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李永顺
李永顺(1885~1931),字雨霁,李兴集乡李庄人。幼读四书,及长好骑走马,广交士绅,爱打抱不平。掌牛行柜是其主要职业。
民国16年(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官僚与地主豪绅相互勾结,敲诈人民。年末来个季委员,因其瞎一只眼,人称“季瞎子”,宣称:未地升课,凡未八地每亩征银币1元2角,未八地处润、谷两河之间,地贫瘠,灾害多,对此高额赋税,人们怨声载道。
正值隆冬腊月,季瞎子在滑集李涌如家大门口,左右各立两对木桩,绑上横架,名曰“好汉桩”。把交不起地银的农民剥去棉衣,赤膊吊在“好汉桩”上,脚放在水桶里冻,并在胸前贴上“抗银不交”的牌子示众,目睹者敢怒而不敢言。腊月二十逢集,令人满街鸣锣高喊:“东北李水牛庙(今李兴集)姓李的抗银不交,下集就要专弄(惩办的意思)李水牛庙的老李家。”李永顺在牛行闻讯,集罢回家顺路到高小庄打听,得知未八地升课每亩只摊2角,外加5倍,纯属敲诈。当即骑着马串通润河南岸各庄农民。第二天,数千农民手持棍棒集聚滑集,同声高喊:“找季瞎子算帐!”顿时季瞎子威风扫地,藏在李涌如长子李泽普的床底下。后由李涌如出面吱唔,代为赔礼,答应延缓,方才解围。拔掉“好汉桩”,季瞎子鼠窜,农民得安。
后来季瞎子及其同伙,贿通阜阳监狱,对死囚李家庆、李和庆许诺:“只要你们咬定李永顺是内伙,保证给你们减刑出狱。”二犯如是受骗,使李永顺入狱,结果与二李同被处死刑。
张蕴华
张育英(1899~1931),字蕴华,曾化名张振亚、张育才、张涛,长官店人。7岁入塾攻读,天资聪颖,爱劳动,性刚强,因右手6指有碍握笔,断然将赘指咬掉。民国4年(1915年)考入阜阳县立高级小学,刻苦钻研,富有正义感,乐于和穷人家子弟交往,常在物资上援助贫苦同学。蕴华不畏强暴,主持公道,善于辩论,在同学中威信很高,曾为首反对学校将助学金发给富人子弟而遭忌恨。蕴华高小毕业后,尽管成绩优秀,学校当局却以不守校规煽动学潮为由,通知阜阳各中学不要录取他。次年改名张振亚考入省立第六中学。在校受进步教师王允仲的启发,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刊物,接受新思想。“五·四”运动消息传到阜阳,蕴华参与发起组织学生联合会,进行罢课,游行示威,声援北平爱国学生运动。10年,安庆发生军阀屠杀学生的“六·二”惨案。蕴华积极参加阜阳县学生联合会组织的声援活动。
民国10年秋,蕴华入武昌中华大学读书。民国11年冬,弃学回乡。14年,任沈丘镇小学校长,秋,调任阜阳县高级小学校长。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与乔锦卿、周传业、周传鼎建立中共阜阳党小组,发展党组织。
民国16年6月,北伐军开进正阳关,蕴华以阜阳各界代表名义前往迎接。实现国共合作后,建立国民党阜阳县党部,蕴华被选为县党部委员。
民国17年,参加中共皖北特委,并参与组织发动阜阳“四·九”起义。起义失败后,根据中共阜阳临时县委决定,回到长官店开辟以长官店、沈丘集、曹寨一带为中心的秘密革命活动。民国18年,在长官店小学组织学生会,在废庙兴学运动中,首先拆除自己的三间瓦房,然后发动农会和学生会拆除寺庙和文昌宫,集中砖瓦木料建育才阁做教室。为了启发学生的革命思想,蕴华书写校门联语:“竖起两根硬骨头,誓与土劣拼死命”与“有什么思想说什么话,做一番事业尽一番心”。提倡半耕半读,半工半读,要求学生既会拿笔,又会拿锄,规定学生要有斧头、锄头、镰刀三种工具。
民国18年冬,出任国民党阜阳县财政局长。推荐曹国勋任阜阳县第十区(沈丘集)保安大队长,借机发展党的武装力量;推荐李冠英任第十学区教育委员,负责党的宣传和掩护工作。并在长官店开办乡村师范班、店徒训练班,组织工会和妇女会,以激发群众的革命热情。
民国19年春荒,领导农民协会开展均粮斗争。首先背着父亲将家中存粮30余石均给穷人,然后动员回民将清真寺的存粮献出,又邀集乡绅动员献粮献款,周济穷人。大地主柳香善家存粮200余石,拒不献粮,连请三次,仍不到场。蕴华便组织农民,高举绿帽子上街游行,高呼:“有粮食的不拿出来,就给他戴上绿帽子!”柳香善见势不妙,遂交粮100石,其他乡绅也献了粮。
同年冬,蕴华发动阜阳各界革命群众,驱逐了县长宾振远,成立阜阳县临时革命委员会,任主任委员,并成立由中共秘密党员刘宠光为首的国民党自卫军第四挺进师,掌握地方武装力量,却引起了地方反动派的惊恐。省政府调刘佛航来接任县长,阜阳八大家串通一气,先到省会与刘佛航密谋陷害张蕴华,蕴华组织革命群众到蚌埠“挡驾”。
民国20年1月,蕴华主持清理财政帐目,勒缴阜阳“八大家”拖欠的银粮。当时八大家占地数百顷,不交银粮,反而收买青夫(催缴银粮的人)把他们应摊的银粮加在农民身上,使原来每亩380文增加到8串,蕴华先在长官店发动农民协会会员,反对青夫乱加银额,限额每亩只交800文,关押青夫杜玉涓,并派人催交“八大家”拖欠的银粮。大地主张香有地400亩,不交银粮,给予扣押起来,限期交纳。反对青夫勒索银粮的农民运动,如暴风骤雨席卷全县,并波及太和、蒙城、颍上、凤台等地,从而冲击了土豪劣绅的利益,鼓舞了农民革命斗志。土豪劣绅怕得要命,恨之入骨,阜阳“八大家”勾结长官店郭芳坡等劣绅密谋陷害蕴华。张套被郭芳坡用一个菜园和十亩耕地收买而叛变。3月19日反动当局突然逮捕长官店乡村师范中共秘密党员江化难、成有模。蕴华为应付这一事变,加强对赤卫队的训练,把原计划3月23日的暴动改在中秋节举行。但因交通员在途中被捕事泄,农历八月十六蕴华被捕,押送安庆。
