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生活习俗
城乡居民主食是小麦面,辅以大米和杂粮。一日三餐主要食物品种是:
馍用酵子发制的叫发面馍,不用酵子发起的叫死面馍。发面做的有蒸馍、卷子、包子、烧饼、烙饼等。死面做的有锅巴、饼子、咸馍、油馍、烙馍等。还可用面糊做成煎馍、煎饼。过年或喜期做圆蒸馍,顶上点红点,内包大枣或麦麸子,象征“早”、“福”吉祥。
面条以质分为白面条、豆杂面条、绿豆面条、手扞刀切的面条,人们最爱吃。
稀饭有米稀饭、豇豆绿豆稀饭、红芋稀饭、八宝稀饭、咸稀饭。不稀不稠的米稀饭,叫“二一子”稀饭。
米饭用大米或小米焖成,又叫干饭。
衣服人们穿衣,讲求式样美、合体匀称、冬暖夏凉,随着时代的演变而变化样式、选择衣料。解放前,富裕人家的衣料,用丝绸、洋布、皮毛,穷苦百姓穿自织的土布。颜色以蓝、白、黑为多。其样式,上衣袍褂左大襟,单衣对襟布扣,裤子宽裆直简大腰。男冬装长袍大褂、女冬装半身大袄,均以带子扎裤脚。男女夏天穿汗衫子,男短袖,女长袖。劳动人们上工、下地穿裤衩。医、教、商人穿长衫。男女春秋季穿夹衣,初冬时有的穿衩裤。城市富家女爱穿旗袍。解放初期,城市妇女多穿列宁服,男同志穿中山装。仍以土布、洋布为主要衣料。农村青年妇女一度喜穿紫布胖腿短棉裤。“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年男女着草绿色军装。职工干部穿蓝卡叽布中山装。改革开放以来,青年男女爱穿牛仔裤,女青年夏天爱穿长裙。近年来,城市男性中青年盛穿西装,女青年冬天喜穿针织毛线衣或呢外套。男女冬天喜穿羽绒服、皮夹克。城乡衣料以化纤为多,老年农民仍有穿土布的。城乡老年劳动者,冬穿大袄长袍,不扣扣子,掩襟露胸,用大布带子束腰。独生子满七岁前,端午节穿土黄色衣裤鞋袜,俗以可驱邪免灾。农民家独生子,周岁内,父母向亲朋邻里要安机布头(初上机织的土布头),集数家多块,做成披毛衣;有的要多家各色布,拼成百家衣,俗以为可长命百岁。
鞋城乡男女,喜穿布鞋,家庭妇女以做全家人鞋子为已任,样式和制作的美丑,常常代表着女工的巧拙。男鞋尚黑色,女穿绣花鞋,男鞋底白色,出嫁女鞋全红色。做鞋纳帮纳底考究,巧女常在底上纳花。60年代以后,工业发达,妇女劳动量加大,人们多买鞋穿。胶底布鞋、皮鞋、塑料凉鞋、牛津底鞋,为人们所喜爱。
旧时雪雨天,夏穿泥屐,冬穿油鞋或木底芦窝,而今已为胶鞋所代替。小儿喜穿花鞋,以鞋头花样而名猫头鞋、虎头鞋等。
袜40年代以前,男人穿布袜,女人用布条缠足。布袜纳底、短腰、敞口,底纳花纹图案。初婚女子纳袜底,工艺精巧,有表达爱情之意。自从织袜机盛行,市民多穿洋线袜农村盛行棉线袜。上袜底仍象做布袜底一样讲究。60年代以来,都用化纤制品。70年代以来青年女子喜穿长筒袜。
帽妇女不戴帽,男子戴帽随时令。夏天,农民在阳光下劳动,戴秫秸皮编制的尖顶帽壳或麦草辫编制的草帽,商绅戴礼帽。初冬,城乡男子戴红顶或黑顶帽垫。冬天,戴棉线织的马虎帽、有耳巴的火车推、毡帽等。解放以后,城乡男人多戴军帽、工人帽、冬天戴呢帽、东北帽。近年来职工喜戴鸭舌帽。旧时儿童冬天多戴绣花风帽,妇女顶手巾或蒙丝包头,近年多用围巾裹头。回民习戴白布帽。旧时,雨天戴斗笠或打油纸伞。
饰件乡间男子早年喜剃光头,近年多留短发、无饰件。旧时,未婚女子梳独条长辫,婚后挽鬈。辫根和鬈上插簪、钗、针等首饰。扎耳眼,戴耳坠。手指戴手箍,手脖戴镯子。解放以后,女子剪短发,只用钢卡拢发。“文化大革命”前后,喜梳双辫。辫稍缠皮筋。近年来烫发盛行。生活富裕的女青年又有戴耳坠、手镯、金手箍、项链的。城乡居民戴手表者很普遍。
