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调查研究
解放初期,为把各项任务落实到实处,按照中共阜阳县委的部署,各单位负责人主动深入基层做调查研究工作,使调查在一段时间内成为风气。1957年,县科技部门为向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提供各方面的资料和数据,组织科技人员,对全县农作物品种、土壤结构、家畜家禽饲养进行了系统调查。摸清了全县36种作物的性能和产量;1981年,组织科技人员234人,对土壤进行了调查,摸清了全县3个土类13种土属、47个土种的物理性能及分布情况;同年,组织科技人员271人,对耕地、水域、气候、动物进行了综合调查,摸清了全县耕地、水域的实有面积及气候特征和动物种类;1983年,组织科技人员36人,对棉花种植情况进行了调查,找出了棉花增减产的主要原因;1984年,组织科技人员54人,对中药材进行了调查,摸清了全县各类中药材的产量和分布情况;1985年,组织科技人员32人,对家畜家禽进行了调查,摸清了全县家畜、家禽的种类、饲养量和常见病。以上调查,为制订经济建设计划提供了可靠依据。
(二)应用研究
1957年,在大办沼气、大搞工具改革时,对运输、播种、收割、粮食加工、沼气应用、工具改革进行了研究;1958年,在大种水稻大炼钢铁时,对汲水工具及土平炉、土高炉进行了研究;1960年,在经济困难时期,对如何以瓜菜代主食和红芋的吃法进行了研究;1963年,结合发展农业,对改良土壤、使用化肥、培育和推广良种进行了研究;1978年,对多种经营、发展商品生产以及工、农业协作攻关进行了研究。至1985年,共研究201个项目,17个项目获得成功,并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嘉奖。研制成功的2137—3型畜力半精密播种机,以其体型小、转变灵活、播种均匀、耗力小等特点,击败了传统式的播种机,深受农民群众欢迎,称它是大豆点播和小麦条播的理想工具。
(三)开发研究
1978年,结合国家第六个五年计划提出的“关于黄淮海中低产地区夏大豆丰产的攻关项目”,进行了栽培技术开发研究。1981年,县成立大豆丰产栽培试验示范领导小组,从口孜区选定800亩土地作为大豆丰产试验田,开展了选用良种、合理密植、加强管理、防治病虫的试验,当年获得平均亩产95.1公斤(比非试验区增产32.8%)的较好收成。1982年,安徽省科委将阜阳县大豆丰产栽培试验列入科研课题,在口孜区杨楼乡选10600亩土地作为大豆丰产试验基地,在遭遇连续60多天阴雨的情况下,取得平均亩产58.9公斤(比非试验区增产7%)的收成。1983年,县科委在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省大豆研究所、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协助下,认真总结了大豆丰产的攻关经验,以此指导全县的大豆生产,47.3万亩大豆由平均亩产40公斤上升至82公斤。主要做法是:(1)试用了跃进5号、诱变30号、徐州2号、阜阳335号等抗逆性强、产量较高的优良品种;(2)抓住了以全苗为中心的栽培管理,在早播(6月5日至6月15日)的前提下,增加播种量15—20%,合理间苗(肥力高的土地,每亩留苗1.5万株至1.8万株;中、下等土地,每亩留苗1.8万株至2万株);(3)合理施肥,种前每亩施有机肥500公斤,有机肥和氮磷肥要搭配得当(砂礓黑土地,每亩施20公斤磷酸钙及2公斤尿素)。初花期,每亩追施尿素5公斤。开花期,喷施50克硼砂剂(硼砂与水的比例为1∶20000);(4)对病虫害进行了综合防治。在开花前喷洒敌虫菊脂或氮化乐果以消灭豆天蛾和造桥虫;在成熟前,施用甲基异柳颗粒剂或呋喃颗粒剂以杀灭蛴螬和食心虫;(5)开挖腰沟、畦沟和地头沟,以利于旱灌涝排。上述5项大豆丰产攻关措施,受到了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的表彰和奖励。
在开展黄淮海中低产地区夏大豆攻关的同时,1981年还以刘盆窑42亩夏棉花为基地,开展了棉花丰产攻关。具体措施是:(1)采用“中棉10号”、“徐州—124”、“徐州514”等棉铃大、生产期短的品种,进行早育苗、早移栽,改春播为夏播;(2)适时早播,有墒抢墒,无墒造墒,抓住5月20日—30日的最佳播期;(3)合理密植(高肥地每亩4000株,中肥地每亩5000株,低肥地每亩6000株),以密取胜;(4)科学施肥,以农家肥为主,氮磷钾肥为辅,施足底肥、花铃肥和盖顶肥;(5)适时打顶(最佳期为7月25日至7月30日),以协调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减少养分消耗,保证枝和蕾铃的正常发育;(6)喷药催熟,在中下部棉铃生长50天时,喷施“乙稀利”,促其早熟,趁茬种麦。1983年,在闻集区推广刘盆窑夏棉丰产经验,当年全区平均亩产皮棉37.2公斤,比春棉亩产28.3公斤增产7.5%。1984年,夏棉丰产经验受到了省、地重视,县成立夏棉丰产领导小组,指导全县种夏棉41431亩,当年平均亩产皮棉40.8公斤。1985年,开展了夏棉产量与质量同步提高的试验,着重进行了播种、施肥两项研究,创造了4000亩夏棉平均产皮棉55公斤的纪录。
在发展商品生产中,从1982年起,还对平菇、凤尾菇等食用菌进行了开发研究。当年,县人民武装部试产成功,在伍明区渔苗场建立食用菌基地,创造了地下窖双层塑料栽培技术,四季皆能生产食用菌。
(四)科技引进1954年,引进深翻改土技术,改变了“板茬下种”,实现了精耕细作;1960年,推广大豆、玉米混种;1965年,改棉花直播为营养钵育苗移栽;1978年,改春棉为夏棉;1983年,引进塑料大棚生产技术。与此同时,引进并推广小麦16个品种、大豆18个品种、红芋9个品种、高粱10个品种、玉米11个品种、芝麻2个品种、棉花5个品种、水稻4个品种、花生6个品种、菸叶1个品种(详见本志第三章《农业》);引进的良种马,有“青海马”、“苏联重挽马”、“顿河马”、“伊犁马”;引进的良种牛,有“南阳黄牛”、“秦川牛”、“黑白花奶牛”;引进的良种羊,有“新疆细毛羊”;引进的良种猪,有“约克夏”、“新金猪”、“巴克夏”、“荣昌猪”、“长白猪”、“丹麦长白猪”、“美国杜洛克”;引进的良种兔,有“安哥拉”、“日本大耳兔”、“青紫兰兔”、“西德长毛兔”;引进的良种鸭,有“北京鸭”;引进的良种鸡,有“六安鸡”、“来杭鸡”、“白洛克”、“洛岛红”、“火鸡”。在工业上,引进了布袋消烟除尘器技术、拉链技术、花炮生产技术、玻璃化纤生产技术、面粉生产技术、饲料加工技术、织布技术、胶鞋生产技术、羊毛加工技术等。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