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楚汝阴不是今阜阳
道光《阜阳县志·舆地志》三页记:“楚汝阴,左传成公十六年,楚子自武城使公子成以汝阴之田求成于郑,汝阴之名始见。”认为楚汝阴即今阜阳。
经查《春秋左传注》二册819页(杨伯峻编,中华书局印)记:“成公十六春,楚子自武城使公子成以汝阴之田求于郑。”顾栋高大事表七之四谓楚国土地止于汝水之南,“汝阴之田”应在今河南郏县与叶县之间,不是阜阳。再者,《水经注》(四册十六页)也说:“汝水又东南过颍川郏县南”。也证明左传中所说的汝阴之田在郏县。另从《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29—30、45—46图看,春秋、战国时阜阳属胡。
据以上考证,楚汝阴地在今河南平顶山叶县与郏县之间。阜阳在春秋、战国时称胡,鲁定公十五年楚灭胡后,虽属楚地,仍称胡,并未称汝阴。故道光《阜阳县志》所载,阜阳在战国时为汝阴的说法是错误的。
二、秦时汝阴县不属颍川郡和泗水都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分封,置郡县。初建天下三十六郡(后增置南方四郡,共四十郡),郡辖县。当时,胡地建汝阴县,属何郡?旧志说法不一,清乾隆《颍州府志》因袭嘉靖《颍州志》和正德《颍州志》的说法,记载汝阴属颍川郡。而清道光《阜阳县志》则说汝阴属泗水郡。
这两种说法都不对,应该说秦汝阴县属于陈郡。其根据是:(1)《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9—10页,明确指出汝阴县属陈郡。郡治在今淮阳,辖阳夏(今太原)、柘县(今柘城)、苦县(今鹿邑)、项城(今沈丘)、新阳(界首北)、上蔡(今同)、平舆(今同)、寝县(今临泉)、新蔡、汝阴(阜阳)。颍川郡辖地有颍阴(今许昌市)、许昌(今晏阝城西)、襄城(今同)、郏县(今同)、昆阳(今叶县)、舞阳、尉氏、范陵、新郑,都在漯河以西,中间隔陈郡,设汝阴县与理不通。泗水郡辖今西淝河以东,系今宿县地区,而汝阴在河西,故不属泗水郡。
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秦地图》和张传玺、杨济安著《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秦朝疆域图》记载,汝阴属陈郡,邓元诚所著《中华二千年史》,李则刚所著《安徽历史述要》,亦记汝阴属陈郡。
从以上资料看,秦建汝阴县属陈郡是不错的。旧志为什么说汝阴属颍川或泗水郡呢?其原因有:(一)明朝初年,朱元璋为了加强地方防卫,在颍州设颍川卫,有人将颍川卫与设在今许昌的颍川郡相混。(二)《史记·秦始皇本纪》与《资治通鉴》中均没记载秦建立三十六郡,清代修志时,缺少地图与地理资料,就误认为明时的颍川卫和秦时的颍川郡为一地。《辞海》上册44页注“陈郡即楚郡”。道光九年知县周天爵修阜阳县志时,觉察秦汝阴属颍川郡不对,推测它东靠泗水,故又改汝阴县属泗水郡,又错了。
三、东晋刘胤没有做过汝阴王嘉靖十五年和廿六年纂修的《颍州志·秩官志》均记:东晋康帝(司马岳)建元元年(343年)封刘胤(彭城人)为汝阴王。
经查《晋书·刘胤传》:“刘胤字承胤,东莱掖人,元帝(司马睿)命为承相参军,累迁尚书史部郎,江州刺史,后为郭献所害,年四十九岁。未谈到封王,更没有谈到被封为汝阴王。
乾隆《颍州府志·秩官》卷五与乾隆《阜阳县志·秩官》卷七均写:“南齐高帝建元元年封刘胤为汝阴王。”
据《南齐书·高帝本纪》记载:“建元元年(479年)十月,高帝萧道成封彭城人刘胤为汝阴王。”
《梁书·武帝本纪》记载:“武帝天监十四年(515年)汝阴王刘胤甍。
从上述记载情况看,东晋和南齐均有刘胤。从年号看,东晋康帝称“建元”,南齐高帝也称建元。从《南梁书》记载:“汝阴王刘胤薨”的时间看,东晋建元元年距梁武帝天监十四年为一百七十二年,南齐建元元年则距梁武帝天监十四年为三十六年,东晋的刘胤不可能活这么大岁数,说是南齐刘胤可信。而明嘉靖《颍州志》说“东晋康帝建元元年封刘胤为汝阴王”是错误的。
四、南齐宋刘浑系文帝的第十子,封汝阴王的时间应是元嘉二十四年(447年)。
嘉靖十五年《颍州志·秩官》记“文帝元嘉十二年封十皇子刘浑为汝阴王。”嘉靖廿六年《颍州志·秩官》记,“文帝元嘉十二年封十一皇子刘浑为汝阴王。”乾隆《阜阳县志·秩官》记“文帝元嘉二十四年封刘浑为汝阴王。”究竟何说为对?
