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气候
界首县处于暖温带与北亚热带之间的过渡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其特征:四季明显,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光、热、水等资源丰富。以候平均气温高于22℃为夏季,低于10℃为冬季,界于10℃至22℃之间为春、秋季。常年是3月26日入春,持续56天;5月21日入夏,持续113天;9月11日入秋,持续61天;11月11日入冬,持续135天。故春短多风旱,夏长而湿热,秋凉且风爽,冬长而干寒。
〔气温与地温〕年平均气温14.7℃。夏季7月日平均气温27.7℃,冬季1月日平均气温0.6℃,年温差27.1℃。历年平均最高气温20.5℃,极端最高气温是1967年6月6日、1972年6月11日、1978年6月11日,均为41.5℃。历年平均最低气温零下9.8℃,极端最低气温是1969年2月5日为零下22.5℃。
年无霜期平均为216天,最长无霜期240天(1971年),最短无霜期179天(1962年)。年初霜期平均出现在11月1日,最早初霜期是1962年10月15日。终霜期平均出现在3月29日,最晚终霜期是1962年4月18日。
历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零度的日数为321天,积温为5398.7℃,稳定通过10℃的日数为222天,积温为4748.4℃。
1957至1985年,元月到7月平均每月气温上升4.5℃,其中3至4月上升最快,平均上升6.6℃,6至7月上升缓慢,平均上升1.6℃。8至10月逐月下降,10月中旬至12月中旬气温突降,月平均为6.5℃。2、3、4月份升温快,有利于越冬作物的生长和春播,8、9月份气温变幅小,有利于秋作物成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始日为2月8日,终日为12月25日,321天;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的始日为3月10日,终日为11月25日,261天;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始日为3月31日,终日为11月7日,222天;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5℃的始日为4月27日,终日为10月12日,170天;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0℃的始日为5月19日,终日为9月18日,123天。县境热量丰富,无霜期较长,具备了一年两熟制的条件,可以进一步提高复种指数,发展麦——豆;麦——玉米;麦——高粱;麦——红芋以及麦棉套种和棉薯套种。小麦、油菜等作物都能安全过冬。暖冬年分,小麦分蘖不停,油菜还继续长叶。春播作物的热量较好,可以适时早播,达到“苗早、苗全、苗壮”。
1957—1985年各月平均气温(℃)

1957—1985年极端气温统计表

常年平均地面温度为17.2℃,较年平均气温高2.5℃。极端地面最高温度为69.7℃,出现在1967年6月6日;极端地面最低温度为-25.6℃,出现在1969年2月5日。
累年0—20厘米深平均地温(℃)

〔降水〕年平均降水量817.5毫米,年雨日98.4天。雨量适中,但年际间变幅较大,年内季节分布不均。多雨的1954年和1984年降水量分别为1399毫米和1434.4毫米;少雨的1966年和1976年降水量分别为386.3毫米和470.2毫米。丰水年是枯水年降水量的3倍左右。从季节上看,常年雨季一般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夏季(6、7、8月)平均降水412.9毫米,占全年的50.5%,其中7月份降水199.2毫米,占全年的24.4%;冬季(12、1、2月)平均降水57.6毫米,占全年的7%;春秋两季分别占全年的22.4%和20.8%。降水强度以6至8月为最大,一日降水量≥50毫米的暴雨日也多集中在7.8两月,1972年7月1日降雨量达440.4毫米。
1957—1985年降水量年际变化曲线图

1957—1985年各月平均降水量

〔光照〕全年可日照数为4413.7小时,多年平均实际日照时数为2251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1%。其中6、8两个月日照时数最长,日照百分率为57%,7月因阴雨天气较多,日照时数相应减少,日照百分率为52%。3、4两个月日照时数较少,日照百分率为45%和46%。太阳幅射年总量为121.5千卡/平方厘米,其中4至6月农作物生长旺季,太阳幅射总量为394千卡/平方厘米,比安徽省长江流域多4千卡/平方厘米。
县境光能资源丰富,但光能资源利用率较小。据科学测定,光能利用率可达6%,按照界首县当前粮食生产水平,小麦亩产250公斤,大豆亩产100公斤,两项光能运用率只有1.41%。
1957—1985年各月平均日照时数和百分率表

〔蒸发〕年平均蒸发量为1790.8毫米,其中以12月和1月最小,分别为70.7毫米和71毫米,6月最大,为285.8毫米。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差值以冬、春两季为最大,旱象也较为明显,对小麦和春种作物生长带来很大影响。
几个年份各月蒸发量表

〔湿度〕年平均绝对湿度为14.3百帕,1月份湿度最小,7月份湿度最大。历年最大绝对湿度为40.3百帕,出现在1963年7月15日;最小绝对湿度为0,出现在1975年2月19日。最小相对湿度为3%,出现在1976年6月8日和1977年2月17日。
几个年份各月温度表

〔风〕常年盛行偏东风。冬季多东北风,夏季多东南风,春、秋季多偏东风。冬春受西伯利亚冷高压控制,冷空气南下频繁;夏秋受到副热带高压系统控制,气层比较稳定。平均风速是冬春大,夏秋小。全年平均大风日数为12天,春季4月最多是3天,9月最少,不足半天。定时最大风速为20米/秒(相当于8级大风),出现在1978年10月26日。
累年各月最多风向及其频率表

累年各月平均风速及最大风速、风向出现时间表

1957—1985年各风向频率图

二物候
〔植物的节候反应〕1月小麦、油菜停止生长。2月腊梅开花,小麦返青,杨柳发芽。3月椿树发芽,杏树开花。4月枣树发芽,种棉花,桃树开花,柳絮如雪,楝树花香。5月见三新(蒜、大麦、蚕茧),小麦黄熟,棉花出苗。6月耩黄豆,一天一夜扛榔头。7月谢花藕,头伏萝卜、二伏芥、三伏里头种白菜。8月黄豆结荚,高粱似火。9月棉花裂铃。10月红芋成熟,寒露种麦正当时。11月梧桐落叶。12月柳树落叶,小麦分蘖。
境内还有“7月枣、8月梨、9月石榴红了皮”;“小雪不倒股,大雪种麦不出土”等谚语,反应着气候的变化。
椿树的生长发育过程,对气候的反应较为明显,从开始发芽,气温稳定到14℃以上,俗有“椿树头一大把,乡里老头种棉花”之农谚。
椿树的节候反应表

〔动物的节候反应〕候鸟有小燕子、布谷鸟等。小燕子又称家燕,是春天最先来到的候鸟,有“麦花开,燕子来”的民谚,始鸣期最早时间是1975年4月30日,最迟为1980年5月14日。最早终鸣期是1981年9月26日,最晚终鸣期是1979年10月18日。布谷鸟是春末夏初来到的候鸟,它的鸣叫声群众习惯的称叫“麦桔垛垛”,催促人们要做好夏收、夏种、夏管的各项准备工作。始鸣期最早是1967年5月16日,最晚终鸣期是1979年10月18日。
秋螂是节候反应强烈的昆虫之一。始鸣期最早是1980年8月1日,最迟是1966年8月6日;终鸣期最早是1972年9月4日,最晚是1978年9月20日。它的鸣叫声是:“秋啦、秋啦”或“秋了、秋了”,在告诫人们秋天开始了或秋天过完了。
上一篇:第二节 水文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