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政府救济
民国20年(1931年),县政府拨出73万斤(36.5万公斤)面粉,救济重灾区灾民。运送中层层剥皮,灾民所得不及一半。
民国32年2月,县政府压价抛售高粱、黄豆1182石(每石200公斤),作为“救济”。粮食进入市场,被巨贾豪绅抢购一空,而后高价出售。4月发赈灾款(法币)17.6万元;12月再发赈灾款(法币)279.33万元。一半以上被乡、保长造册冒名领去。民国34年春,县政府拨粮100万斤(50万公斤)令灾民修堤,实行以工代赈。设想“勤者日可获麦七至八斤,至少亦在四、五斤以上,而间接依赖工赈生活者,当在万人之上。由于主事者不廉,在层层剥削后,灾民所得无几”见(民国34年县救济委员会《工作报告》,今存于省档案局)。
1950年7月,大水成灾,中共阜阳县委书记姜克率领全体干部奔赴抗洪抢险第一线,堵河堤决口132处,救出灾民65290人,把363万公斤救济粮、22.8万元(中州币)救济款、24.5万公斤食盐、1160万吨煤炭、1.85万公斤棉絮及时发到群众手中。灾后,以秋补夏,发放荞麦种34.5万公斤、马铃薯种5万公斤、菜籽5万公斤。
1953年4月,小麦遭霜打。中共阜阳县委、县人民政府立即派出生产救灾工作团,分赴各地领导生产救灾,向困难户发放了42.5万公斤救济粮和177万元救济款。
1954年,暴雨、冰雹成灾。全县共发救济款110.12万元、救济粮42.25万公斤、木材8百立方米、毛竹1.7万根、房箔2万领、芦席2.9万张、麦筒及茴草23.5万公斤,支援灾民重建家园。
1960年,在3年经济困难时期,县人民政府先后向各人民公社的食堂发放255.28万元救济款、9.87万公斤救济粮、1943万吨煤炭。由于管理不严,一部分被基层干部侵占。
1965年,全面审查了在3年经济困难时期领取1次性补助退职的3140名职工的生活情况,对其中的91人进行了定月救济,至1985年,共发补助和救济89.55万元。对起义投诚的6人,宽释的6人,特赦的1人,按月进行生活补助,至1985年,共发生活补助费5.52万元。1978年,中共阜阳县委还规定了发放救济的补助费的8条纪律,即:坚持大公无私,严禁多占多吃;坚持实事求是,严禁虚报冒领;坚持按缺补差,严禁平均分配;坚持民主评议,严禁独裁专断;坚持救济到户,严禁他人代领;坚持专款(物)专用,严禁乱批乱拉;坚持财经纪律,反对马虎从事;坚持按章办事,严禁徇私舞弊。
1975年,泉河决堤。中共阜阳县委、县革命委员会派出1621名干部参加抢险,为灾民搭临时庵棚3.12万个。灾后,发放177万元,支援灾民办砖瓦窑厂18个、水泥预制厂8个,并扶植种植业专业户30个、养鸡养鸭专业户235个。其中389户当年人均收入超千元。店集乡的联户花炮厂,年获利5万元,人均增收1200元,酒坊村的蔬菜生产专业户,当年人均收入7000元,甩掉贫困帽子。
1979年,农业实行联产承包,救济重点转向“扶优”(享受优扶待遇的烈属、军属及伤残军人)、“扶贫”(生活贫困户)。至1985年,用救济款1029.5万元,扶植烈属、军属及伤残退伍军人2345户,扶植生活、生产有困难的农民3176户。
(二)社会救济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亓长乐创办善工会,发展会员近万人。在灾歉年施粥51次;丰收年共修路12条,建桥42座。
民国2年(1913年),理学大师范绍彭创办志悟堂,以劝善为宗旨,宣传戒烟(鸦片),开展施药、掩骨活动。10年中为穷人治病13420例。
民国6年,张泽甫、宁丹澄、杨继余等人捐地360亩,创办阜阳县民间慈善会,并于各大集镇设分会,先后施粮295石(每石200公斤)、施粥32次、施棺木38具,并多次修桥补路。
民国7年,崇济川创办红十字会,发展会员300多人,先后向灾民施粮、施粥、施药821次,并施棺木(多系称之为“匣子”的薄棺木)132具。
1949年,广大翻身农民饮水思源,主动为烈属、军属代耕代种。1950年,广大农民发扬团结互助精神,强帮弱,有帮无,当年建立2000多个临时和常年互助组,解决了缺人力、畜力户的困难。农业合作化后,农业生产合作社对鳏、寡、孤、独困难户,实行保吃、保穿、保住、保教、保医(简称“五保”)。1958年,插花、大田等人民公社主动建了敬老院,深受群众欢迎,很快在全县推广,至1985年,全县敬老院发展至94所,使7959位鳏寡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靠。不能入院者,每人每年供应粮300公斤,柴600公斤,食油3公斤,零用钱60元。
除此,机关、团体、学校、工厂,先后17次为灾区开展捐献活动,计捐款2943万元,捐粮413万公斤,捐衣2.43万件,捐被922条,唐山地震时,除捐款捐物外,还接收伤员500余人。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