蕴华在狱中受尽酷刑,正气凛然,始终不渝。他在写给胞弟的信中说:“将来出笼至蜀工作,定有可望。如未遂志,为党光荣,何足叹惜!”当法官问他皖北有多少共产党员时,他奋笔疾书“皖北共产党,二十一万八;个个昂着头,快刀杀不清;工农众兄弟,一个不知名。”11月13日在省城安庆从容就义。
曹国勋
曹国勋(1902~1932),字良弼,韦寨乡曹寨人。13岁入塾就读,17岁考入长官店小学。民国12年(1923年)高小毕业入福建省漳州随营学校学习,民国14年考入黄埔军官学校,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军校毕业,参加北伐战争,任团特务连长,战斗中腰部负重伤。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叛变后,国勋受党组织派遣,回乡开辟地下工作。
民国17年(1928年)秋,受中共阜阳县临时委员会派遣与张蕴华到长官店、曹寨、沈丘集一带开展秘密工作。蕴华办长官店小学,国勋任军事体育教员,组织学生会,开展学生运动,发展党组织。民国18年被推荐任阜阳县第十区保安大队长,领导群众废庙兴学,在曹寨办小学,白天给学生上课,夜晚给农民上课,传播革命思想,发动群众反对土豪劣绅。原西三镇董韦茄敬,依仗权势欺压群众,号称“西霸天。”,反对废庙兴学。国勋逮捕了韦茄敬,群众拍手称快。时有民谣:“我乡劣镇董,名叫韦茄敬;吞粮又贪污,欺压众百姓。干尽钻玄事,富了还想富。打倒韦茄敬,人民得安宁。”
韦茄敬垮台后,西三镇董由韦子庆接任,也是个土豪。土匪头子老岳股匪要从沈丘集开过,国勋为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下令沈丘集四门落锁。韦子庆屈膝于岳匪,擅自开门,揖匪进镇,致使全镇被抢劫一空。国勋带领保安大队及受害群众,高喊“打倒土豪劣绅”、“韦子庆下台!”韦子庆迫于群众的威力下了台。
民国19年(1930年)春荒严重,国勋把家存黄豆全部救济群众。同年发动群众检举青夫多要银粮的罪行,并令青夫退还多收的银粮。民国20年辞去保安大队长,回到长官店小学教书,与张蕴华秘密组织暴动,因事泄露,被省政府通缉,遂赴鄂豫皖边区参加工农红军。民国21年在霍丘守卫战中牺牲。
于国顺
于国顺(1893~1933),字阜康,老集乡大于庄人。9岁就读私塾,18岁入阜阳县立高级小学,22岁考入安徽省立第六中学。26岁受聘到阜阳县会龙集小学执教5年,民国16年(1927年)任阜阳县第四学区教育委员。为废庙兴学,向教育局揭露了老集巨绅于良臣把持义学的罪行,局勒令收回义学,成立“四、五学区联立小学”。
阜康南与冷家寺(今属阜南县)冷纯修(中共秘密党员)配合,北与长官店张蕴华配合,发动群众废庙兴学,在老集、谢集、薛集、地里城等处,废庙数十座,收庙产作学田10余顷。地方豪绅把持庙宇,暗助寺僧,互相勾结,加之政府对僧、道安排失当等因,废庙兴学有阻力,薛集北双碑湖聚集百余和尚,各持凶器拦道,妄图发难于阜康。经地方名士唐会亭、冷纯修、曾哲生等人调处,阜康得免于难。
阜康在20世纪20年代期间,大搞废庙兴学,开拓教育事业的新局面。民国18年辞去教育委员,专任老集小学校长,建设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当时土匪猖獗,人民生活动荡不安,阜康乃召集商民研究成立老集筑寨委员会,阜康为守寨主任。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阜康在废庙兴学中,终日与僧道周旋,与土劣搏斗,得罪了土豪劣绅,遭流氓土匪的暗算。民国22年11月26日夜,豫匪崔二旦率千余人,直入老集南大于庄。时阜康因母亲重病侍俸在侧,被匪徒架走,在杨桥集东老坝口遇难。老集教育界人士和商家群众于次年2月10日在学校为其举行追悼大会。同时阜康的老师和挚友邢元伟、王允仲、吕次山等在阜阳闻讯,联名发起请求中央政府褒恤。民国23年,国民政府追认阜康为烈士,颁发“至性不磨”的金字匾额。
王鸿儒
王鸿儒(1908~1934)、王鸿猷(1910~1934),高城乡梁庄人。兄弟4人,鸿儒行三,鸿猷居四。鸿猷师范毕业,任小学教员。民国22年(1933年)春,经中共新息县委军事部长崔华楼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鸿儒化名王立国,鸿猷化名王庆义,开展秘密活动,成立以王鸿猷为首的中共新(蔡)沈(丘)边区委(即姜寨区委),以梁庄为据点,发展党员,宣传共产主义,散发传单,打土豪,分粮食。发动10多个农民参加秘密工作。时新蔡县杨老庄恶霸地主杨英甫之子叛变革命,出卖党员,使党组织受到很大损失。中共新息县委决定锄奸除恶。民国22年秋,鸿儒兄弟乘杨家庆寿之机,组织数十个党员扮成抬寿礼盒的,混入祝寿队伍,除掉叛徒。民国23年春节后,鸿猷计划夺取新蔡县政府将经迎仙店往北押送的一批武器,事被叛徒王干臣告密。农历正月十五,新蔡县保安团突然包围梁庄,鸿儒、鸿猷和中共新息县委宣传部长管守等被捕。在狱中,敌人用屎尿和辣椒水灌肚、杠子打、烙铁烙,受尽酷刑,终未吐露党的机密,兄弟一同走上刑场,从容就义。
