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育苗
县内民众自采树种自育自繁沿传至1985年。树种多乡土,桑楝点籽育苗,楸桐压根萌条,柳杨剪枝栽插。1955年提倡集体(合作社、生产队)育苗后,群众个体育苗减少。1970年农民始于自留地内育苗,菜苗间作,面积小。1978年后在承包土地上自建育苗场圃,面积逐年扩大,专业户(村)相继涌现。陶庙乡后邱村有耕地587亩,1981年育楝树苗65亩,1983年发展到285亩,年人均收入340元。1985年全村育楝树苗350亩,出圃优质楝树苗50万株,人均收入600元。后邱村育苗致富辐射邻近周庄、黄庄、杨小寨等10多个村庄,每年育苗2000亩。1985年全县群众育苗5902亩。
1956年县建苗圃场(今城建局址),圃地20亩主育榆、桑、白椿等乡土树种,出圃苗配给社队栽植。1963年场迁城北汪庄村西首,年出圃泡桐、大观杨、苦楝、核桃等树苗4万余株。1976年后每年育苗80亩,出圃苗3万株左右,苦楝、泡桐为主。1985年育苗向常绿树种和花卉发展,年出圃商品苗4万株,其中常绿树苗占1/4。
1949—1985年育苗面积统计表

二植树
〔四旁植树〕房前屋后椿桐榆枣,村头宅边桑柳梓楝,沟涯道旁槐杨楮柘,庭院常绿花卉,相互映衬,争奇斗艳,形成农村田园风光。惜大跃进年代(1958至1961年)毁伐殆尽。1962至1976年县主管林业部门明确四旁植树栽伐权限,但由于受“文化大革命”及“农业学大寨”运动冲击,林业生产发展缓慢。1980年后随着农业各种形式责任制逐步完善,林业生产有了起色,有林面积5130亩,四旁植树237万株。1982年末林田面积比1976年增长66.3%,林木覆盖率由1976年的1.15%提高到8.87%。1985年建立以陶庙乡为中心的楝树基地,以小黄乡和范寨乡的申湖村新村乡的大吕营、田营乡的田营村为代表的村片林,以芦村乡的路洼村为典型的四旁植树悉始具规模。户户在环村自留地内,家家在承包田上植树或搞农桐、农楝间作,或桐楝混交,相互影响促使发展,植树成片,片片毗邻,村林接连,绿色遍地。申湖村有树47075株,人均35株。路洼村有树8万余株,其中成材树木3万多株。田营村有树14.62万株,人均45株,全村林木覆盖率33.1%。大吕营村有桐楝55620株,蓄积材4558立方米,人均1.9立方米。是年全县四旁植树470.7万株,覆盖率24.5%,材蓄积达72.41万立方米。
〔营造农田防护林〕县内农田防护林建设为时不长,多年来只重视四旁绿化和村片林的营造,忽视农林牧生态循环,尤其是林业合理布局的设施,促进林业生产发展。1983年全县农田防护农桐间种21.3万亩,植树241.2万株。1984年秋,在省林业堪察设计院指导下,坚持以林定路,以路定沟,林田路沟统筹安排,完成四级(县区乡村)防护林网规划调查设计工作。1985年实施完成四级林带营造任务:主林带6条,副林带2条,总长2858.6公里,占地面积约20955亩,植树310.37万株。县境初步形成“田成方,树成行”的农田防护林。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