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汉族节日
1.春节
春节是汉族节日中最隆重的节日。春节到来之前,家家开展扫尘,使之“沟渠净通,屋宇洁净,无秽气,不生瘟疫”(《周书·秘奥造宅经》),“以祈新年之安”(吴自用:《梦梁录》)。解放以后,人民政府为利于卫生和为农业增加家肥,对岁末扫尘大加提倡。春节的前一天称除夕,俗称“年三十”,家家忙着张贴春联,富裕人家在门前扎上“天地棚”,棚内设果供,以期“玉皇大帝”降临“享用”。贫穷人家在门前摆香案。晚上,接“灶神”,拜祖宗,全家吃“年饭”后,晚辈给长辈辞岁,长辈给晚辈(多系未成年的家庭成员)压腰钱(亦称“压岁钱”)。之后,便围在一起,忆过去,想未来,彻夜不眠,进行“守岁”。正月初一,放“开门炮”,燃“接年鞭”,拜天地,拜灶神、门神、路神、祖宗。早饭(多是吃素饺,又称扁食)后,晚辈给长辈拜年。这一天,忌喊叫,忌动刀杖(一切食品都在除夕这天准备好),忌打骂、忌荤、忌扫尘、忌泼水、忌说不吉利的话。正月初二,走家串户拜年。正月初三,拆天地棚,送年。有的地方还搭台唱“年戏”,闹腾十天八天。
解放后,春节放假3天,人们自觉废除了拜神、拜祖、烧香,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禁忌依然如旧。“文化大革命”期间,用行政命令强迫大家除夕吃“忆苦饭”,春节出苦力,叫做“打破常规度新春”。1978年后,农业实行了联户承包,广大农民吃穿有余,守岁之风又盛行起来。
2.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也称上元节、灯节。民间传说,刘恒正月十五日登基做皇帝,以后每年这日夜晚,文帝便要出宫“与民同乐”,“夜”,古称“宵”,文帝定这天为“元宵节”。汉明帝为表示尊佛,下令元宵节一律燃灯,以后便演为“元宵放花灯”,到了明、清,花灯上还写有诗谜,供游人猜对。
解放后的元宵节,除悬灯外,还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多用糯米面作皮,红白糖作馅,以示外洁内甜。近年有人学习南方元宵的做法,中放荤馅、辣馅或酸馅,以五味元宵最佳。
3.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称“青龙节”或称“龙抬头节”。民间传说有二:一说天王老子对武则天的胡作非为十分不满,命太白金星传谕四海龙王不得向人间降雨。有个管天河的龙王,一看民间灾难严重,便偷偷行起雨来。天王老子大怒,把他打下凡来,并告诫他“金豆开花才可回来。”百姓都为龙王鸣不平。一年二月初二,有位婆婆的口袋破了,玉米撒了一地,她眼睛一亮说:“黄色的玉米正象金豆,把玉米加火岂不就开了花。”于是大家炸起玉米花来。太白金星老眼昏花,一看遍地金豆开花,便把龙王召回宫去。天王老子明知不是金豆开花,也只有照顾太白金星的面子,将错就错地了结了这件事。另一说是,正当二月初二,有只蝎子,跑出来蛰了国王一下。国王一怒,下令全国消灭蝎子。蝎子躲藏不及,见一富人春节的馒头还没吃完,便从馒头的裂缝里钻进去。富人的儿子玩得饿了,拿起馒头就啃,一下咬掉了蝎子尾巴,蝎子就不再蜇人了。至今民间还有把春节时的馒头留在二月初二吃,说是“咬蝎子尾”。另外还有些人把二月初二说成是“龙抬头”的日子,爱在这天理发。
4.清明节
清明,是一年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传说,介子推不愿做公侯,背着老母隐在绵山抱着柳树烧死。晋文公为报答他“割股以啖”之恩,规定这天“禁火,寒食”。从此,每在这天,人们便不烧火,吃冷食,头上戴柳,门上插柳,摆上菜肴祭奠,称这天为“寒食节”或“清明节”。
民国时期,民间仍有“清明不戴柳,死了变黄狗”的顺口溜。这一天,子孙们要为祖坟添土(称“包坟”)插柳,焚烧冥纸。有钱人家还在坟前摆上供菜。
解放后,干部、学生多在清明节为烈士扫墓。民间仍袭旧习,只是祭奠时无供品了。