宅基旧时农村选宅基,请阴阳先生选定,近年多自选。宅地要高,要平坦,交通要便利,出入无障碍物。农村实行建房规划以来,建房依规划进行。农村宅基要求宽敞,门前屋后有空场,门前有晒粮、堆柴、喂猪、凉粪的地方,屋后多建家厕。宅前或屋后多靠路,但绝对避开大路冲门。宅上种树,以植枣、杏、榆、椿为好,也有的种竹,竹木掩映冬夏皆宜,且可防大风刮房盖。
房屋主房以门朝南为好。常有“有钱盖房门朝南,冬天暖来夏天寒”之说。旧时,富裕人家建瓦房,或砖基草顶房,穷苦人家盖土坯草屋或茅庵。门朝南开的叫堂屋。富户有堂屋、东西屋、过道,组成四合院。堂屋多是三间,一门两窗,有五间的,叫明三暗五。后墙均不开窗。富人家有主房、客屋、厨房、仓屋、牛屋。普通人家有三间房的。分一间喂牲口,人畜同屋。农村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后,生活逐渐改善,加之娶媳妇,不盖好三间瓦房不结婚,砖瓦房已遍及农村。城市居民住房,向高层发展,80年代后住楼房的渐多。
建新房上梁,定在中午,放炮、撒糖,由木工唱歌。梁中间用红纸写“吉星高照”或“太公在此”。近年来,有的写建造年、月、日。柱上帖对联,常写“金龙绕玉柱”、“银虎架金梁。”上梁当午,主人要宴请木瓦工。主人搬进新房,邻里相帮,要招待酒菜,叫做燎锅底。
院落城乡居民住处,有庭院,房屋、围墙、门楼组成。官绅富户有大门二门、大门以里砌影壁墙,以大门二门分前后院。门楼有脊架门楼、狗头门楼、土门楼,有围墙无门楼的叫岔拉院。靠颍河的人家,早年喜用砂土板筑围墙,也有用砖砌、坯砌、草泥堆,或用树枝扎院落的。乞丐要饭,不许进院;生人进院前,要先喊“家里有人吗”,待主人出迎,方可进去。
二、婚丧喜庆
订婚旧时实行封建婚姻制度,男女婚配,由媒人说合,父母作主。儿时订婚叫娃娃媒、成人订婚叫大红媒。提亲后,先报生辰,合年命,命相合,下允帖。男方下聘礼,女方受聘后,则不准反约,此后双方父母即称亲家。两亲家原有旧亲的,叫亲上加亲。亲上亲男女要同辈。娶舅的女儿叫侄女随姑,娶姑的女儿叫姑舅还乡,姐妹之间儿女订婚,叫两姨亲。两家男女互娶互嫁叫换亲,亲兄弟可与亲姐妹订婚,同族五属以内的男女不准订婚。订婚年龄以女方小一两岁为好,俗说“男大不显,女大扎眼”。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实行自由恋爱,自谈自订的,也请人作介绍,保留着旧的习俗。男女互不相识的,由介绍人过说,然后见面。男见女叫相亲,女去男家探视叫相家。初次到家,家长要给见面钱,收钱即表示同意,另一方初见时也要还礼,但钱数要超过前者,叫做见一封二。男女接触叫谈对象。相爱期间,男方要给女方买衣料,逢春节、端午、中秋节,男方要给女方送鸡、鱼、酒、肉等礼品。相互走访或送礼、请吃饭,不准留宿。
结婚男子结婚叫娶亲、成家、娶媳妇。女子结婚叫出嫁、出阁、嫁闺女。结婚之日叫喜期。婚日由命相先生择定,或在年节日,都是农历双日,喜期由男方择定,通知女方作准备。男方要建新房或打扫新居。做为洞房,还要制大牙子床,缝新被褥,做新衣。女方做嫁妆、嫁衣,件数为双数,如做七件木器,加上灯盆等。叫做巧七件。婚日男家门上贴喜联、堂屋后墙挂喜幛,窗上门外剪贴红纸双喜。嫁妆器物、灯盆、衣被上均贴双喜或衣箱内放染红的花生和果饼。花生是生的,果饼不能做熟。图“生”字吉祥。迎娶前,男方还要送衣服、首饰。迎娶时,随带公鸡、鲤鱼、猪肉、果品,肉叫离娘肉,块越大越好。
