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养蚕养蜂
1.养蚕阜阳县养蚕历史悠久。旧时爱把“农桑”连在一起,认为务农必须栽桑养蚕,以解决衣食之难。自棉花传入后,养蚕户逐年减少。民国初年统计,养蚕户占总农户的60%。抗日战争时期,桑树多毁于黄泛、兵灾,养蚕户约占总农户的20%,年产蚕茧不足7.5万公斤。1950年,中共阜阳县委、县人民政府,把养蚕作为农民致富的一项措施,提出“养蚕栽桑并举”、“先土后洋,土洋结全”,引进江苏华八、华九桑蚕种和印度蓖麻蚕种3749帘(盒)要求“村村养、户户养”。桑蚕和蓖麻蚕逐渐发展起来。1955年,全县产桑茧4.40万公斤;1957年全县产桑茧5.69万公斤,产蓖麻茧4.46万公斤。1958年后,大搞集中饲养,蚕苗大批死亡,桑茧、蓖麻茧平均年产不足1万公斤。1962年后,经过扶植和反复提倡,养蚕户增多。1966年,全县产桑茧3.66万公斤;1970年,全县产桑茧3.82万公斤。而蓖麻蚕不为群众接受,逐渐被淘汰。
随着养蚕业的发展,种桑的人越来越多,1978年,育桑苗60亩,植桑林424亩。蚕茧产量:1980年为2.72万公斤,1983年为3.42万公斤,1985年为4.82万公斤。
2.养蜂阜阳县有“蜜乡”之称。当地土峰—阜阳蜂,相传是明朝嘉靖年间培植的当家蜂种,繁殖能力强,抗病能力强,飞行能力强,群众多以泥囤养之,省资,简便。其缺点是体型小,酿蜜量不高。民国27年(1938年)后,连年黄泛,蜂巢多被黄汤吞噬。1953年,广大农民在发展副业生产时,从外地引进意大利的金星蜂78群,改传统的泥囤饲养为木箱饲养,改自筑巢坯为人工巢坯,经过繁殖发展,金星蜂逐步代替了阜阳蜂。1957年,全县养蜂1712群,产蜜8.56万公斤。1958年后,蜂群下降。1962年,人民政府对群众养蜂进行了多方面支持和扶植,1977年,恢复到472群,是1957年的1/4强。蜂群发展不快的一个主要原因:农药大量使用,在管理上未能很好解决放蜂与施药的矛盾。1979年,对蜂群进行了科学管理,全县蜂群回升,1981年,全县养蜂2124群,1985年,全县养蜂2573群。
3.其他养殖1978年后,有些区、乡提倡饲养土龙(蚯蚓)、土鳖(地鳖)、蝎子。只有个别农户响应,养量不大。
(二)编织
1.竹编民间竹编有竹筐、竹篮、竹筛、竹箕、竹帘等,多系袁寨、口孜、伍明、闻集等区竹产地农民为之。农暇时编,开春后,在庙会上出售。有的销至外县、外省。口孜区的竹筐,竹篾纤细,造型美观,远销至郑州、洛阳;伍明区的竹篮,与小花筐齐名,远销至北京、内蒙。1952年后,先后成立竹编组、社27个。人民公社成立后,多数竹编组、社遭到“平”、“调”垮台,个别未垮的在“文化大革命”中,当作“资本主义尾巴”砍去。1978年后,经过拨乱反正,一些产竹区的农民,开展了多样化的竹编商品生产,把产品销至河北、东北等地。据不完全统计,1983年,全县竹编获净利13.2万元;1985年全县竹编获净利17.1万元。
2.条编阜阳县的条编,有荆条编、柳条编两类。荆条编类,有粪篮、粪筐等。各区均有生产,以宁老庄区董湖一带所产最多。柳条编类,有筐、斗、簸箩等。产于沿河低洼处生长杞柳的地带。1978年后,编农们广开生产渠道,不仅生产服务于农业的各种容器,还生产工人用的防护帽及包装商品用的货筐、货篮。据不完全统计,1983年,全县条编获净利18.3万元;1985年,全县条编获净利21.5万元。
3.芦编阜阳县的芦编,主要有芦席、芦篓等,各地均有生产,以袁寨、程集、宁老庄等区的沿河地带最多。1955年后,随着城乡居住条件不断改善,生产睡席转向生产房席。据不完全统计,1983年,全县芦编获净利93.2万元;1985年,全县芦编获净利145.2万元。
4.其他编织阜阳县民间编织技艺较多,如用秫秸编帽壳、编馍笊、纳锅盖,用麦秸编帽带,用藤条编藤椅,用麻线编鱼网、用毛线了编毛衣等。1953年,为给农民的秸编帽带找出路,开办了阜阳县帽厂(阜阳城建市后,交阜阳市)。
(三)猎捕
民间有冬季进行猎捕的习惯。农民们爱在收秋之后下网抓野兔,酷霜时期支夹捉黄鼠狼。1949年后,人民政府,指令商业部门收野兔皮、黄鼠狼皮,进一步激发了农民猎捕的积极性。1953年,农民交售野兔皮1.8万张,交售黄鼠狼皮1.63万张;1985年农民交售野兔皮2.31万张,交售黄鼠狼皮0.89万张。年平均交售野兔皮1.75万张,交售黄鼠狼皮1.23万张。两项合在一起,年均获利5万元以上。
上一篇:第一节 畜禽
下一篇:第三节 渔业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