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电报
民国13年(1924年),县设立电报局,隶属省建设厅。首任局长王文俊,桐城人。
民国20年(1931年)省建设厅举办无线电训练班,县人孙仲瑾、朱正邦参加学习。是年9月学成归县,随带县自购无线电收发机1部。设电台于黉学后面的明伦堂,由黄埔六期通讯兵科毕业生,湖南籍的肖坚白任电台主任、孙、朱二人任报务员。
建国前夕,县内邮局无发报设备。1953年县邮局开始办理电报业务,因无电报机,去报是用电话传给阜阳邮局后,再由阜阳发往各地。是年发报2764份。1957年购置直接发报机1部。1972年增置无线短波收讯机1部。1975年冬,省邮电管理局分配给本县德国产51型电传机1部,发报由“打点划”变成“打数码”,收报由手抄电码变为自动收录电码。1981年又增设国产“55型”电传打字机2部,西安产15瓦发信机1部,上海产15瓦发信机1部。发报实行四码传递,路线由太和——阜阳——合肥,转其它省会。1985年增置4路插报机1部,同时可开4路电报,1985年共去报75332份。
县下支局开展电报业务的有:旧县、大新、关集、原墙、坟台、双浮、赵庙、李兴、倪邱、宫集、税镇、洪山、蔡庙、肖口、三塔、苗集、大庙、桑营诸邮电所。
二、电话
民国18年(1929年),本县始建长途电话,设管理处。县属短途电话建于民国29年(1940年)。电话管理处设于县府内,有职工50人,50门总机1部,装于县城内;10门总机2部,分别安装在赵庙、双浮。共有单机76部,分装在城内各机关及县辖34乡、镇。架有:由县城经原墙至竹园湖线;县城经关集至三塔线;县城至旧县线;县城经亮集至界首线;县城经砖桥至陈李线。另有由双浮经港沟至高庙线,赵庙经龙台、胡集至黄门线,以沟通与长途电话的联系。
全线程177公里。抗日战争期间县境通讯惨遭破坏。至建国前夕,电话设施已损坏殆尽。
1949年,县人民政府内设电话班,装有磁石交换机1部3门,由县府直通各区和县直重要机关,1区1线,装1个单机。1953年县府电话班并入县邮局。邮局下设原墙、赵庙2个电话站,配10门磁石交换机1部、70门磁石交换机1部,截至1985年底,县局已有电话交换机27台,总容量1550门,电话机651台,载波电话终端机17部。
长途电话1949年,长途电话、农村电话、城市电话合用台席。1953年县邮局专设长途电话台席,设营业处。配10门磁石交换机1部,开通太和至阜阳线路。1960年增设长途电话单路载波终端机1部,磁石式长途交换机1部50门,长途电话线路3条,其中实线电路2条,有线载波电路1条。1966年,增辟太和至阜阳实线电路2条。至1985年底,长途电话设备有:合肥产3路载波终端机2部、上海产单路载波终端机1部。是年9月,新辟太和至合肥载波电路1条。至此,县邮局能直达通话的电路共10条,其中太和至阜阳载波电路5条、实线3条;太和至界首实线电路1条;太和至合肥载波电路1条。
市内电话城市电话用于县直各单位。1953年城内电话用户51家,架空明线长23.44对公里。1966年,城市电话交换机容量265门,接入交换机的电话机203部,架空明线长53对公里,电缆长2.67皮长公里。1985年话机增加到385部,电话交换机容量600门,电缆和架空明线出局600对,杆路长20公里,架空明线19对公里,电缆19皮长公里,电缆芯线长534公里。
农村电话1953年,县邮局架设到县辖14个区、镇的电话线路,单线通话,未设交换机,各区皆使用单机。1956年,对各区、乡电话线路进行扩建和改造,电话交换机增加到1260门。1958年“大跃进”中,全县公社所在地都装有交换机,生产大队配有电话机,用户达523户。1961年,杆路长1524公里,其中中继线171公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生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大队一级组织已失去指挥生产的作用,所配电话绝大部分拆除。至1985年底,县内农村电话用户262户。为解决繁忙通话时通话频繁的矛盾,县局在下设14支局的总机上装置载波终端机21台,中继线26条,以保证县、区、乡通话的需要。
上一篇:第一节 邮递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