旧时迎娶,抬花桥,请鼓乐,前有伞,后有跟轿放炮的。花轿回时忌走原路。过村、过镇,群众用板凳拦阻,吹奏一曲才能放行。解放后到“文化大革命”期间,城市结婚,男方去两姑娘去请,农村用自行车或架车去接,坐架车上要打红伞。徒步的,叫手扯手。近年城乡用车接的渐多。车、轿起落,过河、过桥、拐弯时,都要放炮。建国以来,举行婚礼前先到政府登记,但农村仍有先结婚后登记和不登记者。女子上轿上车,要哭,上下车、男方要给红包,钱少,则拒绝上下,直到把钱添的满意才行。
结婚典礼,旧时叫拜堂,行跪拜礼,现时行鞠躬礼。旧时新人下轿,走红毡或席上,脚不准连地。行礼后入洞房,双方对坐喝交心酒。次日要早起、扫地、下厨、向父母请安表示新人勤快、孝顺。结婚三天之内,亲邻友人闹房,听私话。不闹房、无人听话的认为不吉利,所以男方父母或长辈主动请人去闹去听,闹房不分长晚辈,说是“三天不分老少”。女子出嫁有叔或弟跟着,叫送亲的。饭后,送亲的交衣柜钥匙,告诉来接的日子。娘家三天接女儿叫回门,回门夫妇同行,当晚同归,十八天再接一次,周月接回住数日,叫住对月。
回族女子,不嫁汉族男子,必定要嫁的,须阿訇同意,或男子先入教。汉女嫁给回民,则自便。
贺喜婚期择定后,男女各自以口头或下帖通告亲友。给女方送贺礼叫添箱。给男方送钱或送喜幛、喜匾,叫喝喜酒。收钱物登记叫上喜簿。舅父贺礼要高于其它亲朋,近年,年轻人好排场,以贺钱越多越友好,可超过至亲。男方酒宴在婚日举办,女方在接闺女日设宴。农村设家宴,请厨师,新人要给厨师送红包,名为封刀礼。酒菜要丰盛,劝酒要热闹,说“喜酒不醉人”。宴罢,客人走时,农村人带馍,城市人带糖果,有同喜之意。
离婚旧时夫妻不和,男写休书,女回娘家,或登报声明,脱离关系,女方带走全部嫁妆,男方要付给一定的生活费或拨给土地(地主家)。婚姻法实行后,离婚到政府登记,或经法院判决,女子离婚后不嫁,仍住原处,叫离婚不离家。
招赘男到女家落户叫倒扎门。孤苦老人招婿到家,叫招养老女婿。寡妇招丈夫到家,叫招夫养子。这些婚姻,新旧社会同俗。
生育旧时重男轻女,生男孩叫大喜,生女孩说是“生个烧锅的”。婚后生第一个孩子,不论是男是女,三天内要向女方娘家送红鸡蛋,名之曰报喜。第8天或第12天,娘家送粥米,娘、伯母、婶、姨、嫂,备礼同往。礼物有老母鸡、鸡蛋、油条、红糖、米酵和小孩单、棉衣、帽、鞋、袜等,礼物用红纸包盖。朋友邻里也同日致贺。主家设宴招待。吃饭前先喝红糖茶,茶碗内盛荷包鸡蛋。饭后带回红鸡蛋若干个,谓之“压筐”。致贺人看新生孩,要给钱,叫做见面礼。得儿人家的邻里,有给小孩爷爷、伯父用油烟抹黑脸的旧习,借以逗乐。
生孩子的一个月内,叫过月子。满月前忌到别人家屋里去,不许吃馍。一日可多餐,吃面叶、喝糖茶,吃荷包鸡蛋、泡油条。吃油条不吃两个头子。小孩满月,娘家来接去住几天,叫走满月。富裕人家有的设宴庆贺。叫做请满月。
生日满周岁之日叫过生。小儿过一周、二周、三周的生日,也有不给小孩过生日的,谓之忘生,取谐音“旺兴”之意。给小孩过生,买新衣、新玩具、买糖果、戴脖圈或金银项链。老年人五十寿辰以后,每逢十,都庆寿。寿礼有鞋、帽、寿糕、寿面等。寿诞之日,儿女欢聚。老年人还忌讳63、66、73、84诞日,怕遭劫,儿女买礼品孝敬。“六十三,买条鲤鱼猛一窜”。66岁生日,吃66个饺子,6两6钱或6角6分钱的猪肉。鱼、肉、饺子、必须一天吃完。
丧葬木棺土埋,是千百年的习俗,近20年来,政府提倡火葬,城市执行较普遍,而农村尚未成风。阜阳人民重丧礼,认为厚葬是儿女对父母尽孝的最后时机。土葬习俗甚繁。
棺材老人年过60岁,儿女便开始准备,以柏、梓、桐为多,忌用桑木。以棺底、墙、天的厚度(寸)分为四、五、六的、三、四、五的,二、三、四或一、二、三的不等。多漆黑色,有的紫色。穷家或未成年人用棺,不涂油漆,叫白楂棺。买棺材运家时,人未亡棺头朝后,如棺头朝前、说明人已亡故。
