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阜阳市建立后,加强了文物古迹管理与保护工作。1978年在市文化局设立文物管理组。1979年阜阳市人民政府颁布《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通告》公布文峰塔、资福寺等8处为阜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进行维修管理。1985年将市文物管理组改为市文物管理所并充实业务力量,参与全国统一开展的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文物普查。社会各界对文物古迹倍加珍惜,因而使一些文物古迹得到保护,成为研究阜阳历史文化的实物资料。
一、古遗址
女郎台女郎台位于颍州西湖东南怀欧桥附近(现西湖农校南,在周代胡子国遗址区内,系胡子之女嫁与鲁昭公前,于此台筑馆居之,故称“女郎台”。欧阳修诗中有:“何处偏宜望,清涟对女郎”之句,即指此台。由于历经黄水冲湮及人为破坏,女郎台急待保护。
让台让台位于旧城东门处一里许,现市啤酒厂院内,系一高出地面2.8米的土台。据传夏秋楚庄王要在其辖境寝丘(今阜阳)建筑一座台观。千里左右运石,百里左右运土。劳民伤财,无补于世。群臣劝阻,庄王怒,连诛72家大臣,无人敢谏。这时,寝丘人诸御已和颜悦色劝说庄王,谏后,心有余悸逃走。庄王闻知,派人追回,采纳其意见,罢筑此台。这个土台便称“相让台”,以示对正直敢言之人让步和尊重。后人在让台台基上修建东岳庙,建国后,因失修庙院倾圮,现仅有旧房三间。台基因历年取土,逐年削小,急待保护。1980年已列为阜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二、古墓葬
西汉汝阴侯墓1977年文物考古部门,在位于阜阳市西南1公里飞机场西北侧罗庄村,发掘出两座带墓道、长方形土坑积炭木椁墓,根据墓中出土漆器、铜器上“汝阴侯”铭文和“十一年”纪年,对照《史记》、《汉书》,知1号墓为西汉第二代汝阴侯夏侯灶墓,灶死于文帝前元十五年(前165),2号墓为夏侯灶妻墓。
两墓出土漆器铜器、铁器、陶器,以及金银器等文物390余件,现藏在阜阳地区博物馆。1号墓出土竹简约9000余片,木椟3块,经整理和初步研究得知竹简内容比较丰富,有《苍颉篇》、《诗经》、《周易》、《年表》、《万物之本》、《作务员程》、《算经》、《行气》、《相狗经》、《日书》、《刑德》、《庄子》、《楚辞》、《吕氏春秋》等书和残简。以及《孔子家语》、《说苑》、《新序》、《荀子》、《国语》等书里的部分内容。漆器中的六壬木式盘,太乙九宫占盘和二十八宿圆盘,是研究我国古代天文学史和历法的珍贵实物资料。
汝阴侯墓入葬年代明确,出土文物为西汉考古分区分期研究提供了标准器。器物铭文包括名称、容量、重量、大小尺寸,制造年代和工匠名称,给研究度量衡制及侯国工官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
婆婆冢在东七里河,相传宋金顺昌之战时,有一婆婆为宋军烧茶济渴而累死,宋军为之掩埋而成。1959年曾被列为阜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因烧窑取土夷平。曾出土铜兵器数件。
三、古建筑
奎星楼且奎星楼位于阜阳旧城东南城墙拐角处,又称拐角楼。登楼可南望霍山,又叫望霍楼,俗称“三蓬塔”。
奎星楼为明万历二年(1574年)知州赵世相扩建南城时所建的一座敌楼。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全砖结构,三层六边形。通高9.93米,叠涩出檐,起脊翘角,结顶饰铁制舞风,六角系铜制响铃(1981年)重修时改铁铃。
奎星楼三层均有室,但互不贯通。一层朝南开一半圆形券门;二层一门四圆形券窗。南门楣砖雕有题额“文光射斗”、三层南门楣额为“奎璧联辉”。
