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农业税
民国初,沿用清制,把土地分成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上、中、下三级,按等级计征田赋,折收银两,民间称“封银子”。民国31年(1942年),改征粮食,县设田赋管理处。
1947年县境解放地区改称农业税,折征粮食,农民称“公粮”。实行累进带加成征收制,即对农民自种田按地亩分午秋两季征收;对出租土地按分租比例由主佃分担。
1950年至1957年实行累进税制,正税按累进税率计征,地方附加按正税总额15%征收。减免有两种:一是社会减免。省控制本县减免指标5%,减免对象主要是天灾人祸、革命军人家属、烈士家属、农村残废军人、老、弱、孤寡、病残,生产生活困难者,经民主评议,调查核实,报经乡级政府批准后给予减征或免征。二是灾害减免,即因遭受自然灾害而歉收的减免。按照“轻灾少减,重灾多减,特轻不减,特重全免”的原则给予减征或免征。减免标准是:歉收2成以上不到3成的减征税额的20%;歉收3成以上不到4成的减征30%;歉收4成以上不到5成的减征40%;歉收5成以上不到6成的减征60%;歉收6成以上不到7成的减征80%;歉收7成以上全免;歉收2成以下者不减征。
1952年查田定产,根据地势、水利和土质、劳力不同,核定常年产量,以常产为基数,计算征收。勤于耕作者,增产不加征,怠于耕作者,少产不减征。1954年初,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普遍建立,将以户为负担单位改为以社为负担单位,按人均常产多少,依照24级累进税率计征,同时改变灾减标准为:歉收6成以上全免;歉收5成以上不到6成的减征7成;歉收4成以上不到5成的减征5成;歉收3成以上不到4成的歉收几成减几成。1956年再次修改灾减标准为:歉收不达3成的歉收几成减几成;歉收3成以上不到4成的减征4.5成,歉收4成以上不足5成的减征6成;歉收5成以上者全免。
1958年改.壤爸疲葱小耙缆始普鳌⒁婪趺猓霾辉鏊啊钡母旱U摺J悄辏费粜惺鸸娑ㄌ拖厮奥饰13%,计算到户、组、初级社、高级社征收;对个体户加征1~5成,直至达到原负担额为止。这年再一次修订灾减政策,执行标准是:歉收6成以上的免征;歉收5成不到6成的减征7成;歉收4成不到5成的减征5成;歉收3成不到4成的减征3.5成;歉收2成不到3成的减征2成;歉收不到2成的不减征。此标准延续执行到1985年没有变动。
1959年至1962年,农业经营管理体制常有变动,农业生产起浮较大,调整计税常产,实行包产量,层层分配的征收办法。1963年确立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体制趋于稳定,实行以生产队为纳税单位,依照比例、税率、按常产计征。1979年又改行起征点办法,以生产队为单位,人均口粮水稻区200公斤、杂粮区150公斤为起征点,达不到起征点的生产队免征农业税,在起征点以上的生产队因纳粮而使人均口粮下降到起征点以下的,酌情减征。
1981年,由征实物(粮食)改为“实物计算,定价折款征收”办法。按每公斤公粮0.27元计价,粮食部门征收后,款交财政部门。1985年又改为按粮食倒“三、七”比例价(即30%按原统购价、70%按原超购价)每公斤0.37元折收代金。
为举办地方公益事业,除少数年份外,均随同正税征收地方附加税,征收的比例,1958年以前为15%,1961年以后为13%。1954年至1958年还征收占正税14%的水利集资粮,五年共计征收5865吨,用于兴修农田水利事业。
太和县部份年度农业税征收情况表

