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地质
阜阳县地处华北陆台南部,属河淮台向斜,前震旦纪变质岩组成结晶基底。震旦、寒武和奥陶纪均为海相地层。奥陶纪中期以后,上升成陆地。石炭、二迭纪为海陆交替的砂页夹煤系地层。三迭纪后期,经过造山运动,地表发生褶皱。燕山运动时,地壳上升,并有火成岩侵入和喷出。各盆地覆盖了很厚的红色钙质地层。此时,火山活动频繁,有玄武岩喷发,穿插于第三纪地层之中。
第四纪更新世初期(Q1),气候较冷,沉积了以湖相为主的灰白、灰绿色粘土、砂及砾石,厚达50—200米左右。更新世中期(Q2)寒暖交替,在较为温暖的气候条件下,堆积了红色、棕红、棕黄色粘土及砂土。更新世末期(Q3),地表继续下沉,堆积了青黄色、棕红色的粘土和亚粘土。更新世末至全新世初期,气候转湿润温暖,流水作用加强,出现了植物。
全新世初期(Q14),冲积的灰色、灰黄色粘性土互层出现,粉砂、亚砂有时是2—3层出现。局部砂层厚约5—8米,为黄色细粉砂,颗粒均匀、松散。其顶部有一层厚约3—5米灰黑色淤泥质,系含有机物的亚粘土。此后,地壳有微弱的回升,地面出现了漫滩和河曲。
全新世中期(Q24),地壳继续下沉,地表普遍积了一层青黄杂色,棕黄色亚粘土和粉砂、亚砂土。厚度一般为10—20米,形成了今天的砂礓黑土。此外,在河间平原区,有厚约20米的底板和(Q14)的灰黑色亚粘土,常见的是:
1.顶部出露在河间平原区,表层为灰黑色亚粘土,厚约0.3—0.5米,接下为青黄色杂色亚粘土,厚约5—10米,有砂礓,兼有铁锰结核和铁锰质浸染,乘梭块状构造;有的底层形成砂礓层,厚约0.3米。其下为粉砂、亚砂土,结构松散,厚约3—5米,局部地方缺此层。
2.为黄色、棕黄色亚粘土,杂有砂礓,此层为上下部砂、亚砂土切割,形成Q14较厚砂层。下部为粉砂,局部为细砂或粘土,呈黄与灰黄色,厚约3—8米,为Q24底板。若和上部砂层重合,厚为10米左右。
沉积物遭受了极轻微的剥蚀。
全新世晚期形成的平缓堆积面上,又增添了新的黄泛或淮泛沉积物,即棕红色沾性土。这些沉积物分布在现在的颍河、柳河、泉河等较窄的两侧,单侧宽2—5公里,厚约2—3米。随着距离河床的远近,厚度由1.5米变化到0.5米左右,粘性土与Q24亚粘土呈尖状接触。
地质的演变说明,这里系第四纪地层,其厚度达380米以上。现已查明,王古同、老庙一带的地下,埋藏着较厚的煤层,并与淮南、谢桥等地的煤层相连。
(二)地貌
阜阳县系沉积平原,中部颍河和北部茨河受黄泛影响较大,积累了较厚的黄泛沉积物,地势较高。颍河两侧有两大片河间浅洼地带,故有“大平小不平”之说。地貌单元分为:
1.河间平原堆积区。表层堆积青黄杂色亚粘土。面积较大,以颍河为界,分成东西两大片,每片内部高差一般为2—4米,凹的地方人们称“湖”或“荒”,高的地方叫做“岗”或“庄户”。地形微有起伏。向东南倾斜。坡降1/8000左右。
2.泛滥带近代河流淤程区。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南涉,在颍河、柳河、茨河两侧的大部分地区,沉积了一层数厘米至10数厘米厚的近代黄泛沉积物,自西北向东南沿主流线向两侧伸展,为黄色、棕色的粉砂、亚砂土及棕色粘性土。微向河间平原倾斜,与河间平原区呈缓坡状接触。地形平缓。
3.淮河沉积洼地。主要分布在泉河两侧,地势微向河床倾斜,为黄色、棕色的粉砂、亚砂土,远离河床的地方为黄色、棕色亚粘土,与河间平原区呈缓坡状接触。河岸最低海拔高程为25.5米,河间平原为26.5米,坡降为1/3000—1/5000,离河床宽1—3公里,多为二元结构,是灰潮土集中分布的地方。
除以上地貌以外,还有零星的河漫滩、浅洼地及侵蚀沟等。
下一篇:第七节 土壤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