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教师
〔教师队伍〕抗日战争时期,仅据《界首一览》记载,界首三镇共有小学教师40余人,中学教师30人。至1947年各中小学停办,时有教师28人。
新中国建立后,教育事业日益发展,教师队伍逐年壮大。1949年全市有教师48人。1952年增加到169人。1953年撤市建县,学校155所,教师队伍增至1032人。1958年民办教师增加317人,全县共有教师2384人。
1966年全县中小学、师范和幼儿教师共2409人。1976年,全县有中小学、师范、幼儿教师6398人。比1966年增加2倍多,其中民办教师3376人。
1981年对民师经过整顿,精减700人。1982年按中教师生1∶19,小教师生1∶30的比例,进行文化教学考查,师资质量有所提高,教师队伍相对稳定。1985年中学教师1147人(民师160人),小学教师3646人(民师2365人),师范教师100人,幼儿教师65人,总计4958人。
几个年份中、小学、师范、幼儿教职工统计表

〔教师待遇〕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教育,关怀教师,不断组织教师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在学生家长及社会上甚受尊敬,教师的物质生活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亦不断改善。1949年教职工生活待遇实行薪粮制(小麦),初小教师75至90公斤,高小教师80至100公斤;初中教师110至135公斤,高中教师125至140公斤;小学校长90至110公斤,中学校长140至150公斤,勤杂人员65至80公斤。
1952年至1953年,实行折实工资制(即工资分制),小学教师110至190分,中学教师130至240分,分值按当时物价计,每分合人民币0.22元左右,以分计薪发给现金。
1954年由工分制改为工资制,中小学教师和行政人员分别定级。小学行政人员月工资额64.50至27元,教师月工资额61.50元到29.50元;中学行政人员月工资额72元至27元,中教73元至39元。1956年,教育部对普通教育、师范教育的工资实行改革,对现行工资较低的教师都增加了工资。
1963年国家经济初步有所好转,给422名教师,晋升一级工资。
1972、1977、1979年的3年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教师工资进行调整晋升。1979年实行班主任津贴,小学每月3至6元,中学5至7元。同时为错划右派、冤假错案329名教职工,先后平反昭雪。1980年后,有150名教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其中大部分被提拔到领导工作岗位。1981年后,为教职工新建住房1050间,110名教师子女安排就业。是年有1950名教师升级,其中晋升两级的533人。界一中副校长汪舜年被评为安徽省“中学数学特级教师”。
1983年界一中教师周广华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获金质奖章1枚,授国家劳模称号。一中教师卢文章被评为全国“五讲四美”先进个人。一小副校长张彩明被评为省“五讲四美”先进个人。界首师范有13名教师被评为讲师。
1984年按照省委(84)48号文件精神,县政府批准中教五级、小教三级以上的教师155人享受讲师待遇。
1985年隆重庆祝第一个教师节,各级领导慰问了广大教师。是年工资改革中,有2574名教职工增加了工资,增长额平均为24.84元。与此同时,民办教师的待遇也得到妥善解决,相继增加副食品补贴和年终奖金,中教每年由国家补助250元,小教每年220元;集体补助由行政村统筹,小学每年100至200元,中学民师120至150元。
教师享受劳保福利待遇,离退休后,按国家规定发给离退休金,安度晚年。截止到1982年,县退休教师378人,离休12人,国家均优先吸收其一名符合招工条件的子女顶替就业。
教师牺牲、病故和其他干部一样,家属子女符合条件,享受遗属补助,并由一名子女补充就业。
二教育经费
民国时期,地方多办私塾,经费系私人自筹。兴办学堂后,除政府拨给少数经费外,主要是地方捐献学田及庙产公地供应办学。
抗日战争时期,界首三镇的中小学校经费,由临沈太3县政府及3县商务会拨给一部分,不足部分,主要靠沙河上来往船只征集船捐(大船通过征收1元、小船0.5元),虽从各方集资,但仍不能解决办学所需,教育事业日益陷于困境。
1953年界首建县后,随着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政府拨给的教育经费不断增多。虽经大跃进时期学校猛增,以及“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小学盲目发展,教育经费确有亏空,但是国家拨款仍维持了中小学教师工资以及办公费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条件好转,教育经费年年递增,详见下表。
1955—1985年各年度教育经费支出数字统计表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