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发电
解放以前,界首境内无电力供应。
1949年春,在市长乔道三主持下首建界首市电力公司,发电机组是从农业税中筹黄豆1.5万公斤和麻油2.25万公斤运上海销售后买回。厂址选解放一大街南端西侧(后迁至大张庄),面积1100平方米,1950年4月建成试车,6月1日投入运行。发电机标称容量100千伏安,实际出力72千伏安,动力系苏联产“吉比利亚”登陆艇用150匹马力柴油机,年发电4万度。1954年增加50千伏安发电机,次年又增添80千伏安发电机、60匹马力柴油机,发电达25.6万度。随着工农业发展,原发电能力已不能满足需求,1959年后再建蔡庄发电厂(称东厂、今电机厂址),9月投入运行。至此累计发电303万度主要供县城工业生产及照明用电。1969年10月兴建河南变电所,接通淮南电网,以柴油机为动力的发电机组全部停车。
二供电
线路东厂运行后出线两路:一线入县淀粉厂,一线入市区。装变压器6台,容量640千伏安,于海子坑东南角(公安局后)架高25米杆过河线,供市区南岸用电。以2500伏、6600伏电压直供。1963年装6.5千伏/0.4配变8台,900千伏安。1964年装9台,950千伏安并架设县城至光武、县城至曹庄两条6.6千伏输电线路。1965年装12台1050千伏安。接通电网后电压为35千伏/10千伏/0.4千伏。1972年35千伏/10千伏,装主配变2/125台,容量为4200/4980千伏安。1984年装7/407台,容量14550/32785千伏安。
输电线路有35千伏和10千伏两种:
35千伏线路有闻集至河南岸变电所35千伏线1968年8月兴建,翌年9月投入运行,起点“T”接阜(阳)—太(和)35千伏线,终点入河南岸变电所,全长37.5公里,陶瓷横担“⊥”型布置,(G)—70导线21.1吨,1972年加固。
闻界至胡集变电所线,1970年架设,起点“⊥”接闻界线,终端入胡集变电所,长1.5公里,(G)—70导线0.7吨,陶瓷横担“⊥”型,1978年胡集35千伏变电所停运后被拆除。
县城至光武变电所线,1979年兴建。起自河南岸变电所,终点光武变电所,长14.5公里。陶瓷横担,(G)—50导线5.59吨。
阜(泉河)至闻集线,1973年4月竣工,起自泉河北岸,终点至闻集与1969年架设的闻界线相接,长23.8公里,(G)—70导线19.3吨,一针两悬式三角排列。该线投入运行后,界首35千伏线路成为专线,不再接阜太线。1978年胡集110千伏线变压投运时,该线改造升压110千伏,阜闻110千伏线建成后该线停运。
胡集至界首35千伏二回线,起于胡集110千伏变电所预留出线间隔,终点入河南岸变电所,长21公里,(G)—70导线26吨,一针两悬式三角排列,进线保护段“上”型。因110千伏变电所无出线设备,未投入运行。
10千伏线路有县城至光武中于庄灌溉站线,1969年8月架成,长19.1公里。
县城至彭湖河网化线,1969年9月架竣,长13公里。以上两线均为三线制,陶瓷横担,导线“上”型,(G)—50导线9.34吨,共投资6.84万元,均于是年10月1日运行。
胡集至田庄线,长12公里,1970年架成,投资2.38万元。
胡集至老董寨线,起自胡集35千伏变电所,沿方沟至小董寨转直角弯顺岳唐沟至申庄再转直角弯亦至老董寨,长9.5公里,(G)—35导线1.74吨1972年7月架成投入运行,投资3.30万元。
张大桥至鸭王村、房庄线,1972年11月架竣,长9.3公里,(G)—25导线1.06吨。
胡集至砖集线,起点胡集35千伏变电所,终点砖集,长16.1公里,1974年5月架线运行,二线一地制后改为三线。
顾集至杨新庄线,接“T”胡砖线,终点杨新庄灌溉站,长6.8公里,1975年11月投入运行,投资3.52万元。
光武至马集至芦村线,起光武变电所至马集(刘窑乡)至芦村,全长29公里,1975年架通投运,(G)—50/35导线5.47吨,县投资10万元,葡萄场投资2万元,芦村、马集2公社各投资5000元。
化肥厂专线,起自城关变电所至化肥厂,长1公里,35千伏,(G)—70导线,1973年运行。
三变电所
胡集变电所1970年2月兴建35千伏,1972年10月投入运行。主变1台,1800千伏安,35千伏侧采用RW1—35型高压熔断器1组。10千伏侧先采用跌落保险后改为柱上油开关,出线5路,供胡集、砖集两区内8个公社用电。1976年改建为110千伏变电所,1978年投运后原35千伏停运。主变1台,20000千伏安,110千伏侧用SW4—110/1000油开关和GW4—110/600隔离开关保护,35千伏出线用DW4—35D油开关和GW4—35D油开关和GW4—35D/600隔离开关保护,共3条,分别至临泉、太和、界首,10千伏出线3条,0.4/0.5/0.7分别对胡集区8个公社和陶庙区的2个公社供电。