太和县1951~1985年农业税减免数


二、工商税
民国初期,税捐多沿用清末旧制。元年(1912年)县设第二科,负责税收工作。民国3年起逐渐开征的有6种税。
烟酒牌照税民国3年(1914年)8月省颁《安徽烟酒特许牌照税办法》,规定有4张烟刨与月产酒1吨以上者年纳税40元,贩卖烟酒者年纳税甲等16元、乙等8元、丙等4元。
契税沿清制,民国6年(1917年)起征,买契价银1元税6分;典契价银1元税3分,年比额银6000元。民国30年(1941年)3月省修正契税章程,将税率改为买契价8%,另征印花税4分。
印花税民国10年(1921年),县设印花税票分销处,每月上交银80元。
牙贴税沿清制。民国12年(1923年)省定年比额银2660元,同年定屠宰税年比额银5370元。民国29年(1940年)省府公布《屠宰税征收章程》划归地方收入,由县府督同财委会征收,并调高税率,牛每头6元(50公斤以下之小牛减半);猪每头1.6元(25公斤以下之小猪减半),羊不分大小每只4角。民国31年(1942年),又改为从价征收,牛6%;猪5%;羊4%,不得带征任何附加,绝对不许包征。
牲畜税沿清制,民国12年(1923年),省定年比额银7140元。
卷烟营业凭证税民国13年(1924年)起征,无定额,年上解银2000元。
民国22年(1933年),县成立财务委员会,负责稽核预算及保管财物,后“经征处”成立,财委纯属监督机构。民国26年,入库税款1.35万元。民国28年(1939年),乡保人员改为“有给职,费无源”,省定征“住户捐”,年户捐0.元,最高不得超过年收入总额8%,贫户免征。是年入库税款2.43万元,其中契税5786元、营业税1684元,烟酒牌照税811元、牲畜税3066元、屠宰税2461元、牙贴税3258元、普通营业税7243元。民国31年(1942年)8月改为自治户捐,民国33年停征。
民国29年(1940年),县成立产销税管理所,次年3月改设税务局,4月成立税捐征收处,统一征收各项自治税捐。是年省把屠宰、牲畜、买卖证照三税拨归县有,同时增开行为取缔税、市房捐税,正式规定县为一级地方财政,县始有独立财源。
1947年,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政府在解放区沿用民国税制,开征的有货物税、营业税、印花税等。1948年豫皖苏行政公署颁布《豫皖苏区新区征税暂行条例》,以“薄税广收、不苛不扰、宁漏勿苛”为方针,减少税目,降低税率,从发展生产,沟通贸易中增加税收。1949年5月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制定货物税、营业税、牙贴税等四税暂行条例,以前的征税条例废止。
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全国税收实施纲要》,建立全国统一新税制。《纲要》规定工商税征收14种。太和开征的有工商业税、存款利息所得税、印花税、交易税、屠宰税、特种消费行为税、车船使用牌照税7种。3月,根据《纲要》规定,对农民留作自用的烟叶、土糖、自制自用的土烟丝、自织自用的土布、自产自用的竹木、免纳货物税;对小型工商户、资本额不足20元,月销售额不足90元和服务性行业不足60元者,免征牌照税;对小手工业按税额给予10~40%的减征照额;机关和个人自用的车船,免征牌照税,此外还有定期、定额和特殊的减免照顾。
1958年进行税制改革,把原对生产流通领域实行的多种税多次征收的复杂税制,简化为一种税,分一次或两次征收;将商品流通税、货物税、营业税、印花税合并为工商统一税,在工业环节和商业零售环节各征一道税。1959年停征利息所得税。1962年开征集市交易税。1966年停征文化娱乐税。经过这次改革,工商税还有9种,太和开征的有工商统一税、工商所得税、屠宰税、牲畜交易税、集市交易税、车船使用牌照税6种。
1972年再次改革税制,合并税种。把原征收的工商统一税、车船使用牌照税、屠宰税、城市房地产税、盐税合并为一种工商税。保留牲畜交易税、集市交易税、但基本上停征。改革后国营企业只征收一种工商税,集体企业只征收工商税和所得税,城市房地产税、车船使用牌照税和屠宰税的征收范围,仅限于非企业单位和个人。
1979年以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多种成分并存。1983年实行利改税,税种扩大到29个。太和开征的有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屠宰税、牲畜交易税、奖金税、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和集市贸易税10种。至1985年没有变动。
太和县部份年度工商税收情况表


太和县1973—1985年度工商各税减免数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