寿衣城乡居民到了老年,有提前做寿衣的习惯。亡人穿的衣服。以蓝色为主。男戴道士帽、穿长筒靴、长袍衫。以麻系腰间。女裹头巾、穿大袄、袄红色、外套蓝衫。
治丧老人绝气前先穿好衣报,躺放在灵箔上,儿女在旁守护,绝气时要呼叫一番,随后化冥纸,叫烧倒头纸。父母亡故,儿女脱袜脱帽,开始行孝。第二天换白衣白帽。称为穿孝。亡人绝气,孝子先去外公家,随后到长辈家叩头,叫报丧。停尸期间,孝子在灵箔或棺侧轮流守候,叫守灵,在守灵期间,不准睡床。亲朋吊唁,孝子叩头致谢。亡人入棺。棺底铺草木灰,垫棉褥,身下垫硬币,称为垫背钱,口中噙一枚钱,称为身口钱。用白布或蓝布作枕,头两边垫旧衣,与棺板保持一定距离,把贴身旧衣撩在房子上。在出殡前棺盖不能盖严,棺材头前放一盏油灯,一碗面条,碗上放一双竹筷,另用一只竹筷插馍上。丧事一般三天,旧时富家有一个星期的,殡前一日,子女亲属到附近的十字路口,跪哭一番,烧冥纸,烧纸轿纸马,把桶里面水倒地下,名为送浆水,或叫送汤。亲朋吊唁,旧时送火纸,至亲扎“设话”。(纸人、纸马、金山、银山等)而今多送花圈、挽联、酒、肉、烟、钱等。农村亲朋吊唁,有条件的留饭,给白帽或白手巾,而今多给黑袖章。不留饭的,由执客(操办人)说明情况。孝子孝媳、孝女、孝婿穿重孝,白帽、白巾、白褂、白鞋、束白带。长子白帽麻顶,其它亲属因亲疏而异。亡人孙女戴白帽缀红缨,执客也戴白帽。
殡葬坟地要高而且平,老人去世,葬族中老坟,青年早逝或非正常死亡,另择墓地。旧时择地,请阴阳先生选定,则今与生产队商定即可。坟地后要高,前方有沟有塘或有洼地,叫“得风水”。出棺多在午前,打发人挖墓穴后,即可盖棺。盖棺前,死者亲属绕棺瞻视,并用白布蘸水在亡人面前划圈,称为净面。这时,亲人不许哭,不许滴泪。盖棺出殡,由长子或长孙扛幡,棺离地,孝子将面前瓦盆摔碎,俗称摔牢盆。旧俗:谁打幡摔牢盆,谁就是死者的第一合法继承人。孝子领棺去墓地,女性不准到墓地,。妯娌边哭边抢棺凳,叫做抢财帛。孝子从地里包回墓土,倒入粮囤,也叫财帛,棺入土,宾客当日即可散去,当日不走,必须留住三天。死者若是70岁以上老人,称老丧或喜丧,殡葬完毕,可以说是老人升天去了,宾朋可以饮酒欢笑。
祭扫殡葬当晚,亲属到坟前烧纸,送碗和帚把,谓之安家。第三天,到坟前烧纸封土,谓之园坟。这日,孝子如因公务或其它原因要离家,可在坟前脱下孝服、孝鞋,叫做换孝,以后第七天,烧头期纸,第35天烧五期纸。除了年节祭扫,一周、三周年,都要祭奠。旧时丧事请阴阳先生,还根据死的日期和的指纹,确定何日何时出殃。出殃之时,家人全部躲走。近些年破除封建迷信,其俗已除。旧时富人亡故,请吹鼓手吹奏,直到亡人入土方走。而今农村仍有沿袭者。非正常死亡及死于户外者,遗体不进家,在宅上搭蓬祭奠。夫妇合葬、满三周年,才合成一坟。
移葬又叫起坟,多选在周年或清明节前,深葬是近几来倡导的,在农村较盛行。
开张喜庆商店、饭店、旅社,开门营业的第一天,叫开张。同业、亲朋前去致贺。或送匾、或送字画,上写“×××开张志禧”,落款写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及年、月、日。开张之日,店主放长鞭炮,备酒菜。顾客上门,价格优待。
乔迁居民迁入新居,叫乔迁志禧,门上贴喜联,友人帮助搬家,主人放炮,设宴招待。
新船下河船民的新船下河之日,是大喜临门。船主要在日出之前,宰杀一只公鸡,将鸡血洒于船头之前,然后敲锣放炮,并向祝贺的人群抛撒糖果等食品。旧时撒蒸馍,唱民歌。相传:“新船下河,都来抢馍。”是日,船主要款待造船工匠和来宾。
升学、当兵、招工近几年,考大学录取的,应征入伍换上军装的、招入国营厂矿的,都是喜庆之日。临走前,亲人友邻祝贺。有送钱的叫送盘费,有的送文具、或像册、衣服的。大家欢庆祝贺,但不一定都要设宴招待。
