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组织建设
1.民国时期的组织建设
民国8年(1919年)秋,省立第六中学教师王允仲、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学生李霁野、李何林等,收到了陈独秀、韦素园寄来的《国家与革命》、《共产党宣言》、《新青年》及其他进步书刊。这些书刊先是在部分师生中传阅,后来由学校传到社会。六中学生,周传业、周传鼎、张子珍、董橙君、李乐天、吕浩汝等学习毕业后,考入上海、南京、北京等地的大学深造,继续探索革命真理。他们在学校参加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民国13年,他们陆续回到阜阳。张子珍、周传业、周传鼎首先串连牛季良、张贞一等青年,于大隅首开办了宣传马克思学说的淮颍书局,组织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读书会。民国14年,成立了以张子珍为组长的中共阜阳小组。民国15年,周传业、周传鼎介绍江化雄、马绍伏、吕磐铭入党;李乐天介绍李端甫、刘晨光、李香亭、李和成入党;吕浩汝介绍吕西园、吕金铭、吕献臣、蓝栋臣、徐世德、张耀祖入党。当年12月,成立隶属中共上海区委(亦称江浙区委)领导的中国共产党阜阳临时支部委员会(简称“中共阜阳临时支部”),下辖以周传业为组长的城关小组、以李乐天为组长的行流小组、以吕浩汝为组长的插花小组。
民国16年5月,北伐军二十七军王普部和三十三军柏文蔚部进驻阜阳,中共阜阳临时支部借助王普、柏文蔚的支持,在阜阳县促成国共合作,成立了中国国民党阜阳县临时党部,周传业、周传鼎、李端甫、吕浩汝、张蕴华作为中共代表,被选为县党部委员。
同年夏,汪精卫在武汉发动“7.15”政变,国民党开展“清党”活动,革命形势逆转,国民党阜阳县临时党部中的中共代表及阜阳县的中共党员被迫转入秘密斗争。这时,中共上海区委遭到破坏,中共阜阳临时支部与上级党组织失掉了联系。周传业、刘宠光(共产党员)历尽艰险,在安庆与中共安徽省临时委员会接上了关系。
民国17年2月,中共皖北临时特委成立。在特委书记魏野畴的指导下,以中共阜阳临时支部为基础,成立了以乔锦卿为书记的中共阜阳县临时委员会,领导组建了农民协会及农民赤卫队,举行了阜阳“四·九”起义。
“四·九”起义失败后,中共阜阳临时县委遭到破坏。同年10月,周传业等同参加广州起义归来的聂鹤亭找到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的中共党员周俊明,与上级党组织接上了关系,组建了以周传业(后为李乐天)为书记的中共阜阳县委员会,辖阜阳北乡党支部、阜阳东北乡党支部、阜阳城区党支部、阜阳东南乡党支部、阜阳西南乡党支部、中共太和党支部。民国18年,县委机关遭国民党破坏,周传业、周传鼎等被捕。同年6月,在中共阜阳中心县委的帮助下,成立了中共阜阳县特支干事会,下辖阜阳城区党委、阜太边区党委、中共冷寺区党委。
民国20年2月,中国共产党长淮特区委员会书记陈履真来阜阳,指导成立了中共阜阳县委员会。3月27日,在寿县召开的中共寿县、凤台、阜阳三县负责人会议上,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皖北中心县委员会,中共阜阳县委改属中共皖北中心县委领导。8月,改属中共皖西北中心县委领导。
民国21年4月,太和“四·一九”起义失败,中共阜阳县委遭到破坏。7月,中共皖北中心县委决定重建中共阜阳县委,因形势复杂,未能实现,只恢复成立了中共行流临时支部委员会。9月,成立中共阜(阳)太(和)特别支部委员会(简称“中共阜太特支”)。民国22年1月,在中共皖北中心县委的指导下,改中共阜太特支为中国共产党阜太县委员会(简称“中共阜太县委”,县委机关流动于行流一带),辖中共河东区委员会、中共河西区委员会、中共南区委员会、中共西区委员会(亦称太和特支)。民国23年8月,中共阜太县委划属中国共产党皖豫边区中心县委领导。11月,皖豫边区中心县委委员梅雪友叛变,中共阜太县委遭到破坏。
民国24年,毕业于瑞金中共中央党校的卢文启回阜阳,经过筹备,翌年恢复成立了中共阜太特别支部。不久,因形势恶化,未和上级接上关系,活动停止。
抗日战争爆发后,共产党员张兰芝受中共上级组织的派遣,于民国27年初来阜阳开展抗日运动,10月组建中共阜阳县抗日动员委员会工作团支部,张兰芝任书记。民国27年12月,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政治部政治工作第一大队第一中队(简称“政一队”)来阜阳,“政一队”中的共产党员成立了中共政一队特别支部。民国28年2月,中共“政一队”特别支部改组为中共阜阳县工作委员会。5月,中共豫皖苏边区党委决定成立中共皖北特委,改中共阜阳县工作委员会为中共阜阳县委,下辖中共洄溜区委、4个支部及抗战中学小组,发动工人、农民、青年、妇女成立抗敌协会。民国28年冬至29年春,国民党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豫皖苏边区党委决定将“政一队”中的大部党员撤至豫皖苏根据地,留少数党员在阜阳坚持革命斗争,中共阜阳县委改属中共阜临太中心县委领导。民国36年4月,中共豫皖苏二地委派张立治、陈韧等来阜阳开辟新区。5月,在二郎庙(今属太和县)成立中共阜阳县委。并于阜阳县四周建立中共阜南县委、中共泉阳县委、中共阚町县委、中共颍阜县委。10月,阜阳县委改为阜北县委。民国37年8月,阜阳城解放,成立了中共阜阳市委。1949年3月,撤中共阜北县委、泉阳县委、阜阳市委、阚町县委、临阜县委,成立中共阜阳县委。全县共组建18个区委,有党员284人。同年8月,将苗集、赵集、公立桥、于集4区的党组织划归中共阜南工委领导。调整后,全县尚有14个区委、1个党组、1个总支、20个支部,有党员246人。