5.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端,初也,初五本名“端五”。亦称“端阳”、“重五”。唐玄宗生于八月初五,宋景为了讨好皇帝,避“五”字的讳,提出把“端五”改为“端午”。民间相传端午是纪念屈原的节日。战国楚怀王不听屈原联合抗秦的主张,被张仪骗到秦国监禁起来,逼他割地献城。楚怀王忧愤成疾死去。屈原复上书给新即位的楚襄王,劝他近忠远奸,选将练兵,以雪国耻。襄王不听,将屈原流放。秦国举兵来伐,顷刻占了楚国大片土地。屈原见国家受辱,于周赧王三十七年(前278年)五月初五投汩罗江而死。百姓得知屈原投江,都划船来打捞,但没捞到。继之把粽子、糖糕、油角等食物扔进江里,免得鱼虾伤害屈原的尸体。还有人把雄黄酒倒进江里。有一条蛟龙喝了雄黄酒从江底浮了出来,嘴里还衔着屈原的衣片。大家把这条可恨的蛟龙拉上岸,剥了皮,抽了筋,并把龙筋缠在孩子的手腕上,免得它再伤害纯洁的下一代。
民国时期,阜阳端午划船的习俗已经消失,但还吃油糕、粽子、油角,小孩子手腕缠红线佩戴香袋(俗称“香荷包”),成人头上戴艾,有些人专在这天捉蛤蟆泡雄黄酒。
解放后,小孩子手腕上缠红线的少了,戴香荷包的少了,其他习俗如旧。
6.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称“七月七”,因有两个“七”,又是晚上,便称“七夕节”。民间传说,很早以前,牛家庄上有个叫灵儿的小孩,父母早亡,跟着哥嫂过活。嫂子冯氏视灵儿如眼中钉,硬逼灵儿上山放牛,并说:“你牵着九条牛去,等有了十条才回来。”灵儿在发愁时,走来一位老人对他说:“那边山上有条病牛,只要你肯服侍它,使它康复,你便可赶着十条牛回家了。”
灵儿在那边山上果然发现一头病牛,便对老牛说:“有病不要怕,我是来侍候你的。”灵儿连天加夜进行拔草,老牛吃饱了说起话来:“我是灰牛大仙,因在人间偷食五谷,犯了天规,玉帝把我踢到人间,腿也摔坏了。只要用百花露水洗个澡,这腿马上就会好的。”灵儿听了,到处去采百花,饿了吃野果,渴了喝泉水。老牛经百花上的露水沐浴后,腿愈了,陪着灵儿回了家。冯氏一见灵儿牵的是十条牛,硬诬他做了贼,不分皂白苦打一顿,直到乡亲解劝才算作罢。以后灵儿放牛早出晚归,大家便喊他为“牛郎”了。
冯氏早想害死牛郎。一天暗把毒药放在饭里,老牛说:“不要吃”。冯氏把毒药放进水里,老牛说:“不要喝”。冯氏害不死牛郎,提出分家。老牛告诉牛郎:“不要房子不要地,只要老牛和破车。”牛郎按照老牛的指点,提出分家条件,冯氏立即应允,分过家把牛郎赶出门来。
牛郎赶着老牛,拉着破车,走呀,走呀,在一棵大树下搭了个棚住了下来。老牛吐出一个茶豆,牛郎把茶豆种在门前,没过几日,那茶豆藤爬了一满架。老牛让牛郎睡在茶豆架下,道:“你看到了吧?仙女正在玉池洗澡,那个连续看你七日的,便是你的妻子。”牛郎在茶豆架下连睡了七天,第一天见到一个仙女偷看他;第二天,还是那个仙女向他点头;第三天,又是那个仙女向他招手。……直到第七天,那仙女拿出织布机和织布梭来。一群喜鹊飞来,对牛郎叫道:“快上天吧,那织女催你去团圆。”牛郎坐上破车让老牛拉着,直奔太空而来。到了玉池,连同织布机搬到车上,把织女一起拉了回来。
那织女心灵手巧,会养蚕、会抽丝、会织布。转眼三年,织女生了一男一女,男取名金哥,女取名玉妹。一天,晴空响起霹雳。老牛对牛郎说:“我把织女拉到人间,又一次触犯天规,看来活不成了。我死后,你吃我的肉可成仙;用我的皮做鞋可腾云。”说过,眼睛一闭死去。牛郎哭了一阵,按照老牛的吩咐,吃了牛肉,穿了牛皮鞋。
一年的七月七日,牛郎正在耕地,金哥、玉妹跑来说:“天上来个婆子,拉着妈妈,拖着织布机走了。”牛郎一听,一手拉金哥,一手拉玉妹,腾空就追。那婆子是王母娘娘,见牛郎快要追上,拔下金簪划下一条天河。牛郎、织女被阻隔在两岸,金哥、玉妹大哭。玉帝被哭声感动,同意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为此,喜鹊互相咬着尾巴搭起一座鹊桥。
过去妇女们爱在这天晚上设瓜果、香案,向织女乞学灵巧,故七月七日又称“七巧节”和“女子节”。