三、时令习俗
传统节日
春节实行公历纪年以来,元月一日称元旦、新年,将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过春节,又叫过年。过年从除夕开始,农历腊月三十,(小月二十九)是除夕日,又叫大年三十。正月初一,叫大年初一。除夕接年,正月初三送年,直到正月十五,人们都称为大年下。
准备过年叫办年,从进入农历腊月开始,俗说“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凑钱、磨面、磨豆腐、做衣服、买菜、买油盐佐料,买香蜡纸炮、做果坯、发酵子、打扫卫生。富家开始杀猪、宰羊。祭灶之日,(腊月23或24)整修厨房锅灶,蘸米糖。接着一连几天,炸馓子、园子、麻叶子、蒸蒸馍,进入紧张的准备阶段。俗说“祭罢灶,年到来,闺女要花,儿要炮,老头要个帽缨子,老婆要个鬈称子”。到腊月二十八日,基本准备就绪,便剃头、洗澡、洗衣服,说是“二十八,洗邋遢”,干干净净迎新年。
除夕之日人最忙,收拾院子,打扫卫生,做到室内外整洁,各种吃食菜肴,都要做熟备好,并安放好天地、祖宗牌位,贴好春联。门、柜、桌、床、劳动工具,都贴春联或吉祥语,门前树上贴“抬头见喜”。粪堆上插纸花。中午前应把春联贴好。贫苦人家怕过年时债主讨钱,抓紧贴春联,俗说“贴上对联就不还债了”。一切借取都在贴上春联家里准进东西、不准往外出东西,借别家的用具,都要在贴春联前还清。吃晚饭,全家团聚,吃喝说笑,放鞭炮,谓之辞岁。老年人给孩子压岁钱。家人围坐烤火吃点心,回忆叙说一年的大事、好事,商谈新年的打算,直至深夜,谓之守岁。旧时,农村烤柏树根或柏枝、冒烟、不起火,满院香气。
年初一,起五更,越早越好。起床后先放三个炮,叫开门炮,然后净手换衣。旧时人们迷信,先摆供、点蜡、焚香敬神、敬祖宗,跪拜时,放鞭炮,以鞭炮最响最长者为好。而今不敬神,但放鞭炮,不可少。早餐、先吃元宵、点心等甜食,预祝一年生活甜蜜。主食是蒸馍、扁食(素饺),不吃菜。人们习惯说“不空肚子拜年”。饭后,先给自家长者拜年,后给邻人拜年。拜年要挨门挨户,俗说“能隔一村,不隔一家”。村人、街邻互串互拜,直到中午。此后,聚谈玩耍,尽乐尽兴。
过年之日,特别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当年死了父母的,不贴红对联,不穿红绿色艳服,孩子给长辈端茶送饭,拜年问好,长者给孩子压岁钱。父母不打孩子,不吵孩子,给孩子好东西吃。过年还是人们团结和解的时机。邻里或妯娌、兄弟之间,年内曾发生口角,不共言语者,年初一,一方主动登门拜年,就互谅和好了。所以至今民间仍有年节调解和事之风。
过年吃喝风,由来已久,年下聚餐叫请年酒。俗说“喜酒要钱,年酒要还”。礼尚往来,于是成风。
过年时迷信之风极盛。俗以为过年时诸神下界,连灶王也于“初一五更回”到人间,所以禁忌很多,唯恐触犯了神灵。旧时,五更用的洗脸水不能泼地下,天黑前不能扫地,起床后不能再睡。早饭后也不洗碗刷锅。初一这天忌吃荤,以素食为主。
正月初二,开始亲友往来拜年,首先拜外祖父母、舅父母。拜年多是男子走动,到正月十六,娘接闺女,拜年结束。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称元宵节,又叫灯节,以吃元宵和玩灯为特征。俗说“正月十五大似年”,城乡居民都很重视这一节日。吃元宵和玩灯都在晚上。元宵以糯米面做成,馅子以糖为主,加入桂花精的叫桂花元宵。包元宵时,有的故意放一枚小铜钱或小硬币,谁吃着,就说谁一年内必有喜事、好事,借以取笑玩乐。玩灯举行3天,正月十四试灯,十五正灯,十六看残灯。灯笼有各式各样,彩扎点蜡烛,家家门前张挂。有的走马灯上写谜,举行猜灯谜游戏。十二岁以下儿童提灯比赛,成年人结伴观灯。有玩龙灯、狮子灯、小车灯,又有高跷、旱船、小黑驴等表演。放大型焰火,隔数年举办一次、放爆竹、放起花,年年如此。近几年来,阜城举办灯会,各种彩灯挂于街道两旁,以电灯照明,五光十色,热闹非常。
