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县城机械工业
清朝末年,县城陆续建起少量炉坊,生产犁铧、楼铧、车钏、车轴、铁锅、脸盆之类的小型农具及生活用品。主要设备有木制风箱、小炉、抽炉、板炉、硬模、软模等简单工具。一般年煽火30—50个,可出5—7.5万公斤铁货。
1954年2月,城关区在县城大南门外建国营铁器生产合作社,有职工30人,主要设备只有21把钳子和7个风箱。有资金3788元,其中股金1007元,固定资产原值1000元。主要生产锄板锄钩、铁锹、抓钩、菜刀、螺丝钉等小型农具及日用品,年产值2.89万元,利润0.18万元。1956年,旧县星火翻沙合作社、城关区建华木器生产合作社并入该社,改名县铁木业社。主要产品除小型农具和日常用品外,还年产木制水车48部,铁制水车2部,木制农具560件,家具916件。1957年铁木业社改称铁工厂,厂址迁至县城西南候庄附近。1958年12月转全民企业,同时易名为“太和县机械厂”。1963年企业进行整顿,有职工43人,主要进行农机修配。厂内设金工、翻砂、洪炉3个车间。1967年增设弹簧车间,主要生产园盘印刷机和红芋切片机。园盘印刷机广销河南、山东、内蒙等十几个省、自治区。
1967年起开始生产各种类型的弹簧。1970年机械厂改名为“太和县农机一厂”。后更名弹簧厂。1984年该厂生产的S195汽车弹簧和S195汽门弹簧,分别被评为地区和省优质产品。同时还生产自行车座、粉丝机、制砖机和为四轮配套的变速箱。1984年5月,自熟式粉丝机经省机械厅鉴定,投入批量生产,填补了我省空白。1985年有职工193人,产值121.3万元,上交税金5.8万元,利润8.4万元。
1970年在县拖拉机站的基础上成立县农机二厂。当时有车床3台、刨床2台、空气锤1台,电焊机20部,职工30人。主要承担农机修配任务,年产值4.58万元。1971年在上级无正式产品下达的情况下,自找门路,大胆革新,试制成功电动机21台,除本厂使用外,其余全部销往外地。1972年开始生产650型花古筒,当年创产值10.12万元。从1973年至1978年,工厂先后生产花古筒、750型钢卷、100V变压器、变速杆、分离瓜、离合器、饲料打浆机等产品。1979年JH—20型制砖机试制成功,深得用户好评。随之在省内外设立5个销售点,畅销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产品供不应求。1985年生产制砖机1305台,产值202万元,利润46万元。1979年至1985年间,共向国家纳税71.54万元,相当于1985年企业固定资产净值的1.4倍。
1984年,JH—20型制砖机被评为地区荣誉产品。1985年在省组织的机械行业质量检查中,合格率为96.9%。现有职工131人。是阜阳行署机械工业局定点制造粘土JH—20型制砖机、制瓦机的重点企业之一。
1966年,县手联社铁器厂和城关机械厂合并成立轻工机械厂。建厂初,有职工41人。主要生产小农具,年产值6.8万元。1970年后,开始生产江淮50型拖拉机挂钩、脱粒机等产品,质量可靠,深受用户欢迎。1976年,工厂扩建,厂址迁至人民南路,职工增加到120人,是年总产47.6万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产得到稳步发展,质量稳步提高,品种不断扩大。目前生产的S195成套齿轮、折叠椅、畅销省内外。该厂主要设备有车床7台、滚齿机2台,铣床2台,刨床3台,钻床8台。有职工72人,年产值35.4万元。二、乡镇机械工业
1985年全县有21个乡镇机械厂,共有职工772人,固定资产328万元,总产值348万元。各厂情况如表。乡镇机械工业为生产作出了贡献,为国家赚取了外汇。如李兴轻工机械厂生产的桐木拼板出口日本,旧县农机厂生产的烫金机被阜阳地区科委评为科技三等奖。
1985年太和县乡镇机械工业基本情况统计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