解放后,无人再相信仙女、王母之说。但一些老年妇女在这天爱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7.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它源于道教,说这天是中元地官的生日。以后便在这日开展祭祖活动。
民间还有这样传说,古代没纸,蔡伦发明了纸,发了迹。蔡伦的嫂子慧娘十分眼馋,硬逼着丈夫蔡英向弟弟学造纸。蔡英发财心切,未等手艺学成,便回来造起纸来,质量差,无人购买。
慧娘的心计多,在蔡英耳边低语一阵,蔡英按计行事。一天深夜,蔡英捶胸顿足大哭起来。邻居走来问究竟,蔡英指着躺在棺材内的慧娘说:“我俩吵了几句,不想她寻了短见。若她娘家人怪罪于我,如何了得?”说过又哭。邻居献计道:“她娘家人若问,就说是患暴病身亡,我等出来作证,岂不烟消云散?”
次日,蔡英的岳父、岳母走来,也觉女儿死得蹊跷,但听邻居说女儿害的是暴病,也就不说什么了。蔡英见岳父、岳母不责怪,反倒哭得厉害,随把造的纸搬了出来,边烧边说:“没有了人,卖钱给谁?烧,全烧。”蔡英正烧得起劲,只听棺材里“啪啪”作响,接着,慧娘喊道:“给我开棺,我回来了。”众邻居都被慧娘的喊声惊呆。蔡英的岳父胆量大,走上前揭开了棺盖。慧娘坐了起来说:“我刚才是鬼,现在又是人了,钱真好,阳间有钱能买通官府,阴曹有钱能使鬼推磨”。大家不解是什么意思,慧娘接着说:“前天我遇恶鬼偷蔡伦的钱,那恶鬼怕我揭发,在阎罗那里诬告了我,把我抓去,蔡英给送了钱,才赎我回来。——阳间以铜当钱,阴间以纸当钱,蔡英焚化的纸,全变成阴间的钱了。”从此,一传十,十传百,因慧娘从棺材钻出是七月十五,以后每在这天就到祖宗坟上烧纸送钱。
民国以前,七月十五扫墓,富人除烧纸外,还有摆上供品乞亡人享受的。
解放后,多数人在农历七月十五不再扫墓烧纸了。8.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节。
中秋,因时值秋分,原为“仲秋”,这时月球向地球的一面,几乎为太阳直射,月明星稀,气候凉爽,一年之劳动已见收获,为赏月之最好季节。后来“仲秋”演为“中秋”,人们便称仲秋节为中秋节了。
至今在民间还流传着“嫦娥奔月”的故事。说是在很久以前,天上共有十个太阳,晒得大地冒烟。有个叫羿的射箭人,一下把太阳射下九个,使人间出现了春、夏、秋、冬。有位神仙被羿的行动所感动,给羿送了一包仙丹说:“你吃下这药,就可升天了。”羿舍不得美丽温顺的妻子嫦娥,也舍不得相依为命的众乡亲,放起仙丹不吃。可是这仙丹却被一个叫蓬蒙的坏人知道了。一年的八月十五,蓬蒙趁羿外出打猎,闯到羿的家里,硬逼嫦娥交出仙丹。嫦娥反抗不过,一口把仙丹吞下。药一到肚,嫦娥就觉身轻如毛,向着云天飘去。但她留恋丈夫,不愿到最远的地方,便在月宫安了身。羿打猎回来,不见了嫦娥,一问才知事情的经过。于是摆上供果,遥祭远去的妻子。后来,乡亲们也都学着做起来。
阜阳有“圆月”俗习。这天,全家人聚在一起边赏月边吃月饼,以象征幸福团圆。还有另一种传说,元朝末年,蒙古贵族为巩固其统治,强令百姓十家用一把菜刀,并派出“鞑子”监督百姓。高邮张士诚等忍无可忍,在月饼内放入“杀鞑子”的纸条,互相馈送,点燃起杀鞑虏的烈火。
解放后,月饼已成为商品。中秋节前,大、小食品厂争相竞做,除本地月饼外,还有苏式月饼、广式月饼、京式月饼,花色品种日渐增多。
现在仍有馈送月饼的,多系晚辈对长辈。并有吃焦馍(加芝麻、盐等作料制成的烙馍,烤焦食用,别有风味)的习俗。青少年还可随处摘瓜摸枣,谓之“摸秋”。在生产资料集体化后,这一陋习已被废除。
9.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日,称重阳节。
民间至今还有“重阳登高”的故事。说是很早以前的一个秋天,瘟疫流行,死人特多。有个叫恒景的人不忍乡人白白送命,决意访仙求道,用法术治服瘟魔。他日行夜宿,不知吃了多少苦头,终于在一座山上找到了一座悬有“费长房仙居”匾的寺字,就虔诚地跪在寺前。过了三日,寺门开了,走出一位长老道:“念你除害心诚,随我进去学降魔的法术吧!”