二月二旧时迷信说法,下雨是龙绞水,到了二月,就到了春雨季节,龙开始治水了,说是“二月二,龙抬头。”人们这天给小孩剃头。图个吉利,说是剃龙头。二月二以后,天气渐暖,有害的昆虫,也出蛰了,为防害虫惊扰,有着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清晨起来,在日出前,用草木灰沿着墙根撒一圈,早饭炒豆子吃,俗称炒虫,吃煎馍,说是煎蝎子肚,把过年的蒸馍留到这天早上吃,叫做咬蝎子尾巴。还叫小孩用木棍敲打坑沿,过敲边唱:“二月二,敲坑沿,蛤蟆不吵老奶奶”。用绳子缚在剪刀上,各屋里拉,唱道:二月二,拉剪子,老鼠娶个瞎眼子”。晚上,打着灯笼照墙根,说是照蝎子,灯笼一照,蝎子夏天就不蛰人了。到二月二,春耕已开始,人们祝愿有个好收成,早起用木棍敲打门框,唱道:“二月二,敲门框,金子银子往家扛”。还敲着门头唱道:“二月二,敲门头,大囤尖来小囤流。”再敲着门枕唱道:“二月二,敲门枕,金银财宝往家滚。”“文革”以后,这些风俗有的已废除,但剃头和吃煎馍,吃剩蒸馍的习惯仍保留下来。
清明节清明节是修坟祭祖的日子。俗说:“早清明,晚十月一”。在清明前几天,在先人的坟上添盖新土,俗称包坟。包坟后,在坟前摆供品,烧冥纸。解放以后,机关、团体有组织的到烈士陵园或墓前凭吊,以缅怀先烈,现已形成一种新风。清明节前后,城市居民或学生,结伴或有组织的到郊外游玩,叫郊游,又叫踏青。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称为端午节。相传是楚大夫屈原投汨罗江自杀的日子。人们爱戴屈原,为防鱼、蟹伤害其尸体,以油糕、粽子抛入江中,于是形成了端午节炸油糕、包粽子之风。五月害虫多伤人,雄黄可以杀害虫,艾叶可以驱蚊蝇。端午节,成年人饮雄黄酒,把小儿耳门、鼻孔、肚脐涂以雄黄,又将艾枝插在门头上。妇女们用香料装入缝制的小袋内,叫做香荷包,挂在儿童的衣褂上或戴手脖上,还给小儿做黄包衣裤、鞋帽、在手腕、脚脖拴红头绳,俗以为可以避灾。
六月六城乡人们喜在这天晒衣服和书画,借高温除霉。农民中午吃炒面,有甜有咸,谚云:“六月六吃炒面,大人小孩都喜欢”。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叫七巧日。神话故事说这天晚上,织女星和牛郎星渡过天河相会。人们喜聚在空旷之处,边乘凉,边观看天上星光。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称中元节,又叫鬼节。旧时,慈善会募钱举办法事,做道场,放河,在十字路口烧冥纸,以赈济野鬼,超度亡魂。家家户户也在这天到坟上烧纸。这天,纯是迷信活动的日子,解放后,已被革除。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古语说“月到中秋分外明,人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之夜月最圆,人们欢聚于月下赏月,所以又叫团圆节,中秋节吃月饼,象征幸福圆满。农民还有吃焦馍的习惯,焦馍圆形,又酥又焦又脆,也是美食。节前,亲友互赠月饼。