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农民团体
1.农民协会
民国16年(1927年)10月,中共党员李端甫、周传业等人在行流、插花、闻集等地组建农民协会。翌年4月,农民协会发展会员3万人,自备大刀、长矛,打土豪斗劣绅!成为“四·九”起义的主力。残遭国民党军队的镇压。
民国37年秋,阜阳解放,在共产党领导下,全县各地农民建立了农民协会。翌年春,县、区、乡、村配备农协会主任。农民协会有权决定和处理农村的一切重大事项。在反匪反霸和土地改革运动中,串连苦主,监视恶霸、地主的活动。
2.穷人会
民国18年(1929年)9月,行流一带农民自发组织起来,向地主借粮,开展“吃大户”的斗争称为“穷人会”。不久,闻集、胡集(今属利辛县)、口孜等地的农村也先后组建了“穷人会”。19年后,因中共阜阳县党组织连遭破坏,“穷人会”失去领导解体。
3.农会
民国20(1931年)年,国民党县党部成立官办农会,以争夺农村阵地。有6个区、49个乡建立了组织,号称“会员”16万。民国33年1月,改该会为阜阳县农会理事会,周琴任理事长。农会不为农民办事,农民不愿参加组织。4.农民抗敌协会
民国27年(1938年)夏,广大农民响应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号召,成立了在阜阳县抗日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领导下的阜阳县农民抗敌协会。先后在龙王堂、洄溜集、插花等农村发展会员3000余人,设岗放哨,阻止农、副产品运往敌占区。行流区的农民协会一直坚持斗争。解放前夕,迫于国民党军队镇压,解散。
5.贫下中农协会
1965年,在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又称“四清”运动)中,阜阳县成立了贫农、下中农协会筹备委员会。1972年4月,召开贫、下中农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阜阳县贫农、下中农协会(简称贫协)。区配备贫协专职干部,公社、大队建立贫协基层组织。1981年,裁贫下中农协会。
(二)工人团体
1.民国时期的工会
总工会
民国17年(1928年),“四·九”起义失败,在革命低潮时期,县城的脚行、理发、建筑、木工、车运5个行业的400余名工人,为维护工人的利益,自发组建了总工会。民国30年,浴池、竹木、制铁、油漆、电信、厨工6个行业的570名工人加入总工会。民国32年,工会改组时,大权旁落。土绅宁宪伍、赵瑞五、铁安国、杨效武等人篡夺了领导权,总工会演变为资产阶级的帮凶。民国37年,阜阳解放,总工会散伙。
工人抗敌协会
民国27年夏,阜阳的铁、木、石、浴池、理发、码头等行业工人513人,响应中共“抗日救亡”号召,成立了阜阳县抗日动员委员会领导下的工人抗敌协会,会员们走上街头,开展抗日募捐,慰问前线伤员。民国29年1月,国民党县党部迫害抗日人士,工人抗敌协会被迫解散。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工会
总工会
1949年3月,在中共阜阳县委的领导下,成立了阜阳县工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1958年,召开工人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阜阳县总工会。“文化大革命”中,总工会停止活动。1973年5月,恢复成立了县总工会。
1966年前,阜阳县工会联合筹备委员会及县总工会,下设教育工会、店员工会、金融工会、供销工会、农水工会、卫生工会、商业工会、产业工会、工人俱乐部、职工业余学校、职工诊所。
1973年后,县总工会下设教育工会、供销工会、商业工会、医药工会、计划生育工会、广播工会、农机工会、乡镇工会、林业工会、文化工会、建设工会、农水工会、金融工会、卫生工会、粮食工会、财会工会、工商工会、税务工会、交通工会。
工会联合筹委会成立初期发动职工参加“土改”、“镇反”、“抗美援朝”、“三反”、“五反”、“一化三改造”等政治运动,以提高职工政治觉悟。1958年后,组织职工参加劳动竞赛、技术革新、提合理化建议和夜校学习,团结职工走“红、专”道路。1960年统计,全县职工共提合理化建议6.8万条,实施3.4万条。1962年,全县有5308名职工主动申请走上农业第一线支援农业生产。1978年后,在中、青年职工中开展了补政治、补文化、补技术的“三补”学习活动,并组织210名老年职工到各地旅游或疗养。
县总工会历次代表大会概况表
表70

3.工人代表会
1968年9月20日,阜阳县成立由45人组成的工人代表会(简称工代会),设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3人、委员若干人,代总工会行使职权,1969年底,工代会与贫下中农代表会、红卫兵代表会合署办公,称“三代会”。1973年5月总工会恢复,裁“三代会”。各工厂工会,对本厂生产和各项制度实行民主监督。
(三)妇女团体
1.妇女抗敌协会
民国27年(1938年)5月,阜阳县妇女界爱国人士,在阜阳县抗日动员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成立阜阳县妇女抗敌协会,选举印蝉媛为理事长、张玉言为副理事长。
妇女抗敌协会共有会员300余人,她们走出家门宣传抗日,开展募捐。民国29年,在国民党反共高潮中,进步人士受到迫害,阜阳县妇女抗敌协会停止活动。
2.乡村姊妹团
1949年,中共阜阳县委根据老解放区的经验,发动妇女自己解放自己,在农村普遍建立了乡村姊妹团。团员们在反匪反霸、土地改革运动中,站岗,放哨,监视地主的非法活动。经过阶级斗争的洗礼,有1000余名姊妹团员成长为国家干部。1952年,农村普遍成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姊妹团停止活动。