姚镇宇
姚世玺(1903~1939),字镇宇,李王楼乡大桑树庄人。幼读五经四书。民国14年(1925年)投笔从戎,到北平南苑冯玉祥部混成旅当兵,继而任班、排长。民国16年在第二十九军刘汝明师任通讯队长,驻防陕西省同州(今大荔县),在平剿匪首麻老九(名振武)的战斗中,身先士卒,荣立战功。民国22年升任第二十九军一四三师三十一旅六九三团三营营长,在长城喜峰口战役中挥大刀与日军撕杀。
民国26年“七·七”事变后,镇宇营被编为第六十八军三十一师一一三旅二二四团,在察哈尔省万全县长城防务战斗中,率部与日军鏖战七天七夜,痛击侵略者。在河北省成安县城阻击战中,施“空城计”,率领官兵在城墙下面挖好防御工事,把部队埋伏在战壕里,夜间敌兵做工事时,指挥伏兵向敌人猛烈攻击,获全胜。第二天夜晚,敌人从邯郸来围攻成安县城,姚部坚持到第三天,全营突围,掩护了抗日军队南进,镇宇被提升为团长。
民国27年初,镇宇团开赴濮阳、滑县等地对日军开展游击战争,采用“布袋阵”和“牵鼻子”战术,将本团官兵和地方团队集中统一部署成布袋状,以两个连在离阵地10公里的陈寨筑工事迎敌。当敌人进入“布袋阵”时,指挥从两侧夹攻,又获全胜。接着又参加中日台儿庄会战和九江会战。
民国28年,镇宇率部队开往桐柏山区与日军进行游击战争。6月,在桐柏县固县镇花门楼子,突遭日军重兵包围,虽经奋力抗击,终因寡不敌众,突围时壮烈牺牲。初葬于花门楼子山坡,后迁葬于泌阳县高邑马谷田山,第六十八军军长刘汝明在追悼会上致词,表彰镇宇在抗日战争中精忠报国的精神,并勉励全军官兵向他学习。
李超凡
李超凡(~1942),迎仙乡杨庄人。幼年读书,聪敏过人,为人忠厚善良。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由于官府拉丁、派款,搞得民不聊生,父亲被土匪打死,愤而弃学,寻求革命。民国27年(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革命道路。后任小学校长,被保送到安徽省干训班学习,结业后相继任老集乡长、鱼同城镇长,开展党的秘密工作。经常访贫问苦,为人民排忧解难,被群众誉为“人民的好乡长”。在老集当乡长时,遇到一个过路的外乡农民,生活发生因难走投无路时,超凡解囊相助,使其顺利返家。
民国28年秋,超凡为安置中共阜临太中心县委机关,发动老集小学师生和乡保人员集资60余元(银币)租老集南街两间草房开办“协兴书店,”为中心县委驻地。
民国31年,党的秘密工作者奉命撤出白区,超凡等十余人在撤退中被捕。超凡于从立煌解往驻在临泉的国民党鲁苏豫皖边区党政分会途中跳车脱险,逃到潢川又被捕。在狱中受尽酷刑,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钢铁意志,不屈不挠,被国民党特务机关杀害。
秦希义
秦希义(1918~1942)常湾乡小秦庄人。兄弟5人,排行第二。长兄秦希天,抗日战争中阵亡。希义自幼读书,辍学后随父在迎仙店开饭店为业。民国27年(193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当时中共阜临太中心县委在迎仙店设立秘密中心联络站,与阜阳、涡阳、蒙城、太和、沈丘、项城、新蔡、上蔡、息县、潢川、固始、立煌等地以及新四军第四师和第五师联系,迎仙店时称“小苏区”。希义以饭店掌柜的身份作掩护,接待从四面八方前来联系的秘密工作者。民国31年,希义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关押,在狱中始终保持党的机密。释放后不久,由于叛徒出卖,再次被捕,坚贞不屈,被国民党鲁苏豫皖边区总司令部党政总队活埋在王大湾。
周孟平
周孟平(1911~1943),又名梦萍,土陂集人。中国共产党员。性情豪爽,善于辞令,勇敢坚强。孟平幼年随父读书。民国20年(1931年)考入北京大学,后转入北京师范大学,是学生会领导人之一。“九·一八”事变后,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带领学生上街游行示威,登台讲演。因揭露抨击蒋介石的不抗日政策,被开除学籍。次年经友人介绍到怀宁中学任教,因反对省当局,于民国22年转到涡阳中学任教。时安徽省教育厅督学周元吉视察涡阳中学,无理训斥教师,迫害进步师生,激起孟平和进步学生奋起反抗,痛打周元吉。因而孟平和5个学生被当局逮捕,送到阜阳拘押。经阜阳职业中学校长吕次山联系阜阳教育界徐淮等知名人士联名保释。回乡后,对土陂集联保主任周香亭欺压百姓,极为愤慨,支持群众上告,县政府把周香亭撤职,孟平被推举出任联保主任。
民国24年,孟平被委任县财务委员会交际科长。后任第三区(滑集)区长。民国25年6月,因控告县长刘焕东不民主和官僚习气而遭陷害,被撤职拘押。后因查无实据,刘迫于公众舆论,将孟平释放。
民国26年,孟平任临泉县水利工程委员,后改任县公学款产保管委员会委员。抗日战争开始,兼任县抗日民众动员委员会委员,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民国29年被推举为县财务委员会主任委员,支持和掩护中共党的秘密活动,多方营救被国民党反动派迫害的革命同志。临泉县第一期保长训练班结业时,孟平以县政府负责人身份在大会上高唱《国际歌》,鼓舞人心。当时中共秘密党员韦鸣亚等人活动经费及装备缺乏,孟平一次支援两架手枪和80块银元。共产党员韦鸣瑞(韦恢安)任杨桥区长时与龙王堂驻军发生磨擦被关押,孟平通过关系给予营救。共产党员韦秀芬任韦寨乡长时受陷害被撤职拘押,孟平设法把秀芬营救出来。民国30年秋,中共秘密党员刘素贞(女)在立煌(今金寨县)被捕后自首,出卖了在临泉的中共党组织,国民党县党部秘书孙一德向县政府提出搜捕中共秘密党员,孟平出面担保,几经周旋,使中共秘密党员得以安全转移。