相传元朝末年,蒙古贵族强化对汉族人民的统治,规定每十家用一把菜刀,且由所派“鞑子”掌管。颍州人刘福通,领导人民反抗,以信白莲教相号召,借中秋节吃月饼的时机,在月饼内夹一“杀鞑子”的纸条。切月饼见纸条,一起动手,杀死管家鞑。于是中秋节赠送月饼之风沿袭下来。农村青少年,在旷地里点火把,摇着后抛向空中,叫撩火把。也有到别家地里摘瓜或掰向日葵吃的,叫做摸秋。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旧有登高、赏菊的习俗,是老年人的活动日,近年,政府定为老人节,组织老人赏菊,游乐,号召青少年尊敬老人。
十月一农历十月初一,叫十来一,称为鬼节,是一年中最后一次扫墓祭祖的日子。旧俗,这一天都要上坟烧纸,但也可以晚几天,有“清明祭前,十来一烧后”之说。
腊八农历腊月初八,称腊八,民谚云“腊八辣米饭,大人小孩都喜欢”。旧时,富家用红枣、百合、莲子等做成米粥,叫八宝饭。一般人家以粉丝、豆腐条、萝卜条、辣椒等,做成咸米粥,叫辣米饭。吃饭前将米饭粘果树上一疙瘩,愿果子结得象米粥一样稠。“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城乡居民开始准备过年。
祭灶居民有过腊月二十三的,有过腊月二十四的。民彦:“官祭三,民祭四”祖辈相传,不能调动,改换祭日,叫做“倒灶”。迷信传说这天是灶王回天堂向玉皇回报民间家事的日子,各家都把厨房、锅灶打扫干净,晚上在灶前焚香化纸,口念“老灶爷上天,好话多说,歹说少学,保俺全家平安”,并且把化好的米糖贴锅灶门上,叫“灶王吃糖”。俗以为灶王吃了糖,嘴甜,上天光说好话。至今民间在这天仍有改善生活,放鞭炮的传统习俗。
立春立春是春季的第一天,或在腊月,或在次年正月,古代官府在这一天堆个泥牛于衙前,叫做春牛。州、县主管官员,祭告天地后,用鞭子打春牛,象征着耕牛走动,春耕开始,所以立春又叫打春。民间用布缝制成公鸡,缀在小儿衣袖上,叫春公鸡,又叫打春鸡。
此外,冬至日是“数九”天的开始,严冬到来,人们在这一天煮老母鸡汤喝,初伏是三伏天的第一日,酷暑到来,民间相传:这天早起喝一碗井冰水,说是可免中暑。
法定节假日
元旦公历元月1日,新年第一天,俗称阳历年。国家规定放假一天,机关、事业、厂矿、学校、扎彩门、贴对联。近年来,元旦又是结婚的喜日子。
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8日,妇女放假半天。
植树节3月12日,开展植树活动。
五一国际劳动节5月1日,放假一天。
五四青年节5月4日,青年人开展纪念1919年的“五四反帝爱国运动”日。
六一国际儿童节6月1日。儿童的节日。
七一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
八一建军节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
教师节9月10日,教师放假一天。
国庆节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纪念日,放假两天。
四、礼貌礼节
讲礼貌、重情谊、互敬互爱、礼尚往来,是传统的风气。
见面城市人互问“你好!”“你早!”“上班去!”“下班啦!”农村人相见,说“下地啦!”“收工啦!”见面问候时,要慢行或稍站,注目对方,如果有急事,或者人多不能就近说话,骑在自行车上,则举起右手,微笑点头,谓之打招呼。熟人相见,年轻人应首先向老年人致问,有职的应先向普通人打招呼,否则,就会被认为“大样”、“烧啥”、“看不起人”“或被人笑谈“骡子大、马大值钱,人大不值钱!”
