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城址变迁
宋、元以前,界首城已具雏形。南北长250米,东西长500米。南大义门滨临颍河,北到至公街南侧(今第一小学),东依连家寨桥头(今县供销社家属院,原系臧家公馆),西向笆子街(今新华街)西首为边。据《元丰九域志》记载,宋时界沟已置镇。紧依界沟镇东端一桥相隔的连家寨于明朝中期并入界沟镇,界沟城址向东有了扩展(宋元时期旧址残垣及连家寨遗址今皆依稀可见)。清咸丰五年(1855年),城址向北扩至玉皇街(习称坊子街今为前进路)北端,往东扩至迎祥街、毓文街东首,南、西两向仍以原界,并筑土堡。城内有迎祥、毓文、向义、大义、中山、至公、太平等11条街巷。抗日战争爆发后,商贾云集界首,颍河南岸刘兴镇及城西皂庙镇同时兴起,与界首成鼎立之势。民国30年(1941年),拆除寨墙,皂庙、界首连成一片,城址面积迅速拓展,民国33年(1944年),刘兴镇往南发展到原寨外百余米(今福通路),皂庙镇向西发展,大小张庄并于集内,形成了南北2250米,东西3000米的界首3镇。新中国建立后,在改造旧城的基础上,先后合理地建设县城,北建北环城路、东筑工业路、南修福通路,形成道路纵横,南北2600米,东西4200米的新县城。
界首三镇街市形势图


二市区建设
〔街道〕1947年前,界首城已建有信义、顺河、迎祥、玉皇(坊子街)、至公、向义、中山等11条大街,解放一、二、三大街(原为致中街)、富强街、东西顺河街、生产街等20多条街皆系1937至1949年间修铺,路基土质,路面凸起(习称鱼脊路),晴天尘土迷眼,雨天泥泞难行。唯解放一、二大街砖块铺墁。1949年后,人民政府重视城市建设,开始对旧街进行合理改造,先后拓宽中原路、吉甫街、前进路,新建人民路、南北环城路、大桥南北路等。至1985年县城有街道58条,主干道14条,总长3.68万米,面积77.7万平方米。其中柏油路面19条,长1.3万米,面积24.1万平方米,炉碴、水泥、砖砌路面23条,长0.85万米,面积7.4万平方米。
〔沙河大桥〕沙河大桥坐落于县城中稍偏东首。1978年筹建;翌年8月竣工,10月1日正式通车,总投资98.5万元。为县境第一大桥。大桥系斜杆式多孔桁架拱桥,全6孔,净跨30米,全长210米,桥面宽7.5米,两边各设1.75米人行道,设计负荷汽—13t,拖—60t。一桥勾通南北,结束了往来乘船过渡的历史。
〔路灯照明〕民国31年(1942年),沙河警备司令部三镇警察督办各主街要道设路灯照明,叫“公共路灯”,沿街各商店铺门前设灯悬挂照明,燃植物油,灯型各异,灯光弱暗。1944年侵华日军空袭频繁而毁坏。1950年6月,界首电厂建成发电,沙河北岸市区始用电力照明。翌年河南岸市区供电。1969年10月,淮南输电网接通后,人民路、信义街、牛行街安装高压汞灯38盏(单位2000w),后大桥北路、解放四大街、吉甫街、中州路、前进路等街、路先后安装照明路灯。1985年,县城内共有线路9条,路灯129盏。
〔供排水〕1979年,前城内居民多饮用河水,部分靠汲井水饮用,少数单位用高压深井泵抽水供职工生活需要。1979年县筹建自来水厂,翌年10月竣工使用。厂设一级泵房2座,配电房1座,深井5口及配套装置,出水量125吨/时,总投资45万元。1985年底,安装供水管道9200米,支管道37000米,供水量年达67万吨,可供60%的城内居民用水。
1949年前,城内无排水设施,雨汛期来临,任其排泄。1975年前,结合修筑主干街道于两侧铺设明下水沟,深不足50厘米,宽不足15厘米,排泄情况稍有好转。1976年始建地下排水道。1978年,县城有排水道2686米,桥涵24座,水芯68个(皆长方形,上铺水泥板)。至1985年底,铺设下水道11768米,明沟9786米,泻洪面积360平方米,总投资67.22万元,沿沙河两岸雨水和工业污水,由8个涵闸排至沙河以及城北环城河泄至万福沟。