民国31年,国民党顽固派猖狂反共,临泉形势恶化,孟平被鲁苏豫皖边区总司令部以逆党嫌疑拘押,在狱中虽遭刑讯逼供,始终坚贞不屈。民国32年6月30日午夜,国民党鲁苏豫皖边区总部司令汤恩伯手谕将孟平杀害。
马元明
马元明(1916~1944),字文光,又名马骥,阎楼乡人。幼年勤奋好学,性刚强,爱打抱不平。父马世贵与中共秘密党员张蕴华关系甚密,经常来往,元明深受影响,萌发了反帝爱国思想。民国27年(193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皖北特委、豫皖特委及阜临太中心县委的同志,经常在元明家开会,元明母亲和妻子负责门岗,元明在村外放哨。民国28年秋,到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涡阳分校学习,次年结业。回乡继续发动青年参加抗日活动,向社会和地主豪绅募捐,充实党的活动经费。国民党鲁苏豫皖边区党政分会移驻临泉,制造白色恐怖。元明冲破重重险阻,利用地方派系斗争,打击反动派。民国30年1月,在阎兴集击毙特务,打击了反动当局的嚣张气焰。民国32年春到鄂豫皖边区(新四军第五师),先后任中共罗山县工委宣传部长、豫东南地委第一军分区司令部手枪队指导员。战斗时,有时三天吃不上两顿饭,也都是等战士吃饱后才去盛饭。一次喝秫面菜汤时元明喝了一口,津津有味地笑着对战士们说:“这鸡汤面叶真好吃呀,你们一定要吃饱,千万不要作假。”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元明作战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在洪家冲,连队被日本侵略军4个团包围,日以继夜,敌人发动10次进攻均被击退,三更突围,无一伤亡。在武家店战斗,部署连队居高临下,取得胜利。民国32年9月,在麦土关被日军围住,采取迂回鏖战,利用夜幕降临之机,绕到敌人背后突袭,取得胜利。民国33年3月,在湖北省孝感县高桥集保卫税收执勤时,与日本侵略军遭遇战中牺牲。
张克平
张克平(1917~1945),又名张守智,白庙乡大张庄人。9岁入启蒙私塾。民国22年(1933年)考入阜阳县立沈丘集(今县城)高等小学。民国24年考入河南省槐店(今沈丘县城)颍滨中学,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救国会,次年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民国26年颍滨中学成立共产主义青年团,被吸收为首批团员。“七·七”芦沟桥事变后,在党的秘密领导下参与组织前锋话剧团,经常深入农村进行抗日宣传。次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任话剧团党小组长,率团经项城、沈丘来临泉西部各乡村巡回演出,宣传党的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政策,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号召爱国青年到抗日前线去。
民国28年,克平任临泉县抗日民众动员委员会总务干事,6月掀起声讨汉奸汪精卫的运动,国民党县党部秘书孙一德公开为汪精卫鸣不平,经过辩论,驳得孙一德理屈词穷。这件事引起国民党县党部对动委会的注意,克平被迫转移到农村开展党的秘密工作。10月,中共临泉县委成立,克平在黄岭发展组织,组建黄岭区委。为了扩大抗日宣传,培养建国人才,担任大张庄保国民学校校长,白天向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和抗日爱国教育,晚上召开穷人会,宣传党的政策,动员群众组织起来,准备武装抗战。民国29年参加县委,任组织部长兼黄岭区委书记,一面组织爱国青年上前线,去延安;一面通过担任区、乡、镇长的秘密党员组织秘密武装,年底对黄岭自卫队改造,组成秘密武装连。民国30年皖南事变后,临泉秘密党员撤到鄂豫皖边区(新四军第五师),克平留下领导秘密活动,多次完成新四军第五师和中共鄂豫皖边区党委首长过路的护送任务。发动群众抗税,并组织群众互济,向殷实富户借粮,救济贫苦群众。查阅大张庄保公所的帐目,揭露保长赵凤坤的贪污罪行。
民国32年1月9日,黄岭区长王法周逮捕了中共秘密交通员张畏三和张宣,克平当即组织革命群众给予营救脱险,护送转移到大别山。克平的堂弟张克武是大张庄保干事,和保长狼狈为奸,克平严厉教训他,张克武怀恨在心,向黄岭区署密告了克平。从民国32年到34年,克平先后七次遇险。民国34年正月初一凌晨,武装特务封锁大张庄西寨门,包围克平家院,克平二弟克明刚放过开门炮,准备去叫躲在张守民家的大哥回来过年,发现门被封锁,就从夹道翻墙送信,克平和守民跃过寨沟,赶到屈庄,借得手枪,对守民说:“今天咱死里逃生,走不掉就拼,叫他也吃不上年初一的饺子,最后留两发子弹,你先给我一枪,绝不能叫他们抓活的。”二人在屈庄麦秸垛头趴一会儿,又顶风冒雪跑到贾庄。周旋到4月,敌人加紧搜捕,克平主持成立临时党支部,安排张金秀接任支部书记继续坚持秘密斗争。5月7日凌晨,克平化装出走,经中共豫南地委介绍,到大梧山中共鄂豫皖边区建国公学财经班学习。日本投降后任信(阳)罗(山)专区行政秘书。同年10月国民党右派挑起内战,向中共四方山根据地进攻,克平于浆溪店突围时牺牲。