河南岸变电所1968年兴建,1969年10月投入运行。主变1台,2400千伏安,35千伏进线1路,熔丝保护。10千伏柱上油开关,10千伏出线4条,分别对北岸城区、南岸城区、河南公社、陶庙公社送电,柱上油开关保护。1977年12月对北岸城区10千伏出线停运。1984年6月改造,主变如故,35千伏进线5条,出线1条入城关变电所,10千伏出线3条:南岸城区、河南公社、陶庙公社供电。35千伏侧采用DW—85D油开关保护,10千伏侧采用GG—1A高压开关柜保护,为县境关口变电所。
光武变电所1974年兴建,主变1台,1000千伏安,35千伏侧和10千伏侧均用熔丝保护,对光武、芦村两区供电。1980年主变1台3200千伏投运。是年该所改造,主变2台4200千伏安,35千伏侧用1台DW1—35D型油开关保护,10千伏开关室77.5平方米,控制室32.5平方米,出线5路,GG—1A高压开关柜保护。操作电源采用220硅整流器另装35/0.4千伏安所用变1台。1983年原3200千伏安主变改为1800千伏安,1984年主变2台1000千伏安停运。
城关变电所1977年12月建成投入运行(习称河北变电所),主变1台3200千伏安,35千伏进线1条,采用DW1—35D/600型和GW5—600A隔离开关保护,出线2条:至光武变电所、至化肥厂,用DW1—35D/600油开关控制。10千伏出线6条,用GG—1A户内开关柜。仪表基本齐全,控制系统时称先进。1984年主变2台3200千伏安投入运行,总容量6400千伏安,是县中心变电所。
化肥厂变电所1972年建成,次年投入运行,主变2台1500千伏安,电压35/0.4千伏。1980年扩建为主变3台总容量4350千伏安,35千伏侧GW5—400隔离开关控制,0.4千伏装B、D、V型低压配电屏27块。该所平均负荷2500千瓦,月均用电110万度,占全县用电量的1/2。
四管电
〔计划用电〕发电时期,容量小,配变不多,装机少,负荷不大。1969年10月接通淮南电网后电力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状态。1972年网内分配供电指标1000千瓦,实际负荷3400千瓦。供求矛盾大,县采取定量供应、调剂使用、监督检查、节约奖励的办法解决生产与民用问题。1976年网内分配供电指标2200千瓦,县分解给化肥厂1200千瓦,余下供全县。是年县成立计划用电领导小组,下设调荷节电办公室,用电指标分解到户(厂)。工厂用电三班生产单位两峰期压缩到最低负荷,二班生产单位提倡双10点(每日10点22点)上班。对高峰期违章用电单位,按每千瓦处以罚款4元。1980年供电3159.64万千瓦小时,其中农业用258.21万千瓦小时,工业用电2397.95万千瓦小时。全县30个公社、206大队、1818个生产队接通电网。1984年供电5109.29万千瓦小时,供31个乡(镇)、210个行政村、1074个自然村用电。平均负荷率上半年76.8%,下半年87.4%,全年平均83%。鼓励用电单位安装定时计量器,1985年有20多户(厂)安装了定时计量器,全年超用电达130万度,其中城关及化肥厂超用94.4万度。
〔节约用电〕为了节约用电,县于1976年采取严禁私烧电炉,检查用电严防偷漏,提高线路质量减少线损,取消高耗变电器,不准无表运行和用常明灯,更换大耗电机,鼓励用户装置电容器等措施,是年节约用电37万度。1984年实行力率奖惩规定,1985年县供电局对因未装无功补偿器致功率因数低于标准的塑料总厂、面粉厂等28个单位施以罚款计1.24万元,对功率因数高于规定标准的化肥厂、铜版纸厂分别奖励500元和300元。
〔安全用电〕1950至1958年供电量少,用电范围小电压低,人身事故未曾发现,而设备事故频出,究其因是设备陈旧,操作人员素质不高。1958年县城工厂增多且3班生产,用电量加大,设备得不到维修,带病运转,导致事故繁多。1969年接通电网后,由于安全用电宣传与电力建设未能同步进行,人身伤亡事件屡有发生。据统计:1972至1983年触电死亡22人,其中不懂电力安全知识者占死亡人数的54%。为安全用电,1973至1985年电力主管部门在组织固定职工学习与培训的同时,对农村电工分片分期分批进行培训并出动宣传车经常深入农村宣传安全用电常识,组织群众观看安全用电影片,利用区社有线广播宣传安全用电事项。1978年对全县所有配电机泵等进行检查改造,不合格者立即停止运行。农村和城郊农用变压器全安装触电保安器,80%以上电压型易为性能可靠的电源型并建立专人司管制度。1975至1984年县境800公里低压线路,其中150公里不合格,已整修1/3。1985年整修10千伏线路215公里,低压线路152公里,三类线路150公里。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沼气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