〔卫生设施〕1942至1945年,三镇沿街各商铺均设有太平缸,主干街道设有简易垃圾箱,厕所悉为露天,管理差。三镇初期设有清洁工百余名,后因报酬少、地位低而解散。1950年起,人民政府多次组织发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城乡卫生工作有较大改善,一度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1958年被评为卫生“四无县”(无蚊、无蝇、无鼠、无雀)。1966至1976年间,受“文化大革命”干扰,卫生工作失去管理。1978年卫生工作恢复正常。1985年,县城内设有混凝土垃圾箱50个,人民路置放铁铸果皮箱30个,收储处理垃圾点2处。清洁队1支,职工32人,人力垃圾车30辆。全城大小公厕133座,其中自来水冲刷式3座,面积1330平方米。多数公侧因管理不善,且长年失修,每至阴雨,污水泥泞难以进脚。
〔城区绿化〕县城绿化开始于1976年,首先在人民路两侧植法国梧桐2832棵。1984年成立园林处,新辟苗木基地4处共89亩,其中苗圃场48亩,园林处绿化基地22亩,殡仪馆苗木地7亩,农业局苗木地1.2亩,共育大小苗木60多万棵。1983年,全县掀起了庭院绿化高潮,城内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纷纷兴建水池、亭台、花卉园地,种草栽花,大大改进了工作环境,美化了市容。1985年,城区共有法国梧桐、垂杨柳、国槐、雪松、女贞、铁剑等风景树木11592棵。公共绿地有人民公园,面积1.24万平方米,桥南街心花坛占地0.05万平方米,街道分隔带花坛121米,占地6182平方米。城市绿化起步较晚,管理不善,边绿化边毁坏的现象时有发生。
〔房屋建筑〕三镇时期,界首已建解放一、二大街为2层木质结构楼房,其余多为砖瓦结构的小瓦房或土木结构的草房。1949年,界首城有房屋总面积35029平方米,其中公房17746平方米,私房8483平方米,全民单位房产6413平方米,集体单位房产595平方米,其它房产358平方米。建国初期,界首公房建筑处于低潮,除建造部分办公室外,主要进行旧房维修。50年代,有房产总面积72827平方米,其中,私房7275平方米,公房8219平方米,全民单位自管房51405平方米,集体单位自管房3157平方米,其它房699平方米。1958至1966年,先后建起了新华书店、百货商场、县政府办公大楼、县政府招待所、东风剧场、工人文化宫等建筑,其中新华书店为界首县第一座楼房建筑,砖混两层。1966至1976年,公房建筑处于停滞状态,多因缺少资金不能施建,只有少数工程在其间动工兴建。70年代,县城有房屋总面积325764平方米,其中公房18918平方米,私房109197平方米,全民单位自管房156641平方米,集体单位自管房39385平方米。1976年后,随着工业商业网点的扩大,基建项目逐年增多,城房建设得以起步,并由平房向楼房发展。1977年,房屋面积63.3万平方米,其中平房建筑56.6万平方米,楼房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1980年后,房屋建筑发展较快。1985年,城房总面积972750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7958平方米占0.81%,混合结构123844平方米占12.73%,砖木结构660677平方米占67.92%,其它结构180271平方米占18.53%;其中平房827742平方米占85.09%,楼房145008平方米占14.91%;其中住宅用房7284平方米,工业交通仓库用房188145平方米占19.34%,商业服务用房118140平方米占12.14%,教育医疗科研用房48994平方米占5.04%,文化体育娱乐用房5285平方米占0.54%,办公用房43632平方米占4.49%,其它用房5444平方米占0.56%。
县城主要建筑工程统计表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