李仲白
李仲白(1916~1946),又名李玉衡,新桥乡柏树庄人。8岁入学,民国20年(1931年)考入新蔡师范学校,民国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8年去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攻读马列主义。抗大毕业后转入国民党统治区作秘密工作,活动于阜阳、涡阳、驻马店一带。民国29年9月,党组织派吴皓来临泉筹建豫皖边区特委,吴皓以河南家乡沧陷,是李仲白的朋友,逃难来此经商为名,将特委机关设在仲白家。为便于工作,吴皓与张明扮作夫妻,王宇是弟,组成流亡“家庭”。交通员韦学斌、陶志远、张畏三、刘国祥为伙计。仲白以东家身份负责联络,掩护特委机关,发动群众,发展组织。年底,特委机关撤销,仲白继续坚持秘密工作。民国35年秋,去河南省马埠口联络工作,被国民党反动派暗杀。
刘国干
刘国干(1920~1948),白庙乡刘庄人。出身于贫农家庭。兄弟3人,兄刘国祥,共产党员。民国26年(1937年)国干在黄岭乡当乡丁时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白庙党支部联络员。民国28年与张克平一起组织抗日宣传队,巡回到各乡村搭台演说演戏,宣传抗日。民国29年国干任秘密武装连交通员。
民国30年皖南事变后,形势恶化,国干多次去大别山向新四军第五师回报和请示工作。民国32年1月9日,国民党黄岭区长王法周和特务张言山逮捕中共秘密党员张畏三,国干率革命群众赶跑特务,救出张畏三,将其护送到大别山新四军第五师。后秘密党员张宣被捕,国干也设法救出。
民国34年4月,国民党反动派在临泉搜捕中共党员,为避开敌人,保存力量,5月7日凌晨,国干化装把秘密党员张克平送往五师。嗣后从山东省来的联络员,人称“陈区长”,国干以陈是自己朋友为名,掩护其在菜园里住20天,引起反动派的注意,曾3次被抄家,父亲刘景玉受牵连两次进牢房。民国36年5月,河南省槐店解放后,国干去与沈项临县长彭亚英接头,迎接解放临泉。10月解放,建立泉南县,国干任县交通局长。
民国37年3月1日,国民党军第十一师途经黄岭,泉南县党政军机关转移到杨埠一带。返回时,国干先行侦察敌情,经瓦店西熊桥,被土顽韩连魁游击队击伤坠马被俘,在前王楼遇难。
马鹤龄
马鹤龄(1903~1948),字石谷,回族。长官店人。幼读私塾,10岁能读唐宋诗词百篇。民国6年(1917年)考入安徽省立第六中学,学业优异,名列前茅。民国12年考入南京河海工程专科学校,是桥梁专家茅以升的得意门生。毕业后,民国17~18年任导黄工程委员会技术员,常年奔波在河南、山西、陕西等省黄河堤上。后因军阀混战,弃职返里。民国19年到阜阳县立中学任教,执教严谨,教法灵活,深受学生欢迎。
民国28年,出任导淮工程委员会工程师。秋,河水猛涨,在涡蒙交界处有一保长为保存家田偷扒河坝,淹没几十个村庄。鹤龄前往查究,保长托人求请,送两箱茶叶内装银圆200元。鹤龄将保长当众责罚,连同所贿茶叶、银圆押送县府。县府不但不予处理,反而为其说情。鹤龄愤而辞职,去颍上县又复执教。民国33年因日军入侵颍上,鹤龄身背教学讲稿乞讨返乡。次年春应聘到临泉县立中学任教,校内闹学潮,当局疑有共产党人操纵,鹤龄多次被传讯。秋,转往阜阳私立成达中学任教,并兼私立安徽中学和山东第二临时中学课程,终因劳累过度,患脑溢血病故。
韦允中
韦允中(1893~1949),字心一,迎仙乡韦老庄人。开明士绅,性情豪爽,仗义疏财,主持公道,是一方之仁人。善为人排忧解难,博得群众的尊重。思想进步,是非分明,常教育后代“要做正直的人”。得知其子韦振华(后改名陈韧)在读中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欣然支持。
民国27年(1938年),振华回乡开展秘密活动,心一主动配合,把党的秘密联络点设在家中,卖地7亩筹资支持秦希义在迎仙店以开饭店为名建立联络站,掩护皖北特委和阜临太中心县委机关。民国28年秋,中共汝南县委机关被破坏,书记王景瑞等87人先后到迎仙店被其妥善安置,亦安全转移到根据地。中共皖北特委机关从柏树庄转移到迎仙店,心一利用宗族关系把吴皓、张明、宋孟邻、党若平等安排在亲友家里,逢节日将秘密工作者请到家聚会。阜临太中心县委书记李轩曾说:“到韦心一家,就象闺女回到娘家,照顾周到,安全放心。”民国31年,国民党鲁苏豫皖边区党政分会逮捕共产党人,形势恶化。次年4月,心一长途跋涉到豫东南地委找吴皓、宋孟邻等人。当时豫东南地委特派员宋英在湖北被捕,心一得知,当即返家卖地10亩,筹措经费,利用关系营救宋英出狱。民国33年由于叛徒出卖,被捕入狱,虽经严刑审讯,威胁利诱,不曾动摇。民国35年在解往阜阳途中脱险,去豫皖苏边区(新四军第四师)找党组织,遇沙南工委张畏三,同回地方坚持斗争,迎接解放,积极发展武装力量,组织起百人的手枪营。临泉解放后,把人和枪全部交给豫皖苏军区第四军分区。
