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新编《阜阳县志》是中共阜阳县委领导、县人民政府主持编纂的第一部社会主义志书。它纵贯数千年,横展各行业,重点记载了阜阳县近百年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方方面面的史实,堪称是阜阳县文化建设的一项浩繁工程。今值志书付梓之际,心同物恺,感慨万千,乃为之记。〈一〉
本志编纂始于1982年,成书于1993年,历经12载,大体可分4个阶段。
1、组织建设阶段:1982年6月,县人民政府成立地方志编纂委员会。9月,配备两名干部,成立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通过会议动员、广播宣传、简报推动、上门游说等方式,使修志工作广为人知。全县60个县直单位承担修志任务,纷纷成立部门志编写领导小组和编写小组。在组织、经费落实之后,办公室开办业务培训班,走出去学习、请进来讲学,提高了编修人员的认识水平和撰写能力,建立一支由274人组成的修志队伍。1983年7月,各部门志编写小组均按要求拟订出各自的工作计划和编写篇目。2、资料征集阶段:无米难成炊。志书的质量在于资料的翔实。基于这一认识,从1983年8月起,地方志办公室的工作重点从组织建设转移到资料征集上来。我们一方面深入县直各部门,检查指导部门志的资料搜集,并帮助解决资料的校正和撰写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翻阅文献典籍,搜集文物照片,考证遗物遗址,走访老干部、老农民、老教师和各方面知情人。至1986年底,搜集文献资料930万字、口碑资料230万字、实物资料120万字。这时,60部部门志已全部脱稿(其中54部印刷成书),合计54万字,然后分类排列考证:文字资料与实物资料不符者,以实物资料为准;口碑资料与文献资料不符者,以文献资料为准;部门资料与统计资料不符者,以统计资料为准;宣传资料与内部资料不符者,以内部资料为准;旁听资料与亲历资料不符者,以亲历资料为准。经过考证,去伪存真,取得可靠资料340万字,为县志的编写奠定了坚实基础。
3、县志起草阶段:1987年夏,为使志稿有个较高起点,聘请县内主要“笔杆子”李鹏飞、王春敬、杨树林、韩金昌、怀志刚、郭志同、苗醒亚、王兴华、司学龙会同办公室司洪贤、张体文,用了1年时间,按大编形式试写出县志初稿。后根据省地方志业务指导处意见,将大编改为小编——平行并列章节,由司洪贤、袁树新、翟文友、张玲、潘潇洒、张体文再次写出分纂稿,由张体文同志总纂,形成评议稿,总共费时3年7个月。4、志稿的加工阶段:1991年9月,召开县志稿评议会,省地方志办公室、地区地方志办公室的领导以及兄弟市县地方志办公室的同志、专家、学者,在评议会上提出300多条意见。会后,在顾问林衍经的具体帮助下,认真消化意见,拟订出志稿修改方案,先由张体文、司洪贤、翟文友、袁树新、张玲、潘潇洒、韩廷祐分工修改,后由张体文统修、统改,完成了送审稿,经县、地、省三级审稿单位审查,以张体文为主,由司洪贤、吴敬人协助,对送审稿进行全方位深加工,张斌审阅了志稿,潘潇洒、张玲做了资料补充工作,张治国做了行政事务工作。1993年,省地方志办公室批准志书出版。
〈二〉
本志在编纂过程中,得到了中共阜阳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全面关注和支持,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其规模之大、耗时之长,历史上任何朝代修志都不能比拟。完成如此巨大文化工程,离开党和政府的领导、支持,便无成功可言。要说经验,这就是最基本的一条。
其次,改革开放为修志提供了大好时机。我国素有盛世修志的传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开创了各项事业迅猛发展的盛世局面,在思想上破除了“左”的束缚,为实事求是地观察研究历史和现状提供了思想基础;经济实力的增长,又提供了物质基础。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本志的编成是改革开放春雨润育的结果。
一部志书囊括一地天文、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墨、科技、风习、人情,长达百万言。实非一人能完成。我们深深体会,要编纂一部有质量的志书,需要专业队伍与广大群众相结合,需要总编“一支笔”与全体编辑相结合。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本志编修费时过长,走了弯路,以后再修志时应吸取这一教训。此外,还有不少问题在方志界尚无定伦,如在框架上是大编结构好,还是小编结构好?在内容写法上,章下有小序好,还是无小序好?小序如何写?等等,只有留待今后解决了。〈三〉
编修社会主义新志,尚属首次。既无完备的方志理论指导,也无现成的志书模式可鉴。依靠的只能是善于学习,敢于实践。本志编者虽有臻善求美的愿望,但因水平有限,缺误难免,请专家们批评,请广大读者指教,以便今后补正。
本志在编中,得到了省地方志办公室、地区地方志办公室的指导,得到了安徽大学林衍经副教授的帮助,得到了北京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安徽图书馆、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安庆图书馆、阜阳县图书馆、安徽省档案局、阜阳地区档案局、阜阳县档案局的支援,得到了阜阳地区、阜阳县各级党政领导的支持;利辛第一中学语文教师王瑛为志书校正了方言语音。值本志出版之际,我们谨向帮助、支持我们的单位和同志致以衷心谢意!
编者1993、3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