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西周初年,康王姬钊封功臣陈满后裔(妫姓)于此建胡国。
春秋,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楚灭胡,地属楚。
战国,地属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建汝阴县,隶属陈郡。
西汉,称汝阴县,改属汝南郡。
王莽建新朝,改汝阴县为汝坟县。
东汉,复改汝坟县为汝阴县,隶属汝南郡。
三国,称汝阴县,地属魏,初期隶属汝南郡,中期改属汝阴郡,后期隶属汝南郡。
西晋,称汝阴县,隶属汝阴郡。
东晋,称汝阴县,先后隶属东晋、前赵、后赵、前燕、前秦。
南北朝,称汝阴县,先后隶属宋、北魏、梁、北齐、北周。在梁与北魏对抗时,梁于汝阴县境置胡城县,北魏于汝阴县城设颍州治。
隋朝,称汝阴县,改颍州为汝阴郡,县东境增设清丘县。
唐朝,称汝阴县,隶属信州,武德六年(623年),改信州为颍州,汝阴县隶属颍州。贞观元年(627年),并颍阳县(今太和县)、清丘县入汝阴县。天宝元年(742年),改颍州为汝阴郡,汝阴县隶属汝阴郡。乾元元年(758年),再改汝阴郡为颍州,汝阴县隶属颍州。元和十五年(820年),颍州划归有司。长庆二年(822年),汝阴县隶滑郑节度。
五代十国,称汝阴县,隶属颍州,先后为梁、唐、晋、汉、周的领地。
北宋,称汝阴县,隶属颍州。开宝六年(973年),划县境北部王家市(今利辛县王市集)、斤沟、百尺镇、税子步(以上均在今太和县境)、界沟(今界首)5镇置万寿县。政和六年(1116年),升颍州为顺昌府,汝阴县隶属顺昌府。
南宋,称汝阴县,隶属顺昌府,后改属南京路。
金大定元年(1161年),称汝阴县,改顺昌府为颍州,汝阴县隶属颍州。
元初,称汝阴县,隶属颍州。至元二年(1265年),撤汝阴县,县地直属于颍州。至顺元年(1330年)划颍州南部(今地理城)设颍水县。至顺十一年(1351年),撤颍水县入颍州。
明朝,称颍州,隶属凤阳府,军事上设颍川卫(后改称颍州卫),隶属汝宁府。
清雍正二年(1724年),颍州升为直隶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颍州为颍州府,原州地置阜阳县,隶属颍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废州、府,阜阳县直隶安徽省。民国3年,阜阳县改属淮泗道。民国15年,废道尹,阜阳县直隶安徽省。民国21年,阜阳县隶属安徽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29年,改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为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阜阳县隶属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17年(1928年),中共皖北特委发动“四·九”起义,在王官集建立皖北苏维埃政府,遭国民党当局围剿后解体。
民国36年(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开辟新区,先后在县境边缘与邻县边缘合建阜北县、阜南县、颍阜县、泉阳县、阚町县,城及郊区建阜阳市。1949年3月,阜南县改建阜南办事处,除新集至六十里铺划入颍上县外,余按原县境恢复阜阳县,隶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同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豫皖苏边区第四、六军分区合并为阜阳专员公署,阜阳县隶属阜阳专员公署。1971年,阜阳县隶属阜阳地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改阜阳地区革命委员会为阜阳行政专员公署。阜阳县隶属阜阳行政专员公署。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