心一为掩护党的秘密机关,筹集经费和武器,沟通各方人士关系,曾帮助党变卖缴获的违禁物品。于1949年5月反匪反霸中错以“勾结土匪、坐地分脏、贩卖毒品……”罪名被错杀。后经中共临泉县委组织复查,1983年5月19日给予平反昭雪。确认是中共长期坚持秘密斗争的朋友,为党做了大量工作。
王建勋
王建勋(1927~1950),田桥乡王楼人。自幼养成勤劳本色。7岁入城区小学读书,平时刻苦,勤于学业。及长,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官僚豪绅欺凌百姓、鱼肉乡里,愤恨疾首。民国35年(1946年)在临泉县立中学读书时,国民党师管区部队迫害学生,建勋带头发动学生与之斗争。校长马役吾办学不规,建勋联络进步学生掀起倒马学潮,取得胜利。同年夏,建勋考入南京东方语言专科学校(简称“东方语专”),很快与进步同学打成一片,积极参加声援京、沪、杭学生反对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浙江大学学生会主席于子三的签名运动。南京解放前夕,积极参加护校工作,参加了著名的南京学生“四·一”大游行。1949年4月,南京解放时,主动参加解放军对学校的接管工作。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西南服务团,正值东方语专并入北京大学东方语系时,建勋决心献身革命,毅然放弃去北大继续深造的机会,响应南京军管会和市学联的号召,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编入云南支队第一大队第二中队。建勋在队认真学习,勇于承担公务,乐于助人,深为同志们钦佩。
1950年2月,部队到达云南,3月12日,建勋被分配到玉溪专区江川县第一区做征粮工作。5月20日地主武装突然袭击台桥区的赵官、前卫、渔村等乡,杀害工作队负责人和乡村干部。建勋主动要求参加县委组织的武装工作队,迎击敌人。5月 28日,在台桥区叶家山后山坡战斗中,惨遭杀害。
英名镌刻于玉溪地区革命烈士纪念碑。
王登科
王登科(1888~1958),绰号“王大眼”,城关镇人。15岁开始到土陂集高梆戏班学艺,先演正旦,后改唱须生。青年时期在豫皖边区巡回演出,颇有名声。当时流传有“朱大鼻子王大眼,来个顾群(顾锡轩)唱红脸”,赞扬3个名演员。王姓族长王老殿封建意识严重,视唱戏为下艺。但王登科并未因此而动摇,硬是积极钻研,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创作和改编了很多梆子剧目。改编的《大祭桩》、《白莲花临凡》、《三打雷音寺》、《韩湘子渡林英》等,广为流传。登科在《白莲花临凡》戏中表演的扇子舞,有其独特的技巧,经常博得观众的喝彩。
建国后,登科曾奉调和应邀到各地表演和传授技艺。1951年应聘到太和生产剧团当教师,1953年奉调到阜阳专区和平剧团主演,1956年被派到界首少年梆剧团任教,1957年河南商丘地区豫剧团选派演员专程赶到界首向他拜师求教,学习扇子舞身段。登科的梨园弟子遍布皖西北和豫东南。
侯锦堂
侯锦堂(1904~1970),原籍河南省鹿邑县城。中医世家七代,8岁随父逃荒定居黄岭乡何庄。自幼勤奋好学,及长,受父秘传。21岁开始行医,擅长内科、小儿科及妇科,有独到之处。在临泉、沈丘方圆百里,闻名遐迩,有“侯仙”之称。界首县陶庙妇女赵氏,月经不调,一月两潮,夹有紫血块,每次持续7~8天,曾各处求医,久治不愈。经侯诊断服药两付即愈。沈丘县妇女王氏,患梦淫病,致使形体消瘦,侯给服中药一付病除。侯锦堂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求医者众。多是送医上门,排好路线,准时到达,医后即走,把不吃病家烟酒饭菜立为定规。沈丘县范营富户范子玉先奉50块银元,沈丘县县长鲁子弼设宴以待,均被谢绝。对病家不论贫富贵贱,一视同仁。且对穷人惠以廉价。此举在黄岭一带传为佳话。药真价实,济贫资困,颇受乡人称颂。
1950年锦堂携资加入区药联社,后改为医院,二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殚精竭力,救死扶伤,医果卓著,多次被选为县人民代表。
吕鼎才
吕世(1903~1971),字鼎才,吕寨人。民国8年(1919年),去南京上中学,在校接触进步师生,阅读《响导周刊》、《布尔什维克》等进步刊物。民国13年考取上海沪江大学,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常在小沙渡一带与工人交朋友,宣传马列主义,做秘密工作。5月30日参加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屠杀中国工人的“五·卅”运动,被推举为沪江大学学生军大队长,带领学生游行示威,被英国巡捕房关押。逃出后,担任沪江大学宣传组组长,到市郊区宣传,发表演讲,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
“五·卅”惨案后,转至持志大学借读,在恽代英指导下,与阜阳在沪读书的周传业、周传鼎、郭铸九、李象贤、李乾初、董橙君等共产党员,组织“四维社”。民国15年4月与李象贤、周传业共同创办《阜阳青年》,宣传共产主义,发动群众,在阜阳青年知识分子中产生很大影响。
