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房屋建筑
新中国建立前,境内乡村住房土基草顶房居多,稍为富裕人家房屋为砖基草顶,一般砖基为5至13层。实为有钱有势之家青砖小瓦建造讲究的庭院住宅甚少。建国初期,农村生活较前好转,但建房仍以土基草房为主,间或有砖基房屋也不超过13层,人均住房不足10平方米。1964年后,农村建房大都使用砖基,多数为15层以上,少数用砖封山封檐,也有极少数人家为外砖里坯房屋(俗称里生外熟)。至1970年,房屋结构已由草木结构发展为砖木结构,砖瓦房占10%,1980年达30%。1980年后,每年有7%的农户新建瓦房。1985年,全县乡村房屋总面积为736万平方米,其中砖瓦结构占65.7%,人均住房14平方米。乡村居住为单门独户,主房朝南,配有东西偏房,家家有厕所。
建国前,每村有公用砖圈阔口井1至2眼,供村民饮水之用,雨污水常流到井里,极不卫生。1970年后,农家用水各自备有小口井,公用阔口井遂废。1980年,少数人家使用手压井,至1985年,安装手压井农户达50%。
乡村宅基面积贫富不等,一般人家约占0.35亩,老宅代代相传,世世沿袭。1965年后,农村人口迅速增长,沿老宅外缘蚕食自留地、荒地甚至村外耕地的现象不断发生。70年代后,不少乡村自行规划宅基,统筹安排,一时出现新村规划热。特别是1975年8月,县境南部洪水侵泛之后,洪庄、砖集两区及陶庙区南部计6万多户住房毁于水中。县政府对此全部搞了新村规划。县境其余乡村有的是在原宅基础上进行规划,也有的弃老宅建新宅,老宅荒废,造成土地浪费。但群众流传着“农村工作两台戏,计划生育宅基地”,总算演唱了一台,群众得到了实惠。1983年,全县有1259个自然村,11.6万农户,庄基面积7.9万亩,其中宅基面积占80%,道路占18%。
二乡村照明
1969年前,境内乡村全用油灯照明,1969年淮南电输入境内,各区、乡、镇所在地及沿线村庄用电照明,至1985年,仍有多数偏僻村庄用煤油灯照明。
三新村选介
〔杨小寨〕杨小寨隶属陶庙乡,距县城东南13公里,四面环水,有54户240人,耕地303亩,设有医疗室、学校、供销社、水塔等公共设施。1958年被评为全县卫生模范村。
该村是1975年规划的典型乡村,主街宽7米,街巷宽5米,村内有9排瓦房,每排4幢,坐北朝南,每户单门独院,正面4间,50平方米,户均宅基0.35亩,村民饮用自来水,猪圈、厕所单设一处,集中于河岸上,全村房舍一致,清洁卫生,新颖雅静,独具新型农村建设风貌。
1961年,共青团中央书记胡耀邦来界首时,曾到杨小寨视察,给予好评与肯定。
〔路洼新村〕路洼新村隶属芦村乡,位于县城北部25公里,全村227户,1078人,耕地1519亩,设有供销社、医疗室、学校、水塔等公共设施。
该村1975年兴建,1978年基本建成,村基面积8.64万平方米,每户宅基0.35亩,村中东西干道1条,南北10个巷子,房屋纵横成行,幢幢朝阳,单门独院,每户正房4间,旁房3间,院内建有厕所、猪圈、粪池、沼气池、部分院内砌有花坛。
〔大朱寨〕陶庙乡大朱寨行政村,位于县城东南10公里处,共有320户,1540人。
该村自1983年兴建,1985年基本建成。新村基160亩,户均宅基0.4亩,村内道路12条,宽6米,共有房屋284座,1200间,面积1.8万平方米,全砖结构占95%,部分院内建有沼气池,种有花草,自筹资金建学校、敬老院各1所。
下一篇:第四节 建筑业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