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时期,太和对外贸易由少数私商经营,他们收购牛羊等皮货,经蚌埠转运至天津、上海等地外销。
建国初,有蚕茧、生猪等物资外销。蚕茧由供销社收购,运送无锡缫丝厂加工后出口;生猪先由私人经营,每年数千头,1953年后,由食品公司统一经营,每年外销万余头,在当地收购后,转运至蚌埠肉厂。
1961年,商业局下设外贸股,主管外贸业务。经营品种有:牛皮、羊皮、狗皮、黄狼皮、兔皮、兔毛、肠衣、蚕茧、瓜子、槐米、红枣、杏仁等。1965年增销香椿芽、羽毛、桑白皮。年收购总值68万多元,出口总值26万多元。其中土、畜产品分别调往阜阳地区外贸土产站,畜产站和肠衣加工厂,蚕茧调往阜阳缫丝厂,加工后出口日本、马来西亚、欧州等地;桑白皮出口新西兰、马来西亚;槐米出口法国、日本;椿芽销往香港。
1971年收购粉渣2237吨、粉面400吨、槐叶258吨、蚕茧19.7吨,各种畜皮43822张以及柳编品、薄荷油、朝天椒等,收购总值145.9万元、为当年收购计划指标的150%。粉面行销港、澳及西欧;粉渣出口意大利、丹麦、比利时、英国;槐叶经阜阳加工成棵粒状饲料,出口日本、欧州;薄荷油经上海加工成薄荷脑出口西欧、美国、东南亚地区;柳编品经上海土产进出口公司出口港、澳地区。
1973年,将商业局外贸股划出,成立太和县对外贸易公司,1980年改设对外贸易局, 1984年,改称对外经济贸易局和对外贸易公司,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外贸公司设立后,大力扶植出口商品生产基地,调整收购价格,挖掘传统品种,引进新品种,使外贸工作长足发展。从1974—1981年,先后培植6个出口商品生产基地:
薄荷油生产基地1974年引进茎杆千斤,试种4.5亩,获得成功。1980年扩种到万亩以上,1985年达17万多亩,产油近2000吨。
朝天椒生产基地1977年引进,22个公社,104个大队种值朝天椒857亩,产量高,收入大,至1979年种植3288亩,收购椒干52吨。
长毛兔1978年引进西德兔良种,分在26个饲养点试养,获得成功。1979年长春公社南洋大队兔厂,喂养533只,出售294只,收入2304元。1981年全县出现养兔热,饲养长毛兔163630只,年收购兔毛32.13吨。
桑蚕1979年,县财政拨款1.5万元,购进湖桑苗15万棵,培植苗集、宫集、倪邱、长春四大片、18个饲养点。
河蚌育珠1981年,在长春、闫庙等8个点,21亩池塘养蚌9850只,1982年至1984年,收购珍珠7.5公斤。
山羊1978年,全县养山羊年末存栏90882只,收购板皮71976张,被国家列为山羊生产基地县,1979年投放无息贷款2万元,重点扶植39个生产点,发展山羊生产。
1984年,出口绣花毛巾158打,珍珠7.5公斤,柠檬酸25吨,芝麻4818吨,黄豆1848吨,远销日本、港、澳、欧州等地。
1963—1985年,外贸收购各种物资48690吨,各种板皮136万张,肠衣120万根,经营总额5964万元,创利润237万元。其中1978—1985年,年均经营额510多万元,比“文化大革命”十年收购总和还多两倍多。而1984年一年的经营总额就达1108万元,首次突破千万元。

几个年份外贸出口农副土产品数量

几个年份外贸出口畜产品数量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