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棉花原种场
棉花原种场址于县城北11公里聂马庄,习称聂马庄农场。1969年建场后几经易名(劳改农场、蚕种场、示范繁殖场)为县地方国营场之一,面积440亩。南北与城郊、光武两区毗邻,西同沈丘县陈寨乡接壤。繁育棉花良种为主,兼搞其它作物育繁。棉花原种实行三圃制生产。1970至1981年进行“岱字15”、“徐州142”两个品种育繁,生产棉花原种15万公斤。1982至1985年繁育新品种“徐州514”,四年植棉1680亩,推行地膜覆盖并施花铃肥,亩均单产皮棉73公斤,160亩达85公斤,职工承包田创135公斤高产纪录,推广良种7.5万公斤。同期先后引进繁育“7023”、“泰山1号”、“博爱74—22”、“百农3217”、“西安8号”、“陕农7859”、“周麦8826、8846”、“泗阳936”等9个小麦品种,生产良种7.5万公斤,推广面积6万多亩。1985年有可耕地297亩,职工42人(其中行管3人),仓库9间,水泥晒场50平米,职工住房123间。
二马铃薯良种繁育场
马铃薯良种繁育场位于县城南5公里,1956年春兴建,原名马铃薯场。1958年与县办万头猪场合并,1960年分设,1965年定名马铃薯良种繁育场。建场初,繁育“界首红皮”,为社会提供种薯17.8万公斤。1971年春始马铃薯杂交,从实生苗中选育出适合当地栽培的“大小金果”、“612”、“619”4个品种,推广到省内沿江诸县及江苏、河南等省,是期商品薯块进入国际市场。1982年秋从山东引进“泰山1号”试栽,亩产1650公斤。次年试验地膜覆盖,较对照田增产40%至70%,同年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工人收入倍增。另对其它作物进行多种栽培试验,1958至1982年为社会提供各种小麦良种6.5万公斤。1985年拥有土地500亩,其中可耕地457亩,大牲畜30头,各种机具17台(部),专储仓667平方米,屋窖72平方米。农艺师2人,助理农艺师1人,会计2人,技术员1人。
三畜禽改良站
畜禽改良站原为1956年兴建畜禽良种繁育场,1963年名家畜配种站。其间曾与马铃薯场合并,1976年命名畜禽改良站。站设县城南5公里处,与县农科所及马铃薯场为邻。建场初引进阜阳黑种猪繁育,产仔猪供邻近农户喂养。1958年猪场疫情严重发生,死亡多,损失大。1963年引进种公马、种公驴各2匹,种公牛1头,种猪2头,次年配种大小畜700头,收益达2000元。1964年下设砖集顾集两个点,各配种公马驴牛各1匹(头),1967年设胡集区配种点,配种公畜5匹(头),是年开展大牲畜人工授精,受精率30%。1971至1975年先后设光武区点1个及13个生产队点:戴桥公社张老庄、顾集公社顾集、任寨公社洼张,王烈桥公社渔场、靳寨公社韩庙、大黄公社王路口、马集公社符陈(1982年撤去)、小黄公社毕寨、范寨公社范寨村(1982年撤去)、芦村公社路洼,共配种公畜75匹(头),站供饲料点(生产队)饲养。
1968年始购雏鸡喂养,后每年从豫省及涡阳县引进良种雏鸡供站内鸡群更新,少量供户养。
1969年引进新疆半细毛种公羊10只,站留1只余供户养。
1980年开展牛冻精颗粒给当地黄牛授精,受精率55%。1985年开展猪的人工授精。1985年站拥有场地40亩(内有饲料地25亩),种公马、公驴各2匹,种公牛4头,公猪2头,种鸡463只。职工14人。下属配种点11个,种公畜37匹(头)。畜禽业良种化的服务体系已初步建立。
四良种繁育场
1965年兴建良种繁育场,由陶庙“五四”青年农场、马铃薯场及渔场划出土地1000余亩,隶属县农业局。以引进繁育推广小麦为主,先后引进“宝丰”、“墨西哥”、“安农”、“阿夫”、“阿勃”、“徐州211”、“偃师”、“百农”、“辉县15”、“冀麦84—5418”、“郑州26”、“79201”等20多个品种,1969至1977年亩均单产250公斤左右,连年亏损靠县财政补贴。1978至1985年单产提高到350公斤。20多年间,为社会提供小麦良种130万公斤。1985年场拥有可耕地862亩,职工90人,房屋180多间,固定资产31.2万元。
五鱼苗养殖场
界首县鱼苗养殖场兴建于1958年3月,由县委农工部、县水利局投资于田营乡陶庄湖征购荒草洼地180亩,调民工2000人次挖鱼池103口从安庆一带购进毛仔运回育成夏花(1至3寸鱼苗)供县境放养至1966年。由于信息不活长途购进毛仔育成率低,鱼苗成本高。销路不畅致使连年亏损。1962年育夏花40万尾,亏损5.24万元。1963年始人工繁育鱼苗。1965年鲢、鳙、草鱼苗人工育繁成功,年繁鱼苗8万尾,次年10万尾,1969年增到1291万尾,自给有余,扭亏为盈。1976年人繁鱼苗1.18亿尾,1980年产值11.4万元创利1.54万元。1981年人繁青鱼成功。1982年推行分组联产承包责任制,组内实行记分和小包工,多劳多得。1984年实行超产奖、减产赔办法,是年生产鱼苗1.34亿尾,生产鱼种2250万尾,比1983年分别增长27%和29%,单位成本比1983年降低25.5%。1985年鱼苗养殖场有职工49人,其中干部6人。场地180亩,房屋1200平米。拖拉机2台,电动机7台(101千瓦),抽水机、柴油机7部(76马力),粉碎机2部。养殖水面105亩:亲鱼塘11口(51亩)、鱼种池44条(54亩)。产卵池2个,单、双环道孵化池4个。草亲鱼200组,鲢亲鱼400组,鲤亲鱼200组,鳙亲鱼40组,青亲鱼10组,团头鲂亲鱼6组,日本大板鲫亲鱼50组。
上一篇:第四节 副业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