恒景在这寺里苦学了一年本领,又回到家乡,这时正是九月初九,瘟疫又在流行。他把带回的茱萸给了每人一片,并让每人呷了一口菊花酒,到山上去躲避,自己带着降魔剑去寻瘟魔了。瘟魔闻到异香喷鼻的酒气,不敢上山。恒景举剑砍来,只几个回合便把瘟魔刺倒在地。
阜阳久有重阳饮菊花酒之习俗。宴殊知颍时,诗人、国子监直讲梅尧臣于庆历六年(1046年)来颍州看望他,见当地群众正准备欢度重阳,九月八日写道:“明当是重九,黄菊还开不?先将掇其英,秋径未能有,颓龄无以制,但不负此酒……”。九月九日又写道:“今日始见菊,虽见未全开,犹胜昔无酒,持望白衣来。破类页浮金英,杂蚁已盈杯,何必探丹萸,结佩上高台,自不愧佳节,安听飞鸿哀”(见《颍州西湖诗词选注·九日撷芳园呈晏相公》)。菊花有平肝、明目、清热、祛风之功能,茱萸有驱杀寄生虫之效果。饮菊花酒和佩戴茱萸是有卫生意义的。
民国之后,重阳节已无人饮菊花酒和佩戴茱萸了,但还有赏菊习俗。1980年后,园林部门在重阳前后举行菊展,颇受群众欢迎。
10.十月初一
农历十月初一,称下元节,源于道教。据《唐六典》卷四《祠部中郎》说,下元水官生于十月十五日,“皆发身自忏悔罪上焉”,遂把这日定为鬼节。传说武则天也是十月十五日生,她对这日期很忌讳,当上皇帝后,便下令改十月十五日的鬼节为十月初一(俗称“十来一”)。群众不满,却把祭祀时间推迟到初十左右,直至今日群众还有“早清明,晚十来一”之说,意思是清明祭祖提前,十月初一祭祖推后。在初十左右进行一年中最后一次扫墓活动。
11.小年夜
小年夜,俗称“祭灶”。
阜阳县的“祭灶”有两个时间,一是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晚上,一是农历腊月二十四日晚上。
对此,民间有两种说法:一说“君祭三,民祭四”;一说“农祭三,商祭四”。君祭三,民祭四,是统治者为了划清君民的界线;农祭三,商祭四,是说农民饱尝封建统治阶级的压榨,希望提前结束一年之苦。
关于灶君的传说也不一,一说黄帝、炎帝死后变成了灶神,专看人间锅灶,裁定人间是非;一说灶君是张玉皇的儿子,因贪嘴犯了天规,被罚到人间看锅灶。还有说灶神是颉顼的儿子……民国以前(含民国),许多人被这名字不一的灶神所迷惑,认为灶神会到玉皇天老子那里任意白人是非,便照着对待生活中的贪官那样,致祭时用酒灌他,用麦芽糖粘他的嘴,以为灶君吃饱喝醉,就会“上天言好事”了。解放以后,人们在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不用麦芽糖向灶门上抹了。谁若在这天焚香放炮,也将成为众人的笑料。俗有“吃过祭灶饭,忙把年来办”之说,人们从祭灶这天起,就开展扫尘和忙活办“年货”了。
(二)回族节日
1.“圣纪节”
回历三月十二日为“圣纪节”,是伊斯兰教创立人穆罕默德诞生纪念日。这天,穆斯林要集会诵经、赞圣,讲述穆罕默德事迹。有时,阿訇主持在清真寺聚餐,俗称办“圣会”。因穆罕默德这天逝世,集会也含哀悼之意。
1958年后,回民中的多数人对这节日逐渐淡薄,参加诵经的人愈来愈少。
2.古尔邦节
回历十二月十日,为古尔邦节。“古尔邦”,阿拉伯文,意为“献生”,故又称“宰牲节”、“忠孝节”,是回民的重大节日。回族中传说,古代有个叫伊卜拉欣的人,自称是伊斯兰教的虔诚信徒,年纪很大时,连个儿子也没有,加之家庭很穷,不能宰牛宰羊奉献真主,财主们都耻笑他。一天,他沐浴后向着安拉许愿说:“慈悲的真主,我因没有牛羊作奉献,财主都耻笑我。如果你让我生个儿子,我就把儿子当成牛羊宰了奉献你,以见我的诚心。”不久,伊卜拉欣的妻子果然生个儿子,取名叫伊斯玛仪勒,长得英俊漂亮。伊卜拉欣过分疼爱儿子,却把许愿的事忘了。