2.建国后的组织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阜阳县委领导全县人民进行了土地改革,开展了生产救灾、治淮、反匪反霸、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以及“三反”、“五反”、“肃反”等运动,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在上述斗争中整顿了党员的作风,清除了党内不纯分子,党支部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1956年,接收一大批合作化运动中的积极分子入党。经过组织调整,全县有15个区委,93个党总支部,380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5547人。
1957年,县委在党员中开展了整党整风和反右派斗争,错误地处理了一批党员。1958年,在政治力量薄弱地区发展了一批党员。年底,全县有16个人民公社党委,共有党员14574人。1959年,发展党员2318名,在反“右倾”斗争中,错误批判、处理了一批党员,党内民主生活出现了不正常现象。1960年至1965年底,在整风整社和“四清”运动中,又接收了一批新党员,全县共有党员20240人。1965年,胡集、马店、王市、王人4个区划属利辛县后,经调整,全县有12个区党委,1个镇党委,65个公社党委,29个党总支,803个党支部,有党员14621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县委和基层党组织处于瘫痪状态。1970年11月,恢复成立中共阜阳县委。1971年,开展批陈(陈伯达)批林(林彪)整风,进行党员登记。1972年,执行中共“九大”、“十大”通过的新党章。取消了党员的预备期,新党员质量下降。1976年底,全县有基层党委26个,党总支86个,党支部973个,党员23441人。
1976年11月,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以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党的工作,重点抓了经济建设和对各级党组织整顿。1983年,中共阜阳县委按上级党委的布署作出《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定。1984年11月至1985年底,对全县93个党委,33个党组,35个总支,1194个支部,27315名党员,分三批进行了整顿。通过整顿,发展新党员1620人。1985年底,全县有区党委12个,乡(镇)党委80个,县直党委1个,局以上党组34个,党总支25个,党支部1328个,党员28916人。几个年份中共组织概况表
表66

(二)党的代表会议和代表大会
1951年1月8日至12日,在阜阳城福音堂召开中共阜阳县第一次代表会议,出席代表230人,列席代表227人,评选了模范党支部和模范党员。
1952年7月12日至14日,在阜阳城福音堂召开中共阜阳县第二次代表会议,出席代表269人,列席代表202人。交流了农业丰产经验,布置了爱国增产任务。
1952年12月30日至1953年1月4日,在阜阳城福音堂召开中共阜阳县第三次代表会议,出席代表664人,列席代表107人。总结了1950年以来的工作,传达了中共安徽省党员代表会议文件,对发展农业合作社和实行粮食统购作了具体部署。
1955年11月28日至12月4日,在人民剧场召开中共阜阳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426人,列席代表1020人。通过了《切实贯彻中央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关于贯彻安徽省第三次党代表会议决议的决议》;审查了赵伯良代表中共阜阳县委所作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中共阜阳县第一届委员会和中共阜阳县委监察委员会。
1958年10月9日至13日,在阜阳城工人俱乐部召开中共阜阳县第二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326人,列席代表141人。大会通过了《继续深入贯彻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党的八大二次会议精神的决议》、《关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工作、监察工作的决议》;选举产生了中共阜阳县第二届委员会和中共阜阳县委监察委员会。
