么收购什么,有多少收购多少,所需资金,银行全额贷给,结果由于贷币投放过多,引起物价波动。1961年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和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银行工作的集中统一严格控制贷币发行的决定》,取消“全额信贷”,紧缩贷款,收回被挤占挪用的贷款,协助企业清仓核资。处理积压物资,组织货币回笼,促使市场繁荣、物价稳定。
“文化大革命”期间,贷款不讲计划指标、不管经济效果,出现有的企业资金积压,而产值下降,甚致生产停滞的怪现象。县印刷厂1967年二季度产值11.6万元,三季度产值1.5万元,下降到不及原来的七分之一。
1977年恢复和健全银行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1979年工商信贷优先支持轻纺工业,恢复合作商业贷款,执行“区别对待,择优扶植”的原则。1980年改变过去分季下达指标,由统收统支,试行“统一计划、分散管理、存款挂钩、差额控制”的信贷办法。并恢复个体企业贷款,办理信托业务。
1981年,对商业企业贷款,由敞开供应改为按全部流动资金周转率发放,把贷款与销售挂起钩来,实行“以销定贷”,松动信贷资金。1983年工商企业流动资金,原由财政、银行两家合管,改为银行一家统管。1985年工业贷款余额1535.5万元,商业贷款余额1763.35万元,比1980年分别增长3倍和1.5倍。
太和县部份年度工商信贷年末余额


二、农业信贷
1949年9月银行发放麦种贷款,贷出小麦10.27万公斤,帮助4866户农民种麦17253亩,并发放副业贷款小麦7.5万公斤,扶助农民开展打油、磨粉、编席、打篓、运输等生产自救和组建供销合作社。
1950年至1952年,银行本着“有借有还,到期归还”、“专款专用”和“就地调剂有无”的原则,分别贷出麦种、副业、水利、牛草、食盐、豆种、秫种、棉种、早熟作物种、子猪、耕牛、农具和短期信用十数种款项,以促进农村经济恢复和发展,并对参加常年互助组的农民,农贷利息九折优惠。
1953年为支持农业发展,对1949年至1952年所放农业贷款(供销社、国营农场、耕牛、物资交流、短期周转性贷款除外)24.45万.ㄊ∨迹炕砻狻
1956年为鼓励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对交纳入社股金有困难的贫苦农民,发放贫农合作基金贷款131.6万元,利率优惠。并继续清理旧贷,上报核免1954年的灾民抡种晚秋贷款1.66万元。
1958年对历年发放的副业、牲畜、肥料、种子、农药、农药械以及抽水机,拖拉机、锅驼机、鱼苗等贷款,项目繁多,数额较大,既有公社集体贷的,也有社员个人贷的,.阌诠芾恚谰荨八钏拐钡脑颍兄匦铝⒕荩魅氛窆叵怠
1961年又核免贫农合作基金贷款114.4万元。1962年8月发放副业生产费用贷款和限期一、三、五、七年的长期无息贷款,以支持生产队开展副业生产和购置中型农具。1963年核免1955年发放的三改种子(马铃薯、胜利百号红芋、早稻)贷款22.3万元。
1970年又豁免农贷132.2万元。1971年实行农贷资金包干制度,固定指标,多收多贷,少收少贷。1973年又把农贷资金划分为生产费用、生产设备、社队企业、信用社、灾区口粮五类,分类掌握贷放。
1978年后,专业户,联合体,私人企业,乡镇企业都为主要放款对象。1984年农业信贷余额2212.4万元,是1978年的3倍多。
太和县部份年度农业信贷年末余额

三、基本建设投资
从1971年至1980年,太和县基本建设投资,在工业上为469.73万元,在交通邮电上为166.51万元,在农业、林业、水利、气象上为627.8万元,在商贸、粮油、金融上为148.17万元,在文教、卫生、广播、科技上为168.37万元,在城市公用事项上为7万元,其5万元,10年总投资额达1667.他为68.8万元。
1984年,全县基建投资共145万元,其中工业为8万元,交通、邮电为4万元,农业、林业、水利、气象为81万元,商业、粮食、金融为8万元,文教、卫生、科技、广播为29万元,其他事项为15万元。
附:民间借贷
民间借贷,历史悠久。农民遇有天灾人祸,即行借贷。亲朋互借,不取利息。立据借债,还本付息。清末民初,年息1.5分至2分,最高5分。抗日战争时期,物价上涨,大多借粮还粮,借钱还粮,利息多为借1斗(15公斤)还2斗。更有甚者卖青苗,借印子钱,驴打滚的利滚利。据调查,本县黑虎乡马店村农民马心臣,民国31年(1942年)借秦庙一富户钱20元,月息20分,到期欠5元没还,两年后利滚利折小麦12石,倾家荡产也未还清,无奈留儿子一人在家,其余4口外出逃荒,结果儿子饿死家里,父亲饿死在黄岗寺。赵庙区赵庄村48户,有32户年年借债,春借1斗,夏还3斗,每年还债需小麦30~40石。
人们为了不受高利盘剥,采取“吃钱会”“,堆金会”等资金互助办法,通常由1至数人发起,邀集乡邻数人乃至数十人入会,约定会金,按月或季举会,每会集资轮流使用,但只有会头和会尾能得厚利,其它会友让出高利才可用钱,往往因有的会友拿不出钱而发生争吵,甚至有的被地痞流氓利用,把吃会作为敲诈的工具。
1952年至1954年,为扶持贫雇农,取缔高利贷,县内各乡镇逐渐建起信用社,从此,民间高利贷活动基本停顿。1956年春肖口乡郭姓农民放给苏恒中红芋片22斤,约定麦收后归还小麦44斤,当地信用社得知后主动贷款给苏,免除了高利盘剥。
1960年天灾人祸,生活困难,高利贷乘机而起,有的社员以高达20~30%月利借债,有的被逼得卖房卖衣或卖工分。1964年3月据县城6个居民委员会调查,2564户商市民中放债的14户,有一刘某因还债变卖了家具衣被,政府发觉后,采取措施,予以制止。
“文化大革命”期间,生产下降,生活困难,高利贷活动,据1975年调查,有借钱还粮的,借粮还粮的,也有借布票还粮食,借面粉还小麦的,利息超过银行利率3.6倍,最高达32倍以上。为扶助贫困农民,各信用社积极开展存放业务,努力吸收社会游资,充分发挥调剂资金的作用,使高利贷活动收敛。1980年至1985年农村生产发展,经济复苏,民间借贷步入正常规道。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