3.妇女联合会(简称妇联)
1949年3月,阜阳县成立民主妇女联合会筹备委员会。1950年3月,县民主妇女联合筹备委员会召开了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阜阳县民主妇女联合会。继之,各区、乡均成立妇女联合会。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妇女联合会瘫痪。1972年,县革委会群工组配备3名专职妇女干部,负责妇女工作。1973年,恢复县妇联;1979年,恢复区妇联会;1984年,自然村成立妇女领导小组。
阜阳县妇女在县妇联的领导下,走向社会,发挥了“半边天”作用。解放战争时期阜北县(今阜阳县北部)妇女磨面粉100万公斤,做鞋袜15万双,肩背、车运送往前线;抗美援朝时期,妇女送丈夫、送儿子上前线,并捐献首饰和银器,计白银8305两,黄金4两;1952年治淮青年女民工蔡敏创造了滑轮拉土法,使日人均拉土1.7立方提高到4.8立方。16岁的女青年张秀莲,带领180多人的远征队,参加阜蒙洼地治理。被专区评为劳动模范。1957年农业技术改革中,口孜区的焦天凤成为安徽省第一名女拖拉手。1958年,插花区的养蚕能手李文英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78年后,广大妇女积极参加农业承包,在全县成立了8510个专业组。老庙的姬传允办缝纫培训班,为地方培训裁剪员400多人,伍明区孟桥的王兰英,两年向国家出售肥猪445头,认购国库券8250元;蒋楼乡宫继美,带领全村妇女种药草150亩,总收入14万元,成为全县种药专业村。
历届妇女代表大会概况表
表71

(四)青年团体
1.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共青团)
民国18年(1929年)成立共产主义青年团阜阳县委员会。民国22年,全县建立团小组8个,有团员60余人,在颍上县陆庄召开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阜阳县第一次团员大会。民国22年成立共青团阜太特支。翌年,共青团组织遭国民党破坏,停止活动。1949年4月,成立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阜阳县工作委员会,区成立团委会,乡成立团支部委员会。
1957年5月,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为共产主义青年团。1958年,共青团区委改为共青团人民公社委员会,大队成立团总支或支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团委机关瘫痪。1971年,恢复共青团阜阳县委员会,设组织部、宣传部、学校少年部、农村青年工作部及青少年教育工作委员会。区、乡、中学、工厂设团委或团总支部。1985年,全县建共青团支部1221个,有团员29104人。
阜阳县共产主义青年团(1949—1957年称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历届团员代表大会概况表
表72

1949年2月,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阜阳县委,发动500名青年船手和5000名青壮劳力,参加担架队,支援渡江战役。抗美援朝时期,广大青年团员带头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在镇压反革命和土改运动中,团员们串连苦主,面对面向地主、恶霸开展斗争。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袁寨区赵集乡44名团员,带头成立了全区最早的农业合作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广大团员带头学文化,学技术,梁庄、彭庄等24个基层支部被评为全县“新长征突击队”,有5人被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口孜区河洲孜青年张学昌救落水儿童,献出了生命。据全县不完全统计,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出现拾金昧不,见义勇为、为公献身的事件3277起。群众说:共青团员个个是好青年。
2.青年抗敌协会
民国27年,阜阳城3000余名爱国青年,组织了青年抗敌协会,选举吕霞仙为理事长,利用演说、歌曲、戏剧在街头巷口宣传抗日。民国29年,国民党当局干预抗日,青年抗敌协会停止活动。
3.红卫兵
1966年8月,各中学受北京、合肥等地红卫兵串连的影响,纷纷建立红卫兵组织,造反。不久,红卫兵组织蔓延至乡村,以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传统、旧道德)为名向党、政机关夺权。大搞打、砸、抢、抄、抓,搅得人心惶恐,社会不安。1968年,县成立了红卫兵代表会,作为一种政治力量,参与当时的革命委员会。1976年后,红卫兵名声太臭,自行解散。
(五)少年团体
1.童子军
民国18年(1929年),各初级中学、中心小学普遍建立童子军组织,进行纪律、操法、礼节、结绳、旗语、侦察、救护、炊事等训练。抗日战争开始后,省军管会直接向中学派遣童训教官,专司童子军训练。民国37年,童子军解体。
2.儿童团
1949年初,全县各地建立起儿童团,站岗,放哨,盘查,协助农民会保卫红色政权。1950年后,各小学普遍建立中国少年儿童队。儿童团为少儿队所代替。
3.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年队)