1980年,奎星楼列入市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市文物组主持维修。
文峰塔文峰塔位于城东南约2华里一座古庙基地上。据阜阳县志所载,因奎星楼不高,文星不太显露,所以当地文风不振,功名不多。清康熙三十五年(1796年)于此始建文峰塔,以振兴阜阳文风。在分类上属风水塔类型。塔为全砖结构,七层八边形,通高31.8米。各层均有塔心室,一层独为一室。一层北门为阶梯入口,有盘旋梯道贯顶。一、三、五、七层四面有四券形门;二、四、六层东南西面有三门。塔为密檐阁楼式。顶部超脊挑角,三叠珠式塔刹,由铁制五叉刹杆贯穿攒尖造型朴素庄严。
文峰塔既与“文”相共,又极富道教色彩。砖雕中,有表示吉祥如意的长寿鹿,灵芝草、龙、凤;有文人祈求的鲤鱼跳龙门;还有太极图案。对研究当时人的思想意识、审美心理和阜阳历史等方面,提供了形象生动的实物材料。
文峰塔先后被阜阳县、市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市政府拨款加固塔基,1985年再次拨款修缮。
刘锜祠刘锜祠位于阜城西北城墙上,主祀南宋抗金名将刘锜,陪祀有“顺昌之战”时顺昌知府陈规、通判汪若海,副将赵尊、耿训、韩直、许清、阎充和义军曹成。
刘锜祠历代不断修葺,仅清代就于乾隆十年(1750)、嘉庆十三年(1808)、光绪三年(1871)三次重修。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以“撤城防敌”为名强行拆毁。1941年,主持道士常华庵集资在原址重建大殿三间,厢房三间。正殿神龛内供奉刘锜、陈规、汪若海等九人彩绘塑像。
建国后,刘锜祠受到党和政府重视和保护,1959年,阜阳县人民委员会将其列为县级文物保户单位。“文化大革命”中,再次遭到破坏,现仅存大殿三间和厢房。刘公祠现为阜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资福寺(俗称大寺)在大寺街中路。始建于宋仁宗嘉礻右、(1056—1063)时期,扩建于宋神宗熙宁(1068—1070)年间。明崇祯八年(1635)正月,资福寺遭受火灾,清顺、康之间修复。康熙年间,游方高僧杰峰,来颍寓资福寺,后圆寂于此。清道光后,资福寺恢复五进寺院。其布局:前山门内为天王殿,左右为钏鼓楼,伽蓝殿、祖师殿、正殿、后殿以及方丈室、僧房等近百间。庙产土地1500百亩,僧众60余人。
资福寺藏有一部宋代《碛沙藏经》,为此民国24年(1935年)特建5间藏经楼。“文化大革命”中,佛经被烧毁,殿中钢佛亦被砸毁卖钢。资福寺于1959年、1980年被阜阳县、阜阳市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但寺现存山门、大殿、藏经楼仍被外单位占用。
四、名泉
白蟹泉白蟹泉据道光《阜阳县志》记载:“在西门外半里许,深不盈尺,大旱不调,味极清甘。”据实地勘察,白蟹泉位于刘锜祠西菜园内,原白龙沟支流的西坡上。“里人数见泉中有白蟹二,光莹如玉,出入穴中,是以名泉。”因黄水泛滥,泉眼被埋入距地表近2米深处。清进士、颍州人刘体仁曾邀江东名士计东到此地考察,他们“列坐以次,支铛涤碗,汲泉煮茗”,认为此泉甘淳的水质当在扬州大明寺泉水之上。刘体仁十分兴奋,愿出资在此泉旁建亭为泉扬名。嘱计东作记,计东遂作《白蟹泉记》一文传世。此文被今人收入《古人笔下的安徽胜迹》一书,引起人们关注,阜阳市政府也已提出开发此泉的设想。
五、革命活动旧址
抗战时期中共皖北特委机关旧址在市五中院内西南角,为西向瓦屋三间。民国28年(1939年)5月,豫皖苏边区省委组织部部长兼新四军四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周季方,受彭雪枫师长派遣,来阜组织皖北特委。周季方任书记、张建之(女)任秘书兼组织部、妇女部部长,王鸿均任宣传部兼青年部部长。皖北特委受豫皖苏省委领导,管理皖北阜阳、太和、临泉等九个县党组织活动,领导皖北国民党统占区各阶层人民的抗日救亡工作。周季方公开身份是抗战中学语文教员,故特委机关设在抗战中学(今市五中)周季方家中。皖北特委机关旧址,于1985年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市文管所已协同市五中保护。