鼎才民国16年大学毕业,在阜阳大同中学任教,参加读书会,继续做党的秘密工作,并参加中共皖北特委书记魏野畴领导的农民运动,曾和魏野畴等人到吕寨、方集、土陂、滑集、老集、陈集等地组织农民协会。民国17年阜阳“四·九”暴动失败,逃往上海,从事律师工作。抗日战争期间,鼎才虽与党组织脱离了关系,但遇进步人士受迫害,仍以职业之便设法营救和支持。
秦庆霖
秦庆霖(1889~1977),字澄洋,韦周乡秦营人。兄弟4人,排行第三。早年在阜阳就读安徽省立第六中学。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在皖系军阀倪嗣冲的安武军任职,晋升至团长。民国15年(1926年),驻扎阜阳,王老八股匪攻陷沈丘集(今县城),庆霖派兵日夜兼程,跟踪追至河南省杨埠将匪消灭,并派炮兵连到阜阳西乡陆集剿灭著匪杨修家。
民国16年初,加入北伐革命军,任马祥斌部第三旅旅长。至寿县北四顶山,与南下的直鲁联军发生激战,奋战24昼夜,战绩卓著。升为第十一军第三师师长后,因在阜阳准许农民种植罂粟,征收烟税,并令阜阳县政府发行流通券,搜刮民财,有失民心。后与驻阜阳的第三十三教导师潘善斋发生矛盾,被潘密报,闻讯化装潜逃。
民国18年,以暂编第四师名义,到阜阳、太和等地招兵,编组成师,自任师长,开赴河南省鹿邑、柘城、睢县、宁陵等县驻防,因扰乱百姓,被河南军政长官缴械遣散。后到南京陆军大学高教班学习,结业先后任巢湖水上和淮南大通公安局长。
民国28年秦任盱眙县长,日本侵略军进犯时,在新四军声援下,率部抵抗,并击落日机一架,因众寡悬殊,兵力不支,撤离县城。后因其子秦鹏云(国民党江苏部队团长)在黄桥战役被新四军击败,骑马过河落水,生死不明,率部投降汪精卫傀儡政权。民国34年抗战胜利后,去上海经商。解放前夕,旅居日本,化名江海泉,在东京开办海洋楼饭店。1977年病逝于日本东京。1982年庆霖夫人谢树清按其遗嘱,将骨灰运送回国安放在苏州华侨公墓。
郭和五
郭和五(1895~1980),又名郭保礼、郭栋才,化名史良臣,杨桥集人。阜阳师范学校肄业,勤学好胜,性格刚强,在校喜与贫苦同学交往,助人为乐,在同学中威信很高。民国6年(1917年)起教书,后经商。因被土匪抢劫,生活所迫,于民国18年12月以算卦、看相为业外游,到洛阳驻军冯玉祥部下当兵。次年4月,在许昌驻防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0年2月至翌年春,受党组织指派,仍以算卦、看相为名,到河南省鹿邑、陈州、槐店、开封等地做秘密工作。
民国22年初,经李云鹤介绍到驻周口的骑兵第一旅工作,因腿痛迟到一天未赶上部队,失掉组织关系。4月投奔到驻防湖北省新堤的独立三十八旅七一二团三营九连三班当兵。因宣传进步思想,预谋兵变被通缉。后到湖北民团当文书。以后又到第七十九师补充团当干事、医务所看护、马夫等。民国24年末,化名史良臣,又以算卦、看相作掩护,先后到郑州、开封、陈州等地找党组织关系。和五虽与党组织失去过联系,但思想作风始终未变。民国26年在家被举为甲长,领导群众抗拒苛捐杂税。组织信用合作社,集聚资金只贷给贫民,不贷给富户。对乡保派粮,多强迫甲内三家富户交纳。乡、保长为非作歹,和五发动群众与之斗争。乡保长多次要撤掉其甲长职务,都遭群众拒绝而未得逞。和五因抗富济贫,反对豪强,引起乡绅不满,曾多次被关押。民国31年,由于连年抗战,加上自然灾害,民不聊生。穷人向大地主王纯一借棉籽吃,王怕穷人借了不还,拒不借给。和五轧花弹花,跟王纯一商量说:“到秋后我卖给你25000斤棉籽,每斤500元,如果你先付钱,就按250元1斤。”王纯一答应。和五把钱全部分给穷人,并把轧花的棉籽也分给穷人吃。秋后王纯一找和五要棉籽,和五说:“棉籽都叫穷人吃了,你的钱也分给穷人用了,就算咱们为穷人办了点好事吧。”弄得王纯一“哑叭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和五对穷人轧花弹花不收钱,还把棉籽分给穷人吃,自己仍然困难。他在春联上写着:“挖东墙补西墙,补来补去不光堂;这边轧那边弹,弹来轧去不赚钱。”解放前,杨桥集西头有力行中学,东头有镇立小学,有钱人家子女都能入学,穷人家孩子被拒之门外,和五把家房誊出三间办私学。第一年19个学生,不收学费,还多教实用知识,不教学生“五经”、“四书”,而教学生打珠算、量土地、写信、写诉状等,学以致用。还经常给学生讲:“国民党是兔子尾巴,长不了了;红军是穷人的军队,将来会胜利。”指引学生走革命道路,团结起来与反动势力作斗争。和五敢于直言,不畏权势。镇长田祥甫在场讲话,和五带学生都去听,镇长大讲政府如何关心群众,正讲得起劲时,和五说:“报告镇长,我有一件事要说,既然你说政府好,能否行行好,把南边的大桥修修?”镇长说:“没有钱修。”和五说:“把钱拿回家买地去了吧!”说罢扬长而去。
和五除面对面的与反动势力斗争,还用写春联讽刺和揭露黑暗社会。如:
穷居闹市无人问,
富在深山有远亲。
穷人有神鹰百架抓不来三朋四友,
富家置钢炮千尊打不退六亲九族。
社会淡如白菜水,
人情薄似红芋皮。
谁是好人谁就无啥吃,
哪个坏蛋哪个有办法。
和五的作为,引起反动派的仇视。民国35年7月,又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关押,直到民国36年解放才出狱。和五出狱后,即参加地方工作。民国36年10月,任杨桥区副区长,随即建立杨桥区队,发动群众打土顽,开仓济贫。和五被国民党当局通缉,并悬赏1000块银圆换取他的首级。
