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历史上,颍、泉河沿岸的口孜、洄溜、行流、大田、龙王堂、两河口等集镇,一直是粮、油集散地。晚清、民国年间,这里经常云集着湖北、安庆、六安的“山客”和江苏、湖南、浙江过来的“水客”,每年约从这些地方购走各种原粮1500至2000万公斤。
民国19年(1930年),全县有粮行(粮坊)441家(县城78家)、油行378家(县城55家),年均上市2500万公斤。一些粮行,压价购买,高价抛出,使广大农民吃尽苦头。民国36年4月13日,阜阳城北关小麦,早晨售价2万元1升(2公斤),中午售价2.5万元1升,下午售价4万元1升。粮商们趁青黄不接,大发灾荒财。阜阳解放后,1949年4月成立财粮科,对全县私营粮、油行进行了登记管理。继之,成立国营大淮商店,在城、乡建立粮油门市部,公买公卖,打破了粮商的一统局面。1951年,国营大淮商店收购原粮1772.5万公斤,占市场成交量78.3%。1953年,国营粮食公司收购原粮1943.72万公斤,占市场成交量81.3%,限制了粮商的投机活动,保证了粮油正常供应。同年冬,取缔了所有私人粮、油行,实行了粮、油的统购统销。全县设60个粮油交易所,以调剂群众中的粮油余缺。1955年,平均全县日成交粮4.1万公斤,1956年,平均全县日成交粮6.23万公斤。1964年,裁粮油交易所,禁止粮、油进入市场,群众中的粮油余缺由国家粮油管理站负责调剂。
1978年,允许农民完成国家征购任务后,在市场上进行粮油交易。1979年,开放了粮油市场,实行国家、集体、个人多渠道粮油经营方式,带动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商品粮油的生产。1985年,集体、个体经营的粮油交易所已发展到144家,调剂余缺,弥补了国营粮油站(店)力量的不足。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