1970年11月14日至19日,在人民剧场召开中共阜阳县第三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678人。作出了深入开展“文化大革命”的有关决议;选举产生了中共阜阳县第三届委员会和出席安徽省三届党代会的代表。
1984年8月17日至19日,在人民剧场召开中共阜阳县第四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371人,特邀代表18人,列席代表64人。会议审查通过了中共阜阳县委《工作报告》和中共阜阳县委纪律检察委员会《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中共阜阳县第四届委员会和中共阜阳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及出席安徽省四届党代会的代表。(三)县委历届领导人
见表67。
中共阜阳县委领导人更迭表
表67

(四)县委机构设置
县委机构设置见表68。
中共阜阳县委机构设置表
表68

(五)党员教育
1949年前,一切工作都在白色恐怖下进行,对党员的政治思想教育主要是结合革命形势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教育,绝大多数共产党员革命意志坚定,具有献身精神,受到人民群众的真诚爱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阜阳县委针对一部分党员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思想,结合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基本知识为教材,对党员进行教育。
1951年初,成立整党工作队,分赴各区开办党训班。至1956年,共办党训班145期,10940名党员参加了学习。1958年撤党训班,开办常日党校,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开办业余党校,每月上党课一至二次。至1965年,参加各级党校学习的党员计21332人次。
“文化大革命”初期,党员思想教育无人过问。1971年,县革命委员会核心组连续举办3期22级以上党员干部参加的批修整风学习班,把党员引向批斗老干部的邪道。1976年,粉碎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四人帮”后,每年举办3至5期党员学习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阜阳县委责成党校定期开办支部辅导员学习班,党支部建立了“三会一课”(即支委会、小组会、支部党员大会和党课学习)制度。1982年开展了“创先进党支部,争做优秀党员”的活动。当年评选出174个先进支部和2810名优秀党员。1983年,开展“学习新党章,争做合格党员”的活动,23993名党员分期(7至10天一期)分批学习了党章。当年评选出128个先进支部,40个先进党小组,347名优秀党员。1984年至1985年,结合整党整风,开展党性、党纪、党风教育,全县有24674名党员参加了学习,年终评选出120个先进支部,315名优秀党员,区委和县直党委分别召开了表彰大会。
(六)纪律检查
1950年7月,中共阜阳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成立。1955年12月,改纪律检查委员会为中共阜阳县委监察委员会。1966年5月,监察委员会“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瘫痪。1973年8月,县革命委员会下设检察小组。1979年7月,恢复中共阜阳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1984年4月,机构改革,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升为县一级建制,改称“中共阜阳县纪律检查委员会”,由13名委员组成,内设办公室和审理、检查、信访三科。各区共配备专职纪检干部31人;县直机关共配备专职纪检干部42人。
1979年前,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委员会)负责查处党员违反党章、党纪、国家法律、法令和道德败坏的事件,决定和取消对党员的处分;受理党员的申诉。1958年后,受极“左”思潮影响,在两年中处分党员2620人,其中开除党籍945人,留党察看566人,撤销党内职务117人。1962年进行甄别平反,除反、坏分子外,大部改正了性质,取消了处分。
