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坚持灾区教学
建国初,灾害频仍,各地因陋就简,借用民房创办学校。1954年,城中小学校舍全部被淹倒,高年级迁往城西2公里庞楼借民房坚持上课;中低年级分散巡回上课。师生利用课余参加脱坯、运料,义务劳动,奋战3个月,建教室7幢48间,恢复正常教学。1959~1960年冬春,贯彻“生产自救,节约渡荒”,“师生互济,政府资助”的方针,缩短课堂时间,开荒种菜、种粮和挖野菜,以“低标准,瓜菜代”,弥补伙食不足,坚持送教上门,巩固了学额,使教育得以稳步发展。1964年,自力更生建校,群众献工212186个,麦莛18.8万公斤,竹子1.22万公斤,梁檩49根,捐款5288元,修建校舍9500间,并发动学生拾粮、拾柴、拾砂礓。在不增加编制和经费开支的情况下,增招新生12596人。1965年,在校学生增加到8万多人。
1975年,经洪水袭击,全县中小学校舍倒塌18900间、半倒塌1450间,损毁校具74500件,连同图书、仪器、教具等损失折款1213万元。灾后,全县有854校露天上课,383所小学搭庵棚上课。接受亳县、蒙城、涡阳、宣城、广德、当涂、贵池、芜湖、歙县、肥东、金寨、无为、合肥、淮南、淮北、蚌埠、铜陵等县市中、小学及安徽医学院、皖南医学院、埠蚌医学院、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淮南煤炭学院等高等院校捐助人民币83345.31元,粮票315468斤,衣服35855件,课本39135册,练习簿259462本,钢笔187769支,墨水31003瓶,使教学得以迅速恢复。
1953~1956年、1960~1962年、1975~1976年三次大的自然灾害时期,坚持灾区教育,各小学采取送教上门、包教包学、分早晚班、带弟妹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巩固了学额,保证了教学质量。
二、勤工俭学
建国初,师生发扬革命优良传统,坚持勤俭办学,自己修葺教室,整修校园,自制桌凳、教具、文体器材,创造教学环境。1958年,各中学和区中心小学开始办工厂、农场。临泉中学、张集中学办农业机械修配厂、造纸厂、养猪场,临泉师范学校办教学仪器厂和拥有60亩地的农场,其他中小学也先后办小农场,小工厂。既是师生劳动的基地,也为国家节约了经费。因条件所限,1960年以后相继停办。1968年重新提倡勤俭办学。1969年庞营中学制药厂、吕寨中学墨水厂先后投产,1972年姜寨中学火柴厂、周桥中学制药厂、白庙中学印刷厂、高塘中学无线电修配厂也应时兴办,迎仙中学附设中医门诊部和吕寨中学附设兽医门诊部相继开业。1974年全县中小学校办工厂263个,小农场439个,收入5.59万元。1975年大部分中学建窑烧砖,改建校舍,节约费用。临泉二中建曲厂,年产值2万元。有部分工厂条件差,先后停产。嗣后提倡自制土桌、土凳。但有的学校为了参加评比,把已有的桌凳储藏起来,去自制泥土桌凳,劳民伤财,是个教训。
1980年以后,勤工俭学,注重实效。1984年5月,县教育局成立生产公司,所办印刷厂年产值20万元。城南小学墨水厂年产值7.5万元。杨桥中学制瓦厂年产瓦60万片。老集中学姜油厂年产值1.5万元。滑集中学炼铝厂,11月投产,当年获利1.5万元,次年产值达20万元,被评为省勤工俭学先进单位。
临泉县1985年勤工俭学情况表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