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城市建设
阜阳旧城,明洪武年间改建为砖城,墙高6米,设4门。南门即后来之鼓楼;北门临小汝河(今泉河下游),称“承德门”;东门在金鸡嘴(今小东门),称“达淮门”;西门在刘公祠(刘锜庙)南,称“望湖门”(后移建于北,改称“待诏门”)。全城周长2000米。明正德七年(1512年),兵备道孙磐修南城,未成被贬,继任兵备道曾大显续修,使南北城合为一环,周长为4566.66米。北门未动,东、西、南三门改在南城,东门(今东关桥口)称“宜阳门”,南门(今南关桥口)称“迎薰门”,西门(今西关桥口)称“宜秋门”。门外有月城。城之四角有敌楼四座,东南敌楼称“望霍楼”(又称“奎星楼”),西南敌楼称“克敌楼”(又称“白衣楼”),东北敌楼称“向蒙楼”(又称“龙神楼”),西北敌楼称“凯歌楼”(又称“阜财楼”)。旧城有南北、东西主街两条。南北主街(今称“解放路”),长1925米,宽5—6米,石条路面;东西主街(今称“民主路”)长1210米,宽5—6米,石板路面。有附街(商店极少,俗称“背街”)8条,街宽4—5米,石板路面。有古同37条,古同宽1.5—3米,石板路面。清康熙年间,山西、陕西、湖南、湖北、江苏等地的行商、座商相继涌来,北关小汝河(俗称“小河”)码头,车水马龙,一下成为粮油、皮张、蚕茧、布疋、茶叶集散地,货栈、旅店沿着河岸蔓延,建起顺河街(北门以东称东顺河街,北门以西称西顺河街),街长1195米,宽4米。民国28年(1939年),南京国民政府通令全国拆城,以为“敌人所据,不易光复”,省政府派赖刚来阜执行拆城命令,强行将旧城城墙、城门、敌楼全部拆除,后经群众要求,只留下望霍楼。
建国后,人民政府除对旧城进行改造外,还建设了新的街道,至1975年成立阜阳市止,旧城的石板路全部改为碴油路和水泥路,并新建了人民路、颍州路、颍上路、颍河路、河滨路。除河滨路外,路宽皆45米左右,分快车道、慢车道、人行道,总长15925米。
建国初统计,旧城有房屋29824间,总使用面积447360平方米,其中80%系草房。1960年后,翻修旧房36825间,并建造了一批2—3层的楼房。1975年,阜阳城划交阜阳市后,县驻阜单位尚有房屋14675间,总面积220123平方米。经过扩建、再建,至1985年,建筑总面积上升至459955平方米,其中楼房面积108049平方米,占房屋总面积的23.49%。按系统分,工交用房面积58381平方米,占县直用房的12.69%;教卫科研用房37578平方米,占县直用房的8.2%;文化、体育用房4611平方米,占县直用房的1%;中共阜阳县委、县政府机关用房30615平方米,占县直用房的6.66%;其他用房121916平方米,占县直用房的26.5%;职工用房206854平方米,占县直房屋总面积的44.97%。
园林是城市建筑的组成部分。民国前,城西有颍州西湖,城东有慧湖(又称东湖),城内有李氏花园、王氏花园、吴氏花园。颍州西湖湖光之秀与杭州西湖媲美。苏轼《在颍州与赵德鳞同治西湖,未成,改知杨州,湖成,德鳞有诗见怀次韵》诗中有“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的赞叹。慧湖之秀,不仅在于岸渎萦回,修竹排排,而且湖上绿洲点点,与楼榭亭阁相映成趣。刘体仁在《慧湖纵笔》一诗吟道:“……向夜候明月,孤琴在渔艇。”诗人在日落后游兴不息,还等待着明月出来。而城内的数家私人花园,亭阁错落,曲径通幽,怪石嶙峋,芳菲夹道,也各具风姿。清末、民国年间,上述园林,全被兵燹黄患破坏。1952年,中共阜阳县委、县人民政府为向人民群众提供劳动之余的休憩、游玩场所,于小东门外征地300亩,建清颍公园,种植奇花异草,饲养珍禽怪兽,颇受群众欢迎。1984年后,中共阜阳县委书记褚立民采纳住点干部建议,作出颍州西湖迁建于三十里河的决定,并成立了迁建颍州西湖筹备处。徐广华、邱爱国等率先投资,分别在湖的东西两岸建紫竹园、碑林两个景点,其他景点正在筹建之中。
(二)集镇建设
建国初,中共阜阳县委从“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出发,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全县72个集镇进行了整顿,鼓励和教育私营工商人员进行合法经营。“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极“左”思想干扰下,除将一些大的集镇改为5日集、10日集外,一些小的集镇被关闭,1983年以后,从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发,将集镇布局进行了调整,除新建颍西镇、九龙集、新庄集外,将过去的集镇调整为63个,并本着群众筹资,政府重点支持的原则,先后对口孜、辛桥、袁寨、枣庄、伍明、行流、闻集、宁老庄、大田、程集、王店、插花、马寨、王古同五坑等集镇进行了重点扩建。截至1985年,共改造旧街道143条,总长7.15万米,共建楼房854间,建平房1375间,总建筑面积3.57万平方米。插花镇原有东西、南北两条小街,街宽3—5米,晴不能行车,雨不能行人。经过改造,旧街道拓宽,新街开辟7条,总长由1600米增至9875米。所有街道,路面平坦,房屋整齐,成为县东境的主要农副产品集散地。口孜镇旧有狭窄街道6条,铺面全是低矮潮湿的草房。改革开放以后,新建了杜康街、颍河街、刘伶街、五岔街。街宽30米、50米不一,街旁铺面,多系水泥砖石结构,形体多样,错落有致。颍西镇原是过路店,现在建起顺昌、阜临、西湖、振兴、甜水井等5条马路,总长1850米。新的街道,绿树红楼,新颖艳丽。1983年后,改造旧集镇,已得到各级人民政府的充分重视,除绘制出改造蓝图,还有实施规划。但脱离实际去制定计划,盲目地开辟新街,致使有街无房,浪费了大量耕地。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