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阜阳县盛产小麦、高粱、黄豆、红芋、芝麻、棉花,兼产瓜菜及绿豆、豌豆、豇豆等小杂粮。
〈一〉粮食作物
小麦1949年,全县小麦播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55.6%,平均单产44.5公斤。至1985年,小麦种植面积升至114.3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71.1%。年平均最低单产为1956年的14.5公斤,年平均最高单产为1984年的240公斤。
黄豆是阜阳县的粮、油兼用作物。因产量不稳,种植面积波动较大。1949年,全县种植67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41.7%;1965年,全县种植57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35.6%;1985年种植47.7万亩,占全县总耕地的29.8%。年平均最低单产为1954年的12公斤,年平均最高单产为1985年的81公斤。
红芋是阜阳县的粮食、饲料兼用作物。民国以前(含民国),栽培较少。1952年,引进良种,产量提高,栽培面积逐年扩大。1962年,全县栽培105.37万亩,占全县耕地的65.8%。年平均最低单产为1954年的91.5公斤(折粮),年平均最高单产为1970年的329公斤(折粮)。1966年至1983年,红芋成为阜阳人民的主食。1982年后,小麦升为主食,红芋栽培面积逐年缩小。
高粱是阜阳县的粮食、饲料、酿酒的兼用作物。清末至民国年间,播种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25—30%,单产在75公斤至150公斤之间。1954年后,煤炭进入农村,高粱秸秆已不是主要生活燃料,种植面积开始缩小。1957年,全县种植高粱18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11.3%。1961年,煤炭供应紧张,高粱的种植面积有所扩大。1965年后,煤炭供需矛盾缓解,高粱的种植面积又一次缩小。1983年,全县种高粱5.6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3.4%。年平均最低单产为1956年的13.5公斤,年平均最高单产为1970年的122.5公斤。
水稻清季末年,有零星种植。民国时期水利设施荒废,水稻停种。1954年,根据中共安徽省委关于“改种高产作物和耐水作物”的指示,首先在口孜区洪沟乡武培志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试种。1955年,在试种取得经验后,全县种植1780亩,平均单产81公斤。1955年进行再推广,全县种植255980亩,但因缺乏水利设施,平均单产47公斤,种植面积大幅度缩小。1976年后,随着水利设施的改善,种植面积上升至5.4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3.3%,平均单产250.75公斤。1980年后,沿河地带农民利用水利上的有利条件,收麦后种稻,麦、稻均获得较好收成。1983年,水稻平均单产400公斤。
玉米民国以前,民间有少量种植,不作口粮,多是爆成米花作为孩子的牙祭。1953年,将玉米纳入种植计划,平均单产40公斤。1970年后,改革了栽培方法,至1974年,平均单产上升至247公斤。1985年,全县播种14.36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9%。年平均最低单产为1954年的10公斤,年平均最高单产为1974年的247公斤。
其他粮食作物阜阳县的大麦、荞麦、豌豆、豇豆、扁豆、绿豆、小红豆、蚕豆、谷子等小粮食作物也较出名。大麦、豌豆、蚕豆早熟,民国前,农民多以此作为青黄不接时的口粮。绿豆、小红豆、扁豆、谷子等,系粥(此地称“稀饭”)的下锅粮,几乎家家都种上一点。1972年,人民公社曾把混种作为增产措施,进行了一段时间的麦和豌豆混种。1978年后,小麦产量逐年提高,麦豆混种已不多见。荞麦一般为灾后的补种作物,无灾年种植极少。谷子的抗灾能力强,因产量不高,1970年后,有零星种植。蚕豆多种在家前屋后及沟沿路边处。
〈二〉油料作物
芝麻芝麻系主要油料作物之一。1949年,全县种植28298亩,约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1.7%。1985年,全县种植46753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2.9%。但产量波动很大,年平均最低单产为1960年的13公斤,年平均最高单产为1985年的52公斤。
花生民国前,花生多作茶点,在颍河两岸的两合土地带种植。1950年后,扩大至距河流较远的砂礓黑土、砂礓黄土地带种植。1953年,全县种植64031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3.9%。1960年后,受“大办粮食”的冲击,种植面积逐年缩小。1970年,全县种植1667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0.1%。1980年后,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至1985年,全县种植20918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1.3%。因受气候的制约,单产浮动较大。年平均最低单产为1954年的19.5公斤,年平均最高单产为1985年的130公斤。
油菜系解放后发展起来的油料作物。1956年进行种植,数量不多。1980年,经过提倡,种植面积逐年扩大。1985年,全县种植99920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6.2%。因为摸索出一套种植经验,产量不断增高,年平均最高单产为1985年的119公斤,是1959年平均单产3.5公斤的34倍。
〈三〉经济作物
棉花民国时期,多是自种自用,只有一小部分作为商品进入市场。解放后,经过提倡,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其发展过程是:1949年至1953年,多为自产自销。年均种植4.48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2.8%。1954年至1970年,为计划种植时期,全县年均种植8.8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5.5%。1971年至1985年,为指令性种植时期,年均种植7.94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4.96%。因受天气影响,年产不一。年平均最低单产为1956年的1.5公斤(皮棉),年平均最高单产为1985年的40.5公斤(皮棉)。
烟叶民国时期,县境南部种植较多,有些烟农还建造了炕房。1953年后,全县各地均有种植。一般年份,全县种植2000亩左右。年平均最低单产为1963年的5.5公斤,年平均最高单产为1971年的116.5公斤。
麻类民国时期,种植面积较小,多是自产自用。1966年引进黄麻,1970年引进红麻,逐渐发展为商品生产。至1985年,全县种植蓖麻、黄麻、红麻19.88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12.4%。产量比较稳定。1985年平均单产269.5公斤。
甘蔗民国时期,多在菜园种植。1958年以后,受“大办粮食”的冲击,种植面积缩小。1978年后,逐渐发展为商品生产。1985年,全县种植6000亩,平均单产1050公斤。
甜菜1958年引进,当年种植870亩,1960年发展为15918亩,占全县耕地面积0.99%,平均单产90公斤。1979年阜阳糖厂停办,已不再种植。
药材民国时期药材无专人种植,1958年建县药材培植场,培植推广了白芍、薄荷、二花、生地、板兰根、白芷、白术等50余种药材。1985年全县种植各种药材16884亩。
几个年份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产量统计表
表19(单位:万亩、万公斤)

几个年份油料作物面积、产量统计表
表20(单位:万亩万公斤)

几个年份经济作物面积、产量统计表
表21(单位:万亩、万公斤)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