《淮流》编辑部旧址民国27年(1938年)底,一支打着李宗仁第五战区长官司令部政治工作第一队(简称“政一队”)旗号的抗日宣传队伍进驻阜阳。(先住城外关帝庙,后迁城内迎祥寺)。为了适应抗战形势需要,“政一队”党的特别支部决定编辑出版抗战宣传刊物《淮流》原名《淮涛》),办刊工作受到中共皖北特委的支持,特委委员濮思澄任主编,“政一队”党支部书记张景华、共产党员庄重任编辑。鄂豫皖区党委、省青委委员王槐中,刘斗奎、张景华是政论文章主要撰稿人,庄重、徐勉亦是文艺作品主要撰人。
“政一队”经过立煌(金寨)整训,回到阜阳,住在刘家祠堂(现西城小学),《淮流》编辑部就设在那里。刘家祠堂成为阜阳抗日宣传活动中心,抗日团体汇集的场所。
《淮流》诞生在抗日救国艰难岁月,它存在的一年时间内,共出版13期,每期印1500册。它不仅受到皖北特委书记周季方重视,成为皖北特委机关刊物,同时受到豫皖苏党委彭雪枫、吴芝圃表扬。旧址尚存房屋6间,1988年市政府拨款加以维修。
六、馆藏文物
青铜矛战国时期青铜兵器。通长18.7厘米、刃长9.6厘米、宽3.3厘米、重170克。矛身中间起脊,两边有刃,脊两侧有长而宽的凹槽,横断面为似菱形,柄为圆形,柄孔中空几通矛尖。未锈,光耀如新。1989年出土于阜阳市建筑材料总厂。现藏于阜阳市文物管理所。藏品号:5∶0032。
青铜剑战国时期青铜兵器,通长43.7、茎长9.5、俞格宽4厘米,剑身中起脊,两边有刃,纵与刃交接处亦棱脊明显,剑身前有锋,后有格,和茎为一次铸成。茎作椭圆形,有两道箍节。1989年出土于阜阳市建筑材料总厂。现藏于阜阳市文物管理所,藏品号:5∶0033。
四乳四神规矩镜东汉时期青铜照面用品,圆形,直径为10.2厘米、边厚为0.3厘米,圆形钮,钮高0.6厘米,重180克。镜背钮周围有四如意莲花瓣,其外为双钱四方矩形,每一边上方有“T”形装饰。四乳间有四神,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镜边缘饰栉齿,锯齿纹。1989年出土于阜阳县闻集区滑集乡赵大庄,现藏于阜阳市文物管理所,藏品号:5∶0048。
香炉清代仿明朝宣德香炉。高10厘米、直径17厘米。三足两耳,底部有铭文“大明宣德五年监督工部官臣吴邦佐造”。1986年1月出土于阜阳市古楼广场。现藏于阜阳市文物管理所。藏品号:5∶0021。
附:颍州八景
颍州历史上除有西湖胜境外,还有许多游览景区,四季风光,各具佳色。前代文人学子择其八处,命名为“颍州八景”,又称“汝阴八景”。
西湖柳荫颍州西湖,早在宋代就为欧阳修、苏轼等人赞赏,历经千年而景色犹存。每当阳春三月湖水清清,绿柳依依,满湖青翠。若划小舟游览,宛如在烟岗翠幕中荡漾,甚是宜人,故为八景之首。卧牛晴雪阜城西南角城河南岸,岗峦蜿蜒。远望如一条黄牛蜷蹄昂首而卧,故称卧牛岭,丽日映积雪,如银蛇欲舞,娇姿动人。
云亭山影颍州南城门楼,因其挺拔耸立,故称云亭,于凉秋九月天气睛朗时,登楼南眺,霍山峰峦,若隐若现,缥缈于云景之中,此山近景更富有诗意。
新渡波光古华严寺(今三里湾油厂对岸)下面有一渡口称“新渡”,为颍、泉二水交汇处。水清岸曲,绿波涟漪。若闲步长堤,看斜阳帆影或夜月波光,更觉斑烂增辉。
书院挥荷东城下有荷塘百亩,一入夏季,花开红白,交织灿烂,清风习习,荷叶甸甸,游览其间,能使人暑意顿消。
让台观稼让台在东关外东岳庙,每逢春夏之交,登台四望,菜花金黄,麦苗茵茵。既喜丰收在望,又能凭吊古迹,亦是一件乐事。
杏林晓鹜城南关外向西至清河与卧牛岭一带,杏树很多,时人称为杏林。春末花开,满树红霞,晓风声里,莺歌燕舞,惊鹜齐飞,香气袭人,别具一色,引人入胜。
芦湄秋月芦花湄在城西七鱼河,与西湖相近,河湄湖滩,遍生芦苇,秋夜明月当空,芦花荡漾,苇絮似雪,犹如一片玉宇琼田,令人心旷神怡。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