《宋书·文帝本纪》和《南史记一》均记:“元嘉二十四年(447年)十一月,文帝刘义隆封第十子刘浑为汝阴王”。乾隆《阜阳县志》所记是正确的,嘉靖十五年《颍州志》记的时间是错误的,嘉靖廿六年《颍州志》记“刘浑为文帝十一子”也是错误的。
五、刘体仁没被封为汝阴王
嘉靖十五年《颍州志·秩官志》和嘉靖廿六年《颍州志·秩官志》均记:“刘体仁,文帝幼子,元嘉二十九年封为汝阴王。”
查《南史纪一》和《宋书·建安王刘体仁传》:“元嘉二十九年,年十岁,立为建安王,食邑二千户,至三十九岁,太宗赐死。”故嘉靖两部《颍州志》所记均谬。
六、东魏的颍不是颍州
嘉靖十五年《颍州志·郡纪志》记:“西魏遣大将王思政入据颍州,东魏高岳堰决氵有水灌城,颍陷。”“武定五年正月司徒侯景反,颍州刺史司马世云以城应之,景入据颍。”把“颍”均说为颍州。
据《水经注》记:“洧水,又东南过长社县故城北,郑之长葛邑也。洧水又东南分为二水,一水东迳许昌县。”从此说明洧水在许昌附近,颍州历史上从未有洧水,“洧水灌城”实指河南长葛,不是今阜阳。
历史地图集(四册55—56)所标,东魏之颍州在今河南许昌北长葛县。再从当时东魏的疆域看,东界只到陈郡北,即今之沈丘和亳县。阜阳当时属于南梁。
经查《北史·周本纪第九》:“魏文帝大统十四年,东魏将高岳围王思政颍川,十五年春,帝遣大将军赵贵帅师援王思政。高岳堰洧水以灌城,颍川以北皆为陂泽,救兵不得至,元月颍川陷。”从这段史实看,“颍”是指“颍川”。明嘉靖《颍州志》所记误也。
七、王祚任颍州刺史的时间是周不是汉。
嘉靖十五年《颍州志·名宦志》卷十四与嘉靖二十六年《颍州志·宦业》均记:“王祚州刺史,改知颍州,疏通通商渠。”
乾隆《阜阳县志·宦业志》卷十记载:“王祚,周,华州刺史,改镇颍州,州境有通商渠,距淮百里,岁久湮塞,祚疏导,遂通舟楫,郡无水患。”
道光《阜阳县志·舆地志》卷二记载:“王代、王祚知颍州,疏导通商渠,更名清河……”但未讲明具体朝代。
以上几部志书所记时间,各不相同,究竟王祚任颍州刺史的时间是汉是周或是别的朝代,幸《宋史》为王祚儿子王溥立了传。
《宋史·王溥传》载:“王溥字齐物,并州祁人。父祚,为郡小吏,有心计,从晋祖入洛,掌监铁案,以母老解职归。汉祖镇并门……历周,为随州刺史……移治商州……显德初置节州节度,以祚为刺史,未几,改镇颍州。……州境旧有通商渠,距淮三百里,岁久湮塞,祚疏导之,郡无水患……”
从王溥传记看,其父王祚当了晋、汉、周、宋四个朝代(960—937共23年)的官。他任颍州刺史,疏导通商渠,是周世宗显德年间(954—958)。乾隆《阜阳县志》记的是对的。嘉靖两部《颍州志》记的时间是错的。
八、大明兵取颍州不是元顺帝至正十六年
嘉靖十五年《颍州志·郡纪志》与嘉靖廿六年《颍州志·物异志》同记:“大明兵取颍州的时间为元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年)四月。”
《元史纪四》与乾隆《阜阳县志》卷一,道光《阜阳县志·摭史》卷廿三,均记为“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四月(1366年),大明兵取颍州”。再从红巾军的战史和《明史·纪一》证明,公元1356年红巾军正在河南、山东等地转战,朱元璋在苏皖长江沿岸活动,这时不可能派兵来取颍州。起义军只用韩林小明王“龙凤”年号,直至元顺帝至正廿六年(1366年),小明王死后,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定国号为“明”。才有了“大明兵”称谓。所以,“大明兵取颍州的时间应为元顺帝至正廿六年(公元1366年)之后。据此嘉靖两部《颍州志》所记时间不确。
九、傅友德封颍国公的时间不是洪武十四年
乾隆《颍州府志·秩官志》卷五与乾隆《阜阳县志·秩官志》卷七同记:“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封傅友德为颍国公”。
经查《明史·太祖本纪》、《功臣进表一》及《明史·傅友德传》均记为:“洪武十七年(1384年)论平云南功,进封傅友德为颍国公,禄三千石,世袭,二十七年(1394年)十一月,赐死爵除。”
可见,乾隆《颍州府志》与乾隆《阜阳县志》所记“洪武十四年封傅友德为颍国公”时间有错。
十、亳县从颍州划出时间不是弘治六年
嘉靖十五年《颍州志·郡纪志》卷一记:“明弘治六年(1493年)革亳,领颍(上)、太(和)二县。”
查《明史·地理志一》记载:“亳州,元属归德府。洪武初,以州治谯县省入,寻降为县,属归德州。六年属颍州,弘治九年十月复升为州。徐学林编《安徽建置沿革》115页,亦记“亳县于弘治9年10月升为亳州”。
根据以上考证,亳县在明朝从颍州划出升州的时间应为弘治九年。嘉靖十五年《颍州志》记载有错。
十一、《阜阳县志续编》记述饥疫时间不确
民国《阜阳县志续编·灾异志》卷十三记载:“咸丰十七年,大饥,继以大疫。”
按方诗铭《中国历史纪年表》及《清史稿·文宗本纪》记载:“文宗咸丰称帝仅十一年(1851—1861年),可见民国《阜阳县志续编》记咸丰十七年有错。据查,咸丰七年,山东、河北……有大饥。大饥、大疫应是咸丰七年。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