伊斯玛仪勒十二岁时,伊卜拉欣一连做了三个梦,都见到安拉在问:“你许愿宰儿子,现在为何忘了?”伊卜拉欣这才恍然大悟,于是瞒着妻子,把儿子叫到山上,备说了要宰儿子缘由。伊斯玛仪勒说:“父亲,我顺从你,宰我时要用衣服遮住,免得溅你身上血,让妈妈见了伤心。”伊卜拉欣向儿子点点头,举刀便砍,可是那刀像砍石头一样,怎么用力也砍不进。这时伊卜拉欣心急如火,回头一看,身后有一只羊,似乎听到真主在说:“不要宰儿子了。我看你心诚,特给你送羊来,你宰掉羊,就算宰了儿子。”伊卜拉欣对空叩拜,以羊代替了儿子。因这天是十二月十日,就定这天为“宰牲节”或“忠孝节”。回民们沐浴、礼拜、宰牲、诵《古兰经》,互相结伴走访,并把多余的牛羊肉馈送穷人。
解放后,只有部分老年人在这天礼拜、诵经,已无宰牲和走访习俗了。
3.开斋节回历五月七日,为开斋节,是回族的重大节日。回民中传说:古代回族平民为了不遭压迫者侵犯,白天藏在山上,不生火,不进食,月亮出来回家做饭。历代沿袭,便形成节日。开斋前一个月,回民们即粉刷房屋打扫庭院,准备好食物,便开始封斋。白天滴水不喝,粒米不进,晚上吃东西。如此连续一月。在最后一天的早晨大家穿上节日服装,去清真寺做礼拜,接着扫墓、诵经、吃“粉汤”,然后结伴拜节。
解放后,大部回民感到白天不吃食物,不利于劳动和健康,便自觉放弃“封斋”的做法。
(三)各族共有节日
1.劳动节
劳动节,亦称“五一国际劳动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决定5月1日为劳动节,并放节日假1天。1950年后,全县各界人民按例举行一次庆祝大会,1951年、1952年、1954年、1958年,在盛大的集会后,还举行示威游行,声援朝鲜、越南及各弱小民族的反侵略反压迫斗争。
2.青年节
青年节,亦称“五四青年节”或“中国青年节”。1950年后,阜阳县遵照政务院规定,各族青年在青年节放假半日,各影院、剧团于这天放映或演出与“五四”有关的影片、戏剧。
3.妇女节
妇女节,亦称“国际妇女节”或“三八妇女节”。1949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定3月8日为妇女节。各族妇女在这天放假半日。各影院、剧团于这日放映或演出历代巾帼英雄的影片、戏剧。
4.中国共产党诞生日
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日。阜阳县各族人民把中国共产党的生日视为最隆重的节日。每年7月1日前后,或放电影、或演戏剧、或举办舞会,开展多种形式庆祝活动。有些工厂、学校,还召开庆祝会、报告会,以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
5.建军节
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诞生纪念日。阜阳各族人民每在8月1日,除开展庆祝活动外,有的单位和个人到部队或军烈属家庭进行慰问。6.国庆节
10月1日,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纪念日。1949年以后,国庆日放假2日,开展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在“10年大庆”、“20年大庆”时,人们通宵达旦开展各种庆祝活动。
7.其他节日
1980年后,国家规定3月12日为植树节,9月10日为教师节。在教师节这天,有些学生和家长,登门慰问教师,以表示对教师、对知识的尊重。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