民国37年农历三月十八,和五带领20余人在杨桥集南头张老坟开会,突然被500多敌人包围。被一农民发觉,暗示情况紧急,和五会意,随机应变说:“先讲这几句,等人到齐再开会”,随分散混入赶集人流冲出包围,向西南方向转移。敌人发觉立即追击,双方在杨桥集南王小寨和三里桥之间发生激战。和五辗转脱险后,联系第四军分区老三团组织反击。第二天上午,分三路进攻,第一路由老三团从泉河北岸绕道龙王堂北,阻击敌人退路;第二路由和五率区队从南包围;第三路由骑兵连从西边正面进攻,把顽匪围困在王寨、刘湾一带。经过两小时激战大获全胜,土顽的10个队长,7个被击毙,3个被活捉。同年冬,和五率领担架队奔赴淮海战役战场,送子弹,运伤员,修工事,荣获支前模范称号。
1949年起,和五在临泉县人民政府工作,先后任建设科副科长、科长。1952年任副县长。同年12月调到马鞍山,先后任钢铁厂行政科长、供销社主任、牛奶厂厂长。
和五始终保持劳动人民本色,平时节衣缩食,一顶帽子戴30多年,一只怀表用39年,经常以大饼咸菜裹腹,把为人民多做好事,多为人民解除疾苦视为最大幸福。在县政府工作时,凡要广大干群做的,都身先士卒。推广胜利百号红芋时,背着红芋母子到各区、乡宣传、示范、指导。毛主席号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和五虽年过半百,也身背背包,跋涉百里,到阜南县王家坝治淮工地,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
韦秀娥
韦秀娥(1908~1985),女,史寨乡韦楼人。民国14年(1925年)与史寨史朝义结婚。务农为业,家庭仅有8分老坟地。民国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韦秀娥早年参加民兵,积极为党工作,忠厚朴实,公而无私。为了党和群众,不顾个人利益。被群众誉为“傻媳子”。
民国37年3月1日,国民党军第十一师经过黄岭,上级指示村内只留少数党员干部坚持斗争,其余立即转移。民兵连长韦秀娥主动留下掩护刘邓大军南下时留下做地方工作的杨萍(女)和刘志两个伤病员。在敌人进村时,秀娥把室内外扫得尘土飞扬,把杨萍藏在被窝内。当敌人发现床上有人时,秀娥以是儿媳妇正害造病(瘟疫)瞒过敌人。因秀娥对敌斗争机智勇敢,掩护伤病员有功,工作队赠给她一支三八式步枪。
1949年粮食仓库设在史寨,秀娥主动把护仓任务担当起来,白天下地干活,夜晚持枪巡逻,不论晴雨天,都把仓库一夜巡逻几遍。有人问:“乡政府派的有人看仓库,你还操这心干啥?”秀娥说:“他们有他们的责任,我有我的责任,共产党的粮食,共产党员不管谁管!”
韦秀娥曾多次出席省、地、县民兵工作先进代表大会。工作队赠送给她的枪,她直到停止呼吸时,还保留在身边。王希铭
王希铭(1922~1985),外号王和尚,原籍河南省新蔡县化庄乡黄里庙。7岁丧父,随母寄居迎仙店。因生活所迫,出家在东岳庙为僧,法名昌平。16岁小学毕业,17岁起,先后拜豫西曲剧名角王震良、魏金耀为师学艺,初学正旦,后净、旦、丑、末全能。聪颖好学,在豫皖边区城乡,颇有名气。希铭酷爱曲艺,若知附近有名角表演,不论路途远近,甚至徒步跋涉二三十里路也要赶去观摩学习,回来摹仿精彩唱腔和动作反复表演给街房邻居看,征求意见。希铭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经希铭修改的《白蛇传》唱段,很受观众喜爱。建国后,饰《血泪仇》剧中的地主,观众看后愤怒得咬牙切齿;饰《赤叶河》戏中的农民,博得观众同情。希铭先后改编和移植了《赵氏孤儿》、《送香茶》、《辕门斩子》、《卷席筒》、《李素萍》、《呼延庆打擂》等剧。1958年和郑世中合演《送香茶》获全县会演一等奖。1961年调到安徽省曲剧团赴首都会演饰《李素萍》剧中的魏明。晚年回到迎仙店主办13期曲剧培训班,培养出很多曲艺新秀。
李金声
李金声(1905~1950),陈集乡陶庄人。18岁当兵,当过保丁,混号“黑狗精”。民国36年(1947年)临泉解放前夕,被国民党反动派委任为“皖北人民自卫总队”副司令。临泉解放后,与罗瑞、张进红一起组织土顽武装2000余人,李任总队副司令兼第一支队长。活动在临泉、新蔡、息县三县交界的洪河两岸。抢劫、杀人、糟塌百姓。油店桥附近一家17口人,被李匪部杀18口(连来的客也被杀了)。陈集北一家8口人,除一小孩走外婆家得幸免,余均被杀。李还于民国37年4月打死油店桥村长常海周和财粮员马方亭,6月打死午征工作队员7人。被其杀害有据可查的达43人,其中解放军官兵16人,村干部8人,民兵12人,群众7人。李于解放初期带领土匪部队抢劫村庄50多个,强行派款的村庄13个。掠走银币5000元,法币百万元;抢走耕牛300余头,马34匹,骡8头,驴54条;抢走衣服400余件,布、棉等物不计其数。奸污妇女40余人。并在陶玉皇庙、朱集、张集、张庄及洪河两岸多次与解放军相抗。民国37年秋在陈集被豫皖苏军区第四军分区警卫营骑兵连和临泉、阜阳、泉南、新蔡四县大队打垮。李金声潜逃到河南省郸城南小李庄地洞里,1949年12月被民兵捉回,1950年被处决。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