1979年,纪律检查委员会根据党章规定,负责对党员的纪律教育,检查党员遵法守纪情况,甄别平反冤假错案。1982年后,纪律检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党章和党的各项规章制度,协助党的委员会整顿党风,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处理党员违反党章、党纪和国家法律、法令的案件,决定或取消对党员的各种处分,受理党员的控告和申诉。此后,先后检查了党员非法“农转非”(农业户口转商品粮户口)和建房分房中的不正之风。1984年和1985年,结合整党,重点检查了党员的违纪案件。1979年至1985年,共处理违纪党员275人,其中开除党籍56人,留党察看30人,撤销党内职务46人。
(七)统一战线
民国16年夏,中共阜阳临时县委与国民党合作,参与组建国民党阜阳县临时党部,建立了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同年秋,国民党实行“清党”,破坏了国共合作,共产党员转入地下斗争,开展军运、民运工作。民国27年,张兰芝等共产党人团结国民党阜阳督察专员郭造勋、县长吕荫南,成立了阜阳县抗日动员委员会及工、农、青、妇、商各界抗日救亡团体,开展了抗日救亡运动。民国28年,国民党大肆捕杀共产党员,革命形势趋向低潮。1952年8月,中共阜阳县委统一战线工作部成立后,开展了对私营工商业改造,贯彻执行知识分子政策。
1958年,在知识分子、民主人士、宗教界上层人士、资本家从业人员中开展交心活动,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有500多人参加了政校学习。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知识分子代表占6%;政府委员中,知识分子占20%。1980年以后,各级党政机关组建领导班子,把知识分子作为选拨对象。县直89名科局干部,大、中专文化的知识分子51人,占60%。5个县长,具有大专文化的3人。县政协委员中,非党知识分子42人,占38%。1983年,推荐医生杨元圭为安徽省政协委员,农民作家潘永德为省人大代表,并经省人大选为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知识分子中的冤假错案进行了全面复查,为410人落实了政策。362人被安置到党政、教育企事业机关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全县起义人员为400人,投诚人员为10人。中共阜阳县委统战部对起义投诚人员在政治上给予信任,在生活上给予照顾。有1人担任县政协副主席,2人担任政协常委,6人担任政协委员。生活上有困难的,每月定额补助12—20元。
1973年11月,中共阜阳县委成立了对台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1977年,武辛田从台湾归来后,受到了欢迎和关照,被安排到袁寨供销合作社工作。1981年,去台人员李杰回阜阳定居,被安排在行流供销社工作,后被选为县政协常委。1981年以后对台办公室,对去台人员进行了三次普查。了解到全县共有去台人员及其配偶和子女530余人,先后帮助他们中的190多人与大陆通信、通汇。并为26位受株连的台属落实了政策,计收回工作的7人,恢复中共党员党籍的2人,收回城镇的9人,撤判2人,归还房产4人,归还财物2人。并先后拨款1500元,照顾他们中的困难户,对其中的7人给予每人每月8元的长期生活补助。14名台属被选为县第九届人民代表,7名台属被选为县七届政协委员。
(八)其他工作
1.人民来信来访
1951年,中共阜阳县委设立人民来信来访办公室,建立了人民来信转办、催办、回报等制度。1953年春,改人民来信专访办公室为县直机关人民来信来访办公联合办公室,配备专职干部,负责群众信访事宜。1959年后,人民来信增多,全县设人民来信来访办公室21个,配备处理群众意见的专、兼职干部302人。
“文化大革命”中,信访机构瘫痪。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设立来访接待室,军代表、地方干部参与处理问题。1981年,中共阜阳县委、县人大、县人民政府联合设立信访办公室,抽调70多名干部参加接待工作。规定每月5号、15号、25号为书记、县长接见日。至1981年,共受理人民来信来访11880件次,其中经中共阜阳县委常委处理的3161件次。1984年,县成立信访领导小组,各区设信访办公室,乡(镇)、行政村建立调解小组,共接待上访人员1659人次,实现全年无积案,被评为省、地信访工作先进县。1985年后,定每月28日为区信访主任例会日,通过例会解决疑难问题。
2.党史资料征集
1982年,中共阜阳县委成立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至1985年,共走访老干部487人,召开老干部座谈会65次,发函调信1186封,撰写专题文章115篇,其中在省以上报刊发表的38篇,编纂出版了《皖北阜阳“四·九”起义》、《四·九起义学术论文集》、《中共阜阳县组织史资料》。1985年,配合整党,举办了“中共阜阳县党史资料展览会”,展出实物200多件,图片300余幅,参观展览的党员达1万人次,被评为全省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先进单位。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