行路年轻人与老年人或长辈同行,不能超前。若途中相遇,须走在前面,则说声“我先走啦!”“我有事,先行一步啦!”他人正在行走,若有事相问,说声“请留步!”出门在外,向他人问路,看男女长幼,先称呼,后发问。问路时,稍站,如是骑在车子上,则停下车子。如须别人让路,则说“借光”、“劳驾”。
迎送客人到家,主动出门迎接,客人进院或进屋,家人起立相迎。进门时,客人走前,主人随后或走在右边。客人离去,送到门外,说“慢走”、“闲时来”、“没事来坐!”客常说:“请回!”、“请留步”。
待客客人来坐,或留饭,请客人坐上座。城乡风俗,面对门外的座位叫里边(座),左边为上,右边为下,与里座相对,叫陪座,又叫打横。阜阳城乡待客,以菜的花样多、白酒越名贵越有礼貌,越表示热情。喜宴至少有4个碟,10大碗,稍讲究的是八个碟,中间再摆一个油醋碟,随后是12样或16样菜。饮高度白酒。主人斟第一杯酒时站起身来,客人也起立端杯接酒。阜阳人习惯让客人喝足,酒过三巡,就敬酒、对饮、猜拳,并要家中主妇或晚辈人敬酒、对饮,不饮就是不恭。席上若有烹炸的整鱼,鱼头对谁,谁饮三盅鱼头酒。
馈赠城乡居民都十分重视礼尚往来。逢年过节,亲朋之间,互送礼品;探望病人,带着礼品,恭贺喜庆,有礼钱或礼品。礼品要双数或两样以上。收送礼品,有来有往,称为“送礼”、“还礼”。
五、陈规陋习
赌博阜阳城乡,旧时有打麻将、掷骰子、抹纸牌、推牌九、押宝等赌博。解放后被禁止。“文化大革命”以后,爱赌的人,用扑克牌当赌具,赌风在个别地方兴起,开放搞活以来,麻将作为娱乐品在商店出售,有赌瘾的人,于是聚众赌博,政府屡抓屡禁不止。个别人,进行猜钱、打彩、摸彩头等变相赌博、骗钱捉弄人。
信鬼神旧时盖新房、埋坟,都要请阴阳先生勘地;订婚,先合年命;结婚,择定日子;心有疑虑,请星相家算命摇课;东西被偷,胡咒乱骂,还有扎草人置路口或绑树上咀咒的。家有病人,请神汉、巫婆,跳神下药。遇着天大旱,集体请神求雨,农村有搬关爷(关羽)祈雨之风,雨下了,要唱戏还愿。农村人还迷信精、仙显灵,老树会成神,老土井、老沟塘会出仙、出精。被称爷、称奶、称仙姑,能招引成群的农民磕头求药。善良的人们,迷信神灵,常上当受骗,悔恨莫及,近些年来,城乡普及科学常识,此陋习已渐除。
要彩礼旧时,男女订婚,女方通过媒人向男方要衣服、首饰,男方也认为是必不可少的,于是相习成风。近几年来,要彩礼之风盛行,由要缝纫机、自行车、料子服,发展到要家用电器、现金。结婚前、农村男方必须盖好三间瓦房,女方才能答应所择的婚期。女方新婚穿戴,都由男方购办。女子在商店里或服装商场选购,男子在身后付钱,已经成习了。
比排场近几年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城市搞活了流通,生活较前富裕。婚丧事大操大办,攀比成风。结婚、送葬用汽车,甚者数辆或十数辆。喜酒设数十桌,上百桌。贺礼也比阔绰。城市青年一次送贺礼有超过月工资者,甚至还有乘机索礼受贿者。人民政府正在设法制止。
上一篇:第一节 宗教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