1953年,少年儿童队改称为“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5至7人编为1小队,3小队编为1中队,2个以上中队编为1大队,少先队辅导员由共青团聘请。1961年,全县有少先队员14.07万人,占全县儿童总数的66.7%。“文化大革命”中,少先队组织为红小兵组织所代替。1976年,取缔红小兵,恢复少先队组织。1977年,全县有少先队员10.17万人,占全县儿童总数的47.8%人,1984年,全县有少先队员11.4万人,占全县儿童总数的56%。
少年儿童在少先队的教育下,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道德品质不断成长。1985年,全县有7名少先队干部获得“大雁奖”或“蜜蜂奖”,受到团中央和《中国少年报》编辑部的表彰。
(六)工商团体
1.阜阳县商会
清宣统元年(1909年),阜阳城商界为维护自身利益,成立了阜阳县商会,设文书、交际、事务等股。下辖绸布、京广、盐粮、钱庄、银楼、杂货、菜馆、旅社、医药、皮毛、酿造、成衣、浴业等13个(后增至15个)同业公会。民国12年(1923年),商会为讨好当局向商业界摊派银币4.9万元,馈送过境直鲁联军。民国16年,县商会改称县商民协会。民国29年,商民协会强令商民捐款20万元,为160名店员配备枪支,配合军警监视共产党的活动。民国23年,商会配合国民党阜阳县党部,举办以反共为内容的“国民党骨干讲座”。民国37年,商民协会解体。
2.阜阳县商民抗敌协会
民国27年5月,阜阳城275名商人,在阜阳抗日动员委员会领导下,组织商人抗敌协会。开展抗日捐献。民国29年,因国民党当局的干预,协会解体。3.阜阳县工商业联合会(简称工商联)
1950年10月,在中共阜阳县委领导下,召开了有59个行业参加的工商界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阜阳县工商业联合会。1951年7月,全县16个区均成立工商联组织,规定250户的集镇,设工商联办事处;100户至250户的集镇设工商联小组。全县设口孜、插花、王人(今属利辛县)、行流、袁寨、龙王堂、三里湾(今属阜阳市)7个办事处和正午、枣庄、胡集(今属利辛县)、马店(今属利辛县)、王市(今属利辛县)、界牌、宁老庄、姜堂、大田、两河口、滑集、洄溜、马寨13个工商联小组。1953年,县工商业联合会负责人在“五反”中犯了错误,县工商业联合会同城关区工商业联合会合并。1954年5月,中共阜阳县委统战部正式召开阜阳县第一届工商联合会会员代表大会,选举成立新的阜阳县工商业联合会,设秘书室、组织股、宣传股、业务辅导股。组织物资交流,开展劳动竞赛。自1954年至1963年,共召开了五届代表大会。1965年10月,县工商联划交阜阳镇,保留了集镇工商联办事处和工商小组。1966年,各集镇工商联组织在“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下,停止活动。
4.个体劳动者协会
1983年9月,阜阳县个体工商业者出于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之目的,报经中共阜阳县委批准,成立了阜阳县个体劳动者协会,各区成立了分会。凡经县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发给营业执照的个体工商业户,承认协会章程,均可申请入会,协会设主任、副主任(后改为会长、副会长)及委员若干人,每2年举行一次会员代表大会。1985年有会员6585人。
(七)其他群众团体
1.阜阳县抗日动员委员会
民国27年,在中共地下党组织支持下,成立了由县长吕荫南为主任委员的抗日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动委会设宣传部、总务部、情报部、抗战艺术社及工、农、青、妇、商抗敌协会。同年8月,中共党员张兰芝受上级党委派遣,从上海来阜阳参与动委会工作,先后在动委会及国民党第五战区政治工作队第一队(简称政一队)发展了党员。动委会建立中共支部,团结各界爱国人士学习共产党的抗日民族政策,开展募捐,慰问伤员,利用歌曲、戏剧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开展抗日活动。1929年4月,阜阳督察专员李盛宗限制抗日,动委会停止活动。
2.阜阳县东北义勇军后援会
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后,阜阳各中学师生为支持东北义勇军的抗日行动,自发成立了阜阳县东北义勇军后援会。通过演说、歌曲、戏剧,揭露日军的侵略罪行。募捐银币3万元汇往东北义勇军总部。民国21年,地方豪绅混入后援会,后援会解体。
3.阜阳县抗美援朝分会
1951年3月,阜阳县第四届各界人民代表会第一次会议,通过成立了阜阳县抗美援朝分会。同年,抗美援朝分会举行60万人参加的“五一”反对美帝侵略罪行的大游行。先后举办讲座会40次,召开控诉会220次,有88.23万人在《斯德哥尔摩和平宣言》书上签了名,82.7万人订立了爱国公约,2.92万人要求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批准入伍5614人)。共捐献购买武器的粮款、金银等物,折合解放区地方币150200万元,向朝鲜前线寄去慰问信3127封、慰问品(袋装)6478件。
4.中苏友好协会阜阳县分会
1951年4月,成立阜阳县中苏友好协会,与中共阜阳县委宣传部合署办公。各区建中苏友好工作委员会,乡、(镇)工厂、学校建中苏友好支会。1955年,全县成立中苏友好工作委员会23个、中苏友好支会334个,有会员11.23万人。1952年,在“中苏友好月”活动期间,吕东扬到各区作了《学习苏联,走集体化道路》的巡回报告。1956年2月,中苏友好协会停止活动。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