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县人民医院
1949年6月,县拨4万公斤黄豆作基金,以城内胡万义、高寿春、王华亭等私人开业医生药品器械为基础,组成第一个民办公助的县人民医院。分门诊、病房两处,设置病床5张,职工10人。其中医生4人,调剂、会计、公务员各1人。1950年7月,扩建为国家医疗机构,改称县卫生院,编制22人。设医政、防保、总务3课。医疗分内、外两科并担负全县妇幼保健和卫生防疫工作。在拉尾巴庙街征用于家祠堂房屋40间,1955年底向西扩建,与油坊街相通,南北两处房屋80间,占地1300平方米。并在城东南小尹庄西北角征地6000平方米。省拨专款32000元,建砖瓦结构病房和门诊室各1栋,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1956年搬入新址,复称县人民医院,内设医务和总务两股,临床分内、外科和眼科,增设中医科,病床增到30张,职工35人。1966年初,全院职工112人,病床150张。分内科、外科、眼科、妇产科、中医科和内外科两个护理部,形成综合医院。“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宋集设分院,1969年撤回。
1981年,病房大楼建成,病床增加到250张。7名高年资医师晋升为主治医师。1982年又晋升主治和主管医师14人,医士级晋升医师级26人。1984年,科室调整,院部下设办公室、医务组、后勤组、总护理部。科室分内科、外科、小儿科、妇产科、五官科、传染科、皮肤科、泌尿科、中医科;辅助科室分放射科、病理科、检验科(包括生化室、细菌室、门诊及病房化验室)、心电图室、超声波室、挂号室、收费室。总护理部分内科、儿科、传染科、外一科、外二科、妇产科、门诊室、手术室、供应室9个护理部。
1985年,职工347人,其中主治、主管医师18人。医师78人,护士13人,技师7人。全院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40万元。
二、卫生防疫站
1950年,县卫生院下设防保课,负责卫生防疫工作。1956年成立县卫生防疫站,各区、乡卫生院相继配卫生防疫员,实行区域负责制,担负疫情调查和地方病防治。1958年形成区、社、大队三级卫生防疫网。1984年,全县防疫医生进行考核,批准128名专职防疫医生,并培训了行政村卫生防疫员。1985年,站内设地方病、环境卫生、食品劳动卫生、检验、结核病防治、后勤6科,计48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的13人。
三、妇幼保健站
1952年成立县妇幼保健站,编制4人。1954年增加到6人。1980年在人民路南侧征地5000平方米,建筑病房、药房、儿童保健室、妇女保健室和手术室。1985年,职工27人,其中医师3人,医士17人。
四、县中医院
1958年4月建院,在县城油坊街,由卫协会经营。1959年设病床20张。1964年在顺河街设门诊部,1975年迁往人民东路,占地7173平方米。1985年,分设内科、妇科、儿科、针灸科、理疗科、骨伤科、推拿科、肛肠科、妇产科和西医内、外两科,辅助科室有放射科、化验室、中药炮制室。业务技术人员33人,其中医师7人,医士10人。病床增加到30张,日均门诊200人次。
五、区乡卫生院(所)
1950年,拨给每区500公斤黄豆,成立医药合作社,办理药材批发、零售兼治疗。1951年各区建立卫生所。全县医务工作者119人。1957年,全县合成11个区(镇)卫生所,联合诊所转为乡卫生所32个。1958年改为区、乡卫生院。1982年,全县14个区(镇)卫生院,其余16个改为公社卫生院。老集、长官、鱼同城3个区卫生院定为农村中心卫生院。1985年,区、乡医疗卫生机构全民职工196人,集体职工1132人。
六、县精神病院
1985年,在张营乡卫生院的基础上,建立县精神病院,设病床50张,并在县城设立门诊部。
上一篇:引子
下一篇:第二节 中医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