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自明清以来县境多水患,民国27年(1938年)黄河决口夺淮,洪水漫溢,侵袭县境北部20多万亩良田和村庄,历8年之久,造成沟河淤塞水系紊乱,各种灾害连年接踵而至,农民种田长期靠天,水利兴修无人过问,生活贫困不堪。
1951年冬,县境人民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掀起兴修水利热潮,对颍、泉河段及茨谷河段水系制订清理、疏浚、修建、开挖等一系列配套工程方案,为改变“大雨大灾,小雨小灾,不雨旱灾”的低产局面作出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一颍河段支系治理
1951至1952年清挖仓沟,分上下两段治理。1953至1957年每年冬春先后清整了倒流沟、曹田沟、万福沟、南东、西蒲沟、北中心沟及马沟等。1978年清淤疏浚万福沟。1981年开展颍河段支系除涝片工程:小黄、大黄、靳寨、肖楼、河北、河南、田营7个公社,各沟河清淤疏浚,开挖排水小沟3610条,875公里,计用356万个工日,完成土方178万立方米。
二泉河段支系治理
1955至1956年疏浚大路沟和解放沟,次年清理了白莲沟、黄沟、解放沟(下段)东湖沟、西湖沟、蒋杨沟、岳唐沟、淇孜沟等。1975至1978年先后治理了方沟及解放沟。1983年泉河段支系开展除涝片工程:陶庙、新村、王集、砖集、顾集、舒庄、戴桥、王烈桥、胡集、任寨10个公社开挖和整修中沟43条,63公里;小沟943条,891公里。投入246,26万工日,完成土方123.13万立方米。
三茨谷河段支系治理
1953年疏浚芦草沟,完成土方0.2万立方米。1955至1956年清理北东蒲沟,西如意沟及海岸沟。为根治水患按流域划清了水系防止串联,1959年治理南八丈沟,北东蒲沟、西蒲沟。1964至1965年为清除边界水利纠纷,中共阜阳、商邱(河南省)两地委和有关县委共同勘察协商解决并签订《关于豫东地区与安徽省边界水利问题的处理意见》,根据意见精神先后疏通北八丈沟、芦草沟、拉纤沟、南八丈沟上段及坡河等5条沟,拆坝建桥157座,完成土方133.17万立方米。1979年秋涝,水利工程中的对难以抗御涝灾的薄弱环节采取按流域分水系划片治理。1981年开展茨谷河支系除涝片工程:芦村、枣林、马集、光武4公社疏浚、兴挖中沟14条,32公里,小沟2810条,465公里,投入246万个工日,完成土方123万立方米。
四人工河与彭湖地区河网化
1958至1959年贯彻执行“以蓄为主,小型为主,群众自办为主”方针,响应省委提出“水网化稻改化,淮北变江南”号召,县境兴挖省统一规划大型河网中3条人工河:界洪河,起自颍河左岸尚庄村至王福庄入太和县境,经利辛过涡阳接宿县地区注入洪泽湖,县境挖8.3公里。界亳河,自县城西长胜沟口(省界沟)起至亳县(今亳州市)流入涡河,县境挖10公里(两段)。界南河,由县城西南隅起,经临泉、阜南县注入淮河,县境挖19.2公里。3条人工河周期开工日均出动10万人次以上,均开挖半边,停工20多年至1985年尚未贯通。
1958年县委决定彭湖地区为河网化试点,秋末冬初统一调动全县精干劳力2万人于陶庙公社彭湖大队搭棚建庵,在15平方公里土地上,兴挖五级河道河网化标准,纵横河道11条,37公里,每平方公里挖成库容25至40立方米,控雨水、客水、地下水于河网内。经日夜奋战至次年春实现了彭湖地区河网化。
同期全县还规划开挖1至5级河道205条,长1149公里。由于要求高期限短,结果仅开挖46条,85公里,其中“半拉子”工程占50%。
经30多年努力,颍、泉、茨谷3河各支系疏浚,除涝片治理,排水系统调整,县内河沟基本畅通,达到了防渍防涝要求。1980年6月22日至24日连降雨163.5毫米,其中23日夜至次日集中降雨120毫米,无一处发生内涝现象。惜挖压良田一批,引发出新的水利纠纷。
界首县1951—1976年治理沟河情况表

1951—1985年界首县水利工程数量投资效益统计表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