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驿道
楚国迁都陈、巨阳、寿春时期,此地为楚交通要道。汉代至清代,这里一直设有驿站。清光绪九年(1883年)设四路十八铺。阜阳历史上的古驿道有:
东路颍州经插花、桃园铺、蒙城、宿县至怀远。
西路颍州经三十里铺、新蔡铺至陈州。
南路颍州经七里铺、三十里铺、六十里铺、颍上、正阳关、寿县、霍邱。
北路颍州经茨河铺、乾沟铺、太和至亳县。颍州经伍明至涡阳。
二、公路
古驿道大多是土路,辛亥革命后才逐步有了公路。
阜蚌路建成于民国17年(1928年)自阜阳经蒙城、怀远至蚌埠,路宽8米,薄砖渣铺面,全长180公里。
阜沈路建成于民国17年(1928年)。自阜阳至沈丘集(今临泉),路宽8米,砖渣路面,全长60公里。
阜涡路自阜阳至涡阳,全长90公里。
阜尖路建于民国17年(1928年),自阜阳至三河尖,路宽8米,砖渣碎石路面,全长45公里。
阜板路建于民国17年(1928年),自阜阳至板桥集,路宽8米,砖渣路面,全长35公里。
阜地路建于民国17年(1928年),自阜阳经柳沟集、苗集、王化集至地里城,路宽8米,砖渣路面,全长60公里。
归信路民国24年(1935年)修建,次年竣工。北起河南归德(今商邱)经阜阳至河南信阳,全长360公里。
归祁路民国24年(1935年)修建,次年竣工。北起河南归德经阜阳、正阳关至皖南祁门。路宽8米,薄砖渣铺路面。全长480公里。
阜村路自阜阳至中村岗集,全长40公里。
阜方路自阜阳至方集,全长60公里。
以上公路线形不好,弯道多,无专职养路人员。抗战期间,为阻止日军进攻,多被毁坏。建国前夕,仅有阜正、阜蚌两条路勉强通车,其它的路,仅有断续路面。
阜阳解放后,立即进行了公路的恢复建设工作,使断线的公路很快贯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阜阳公路建设迅速发展,干线公路都进行了改建,加宽,铺了渣油路面,达到了二级公路标准。与此同时,支线路都铺砂礓、渣油路面达到三级公路标准。
阜蚌路1950年2月进行重修复,加宽加厚砖渣路面,截弯取直,原路自现轴承厂门前大弯度向西北经现农机厂门口往西偏南到颍河东大坝上向西取直到河边。1954年改铺砂礓路,路宽3.5米,压实厚度15公分。1958年颍河闸建成,公路由三里湾过渡改过颍河闸。1961年在芦庄道班门前路段试铺砂礓路面做沥青(渣油),表面处治200米,经两年冬夏行车实践证明是成功的。1965年全线修铺渣油路面,路宽5.5米,路面厚2.5公分,质量达到19年不大修(1965~1984年),阜阳到蚌埠的行车时间6小时缩短为4小时。阜蚌路于1979年实施进水闸降坡工程,共完成8000土方,1980年竣工,使进水闸段北与阜涡路高一致,东、南两面降至与阜蚌路一致。路宽12米,砂礓厚度35公分,1981年铺渣油路面10米。1982年1月改建5公里桩号163个+600-168K+600路段,加宽渣油路9-10米。1985年进行公路拓宽,由原来的14米加宽到22米,完成土方7.8万方。同年改建2公里桩号163K+600-161K+600,加宽渣油路至9米。至此,阜蚌路市境的内段全部达到二级公路标准。
阜涡路1953年开始整修弯曲、狭窄的老路段,加宽路基8米。1956年加铺砂礓,路宽3.5米,实现晴雨通车。1969年经中央军委批准将阜(阳)—涡(阳)路、阜(阳)—阜(南)路列入0908公路(北起江苏徐州经安徽阜阳、河南淮滨至湖北武汉)。0908公路在市区境内2.9公里(北接阜涡路2.1公里,西南接阜南路0.8公里。1972年改建6米宽渣油路面,1980年路基加宽到13米,路两侧新铺砂礓各2米。1981年铺渣油路面宽10米,达到二极公路标准。1985年初拓宽土路基22米,完成土方3.6万方。
阜南、阜临路1951年动工修复,1953年土路通车。1956年改铺砂礓,路宽3.5米,实现睛雨通车。1969年成为0908公路的一部分,改建6米宽渣油路面,1972年竣工。1980年渣油路面至10米。1982年阜临路南门至西关段1.5公里渣油路面加宽至10米。
阜颍路此路原为宋(彦集)—正(阳关)路经阜阳的南段,1936年礓铺一层薄砖渣,晴通雨阻。1950年加宽加厚砖渣路面。1956年改铺砂礓,路宽3.5米。1973年由原北起文峰塔往东南以坝代路的一段,改线从阜阳纺织厂在十字路口往南开辟长为1.8公里、路基宽13米。1974年铺成宽6米的渣油路面。1983年渣油路面加宽至10米,达到二级公路标准。
阜太路此路原为宋(彦集)—正(阳关)路经阜阳的北段。1956年改铺3.5米宽的砂礓路面。1972年改建6米宽渣油路面。1982年完成1.5万立方米,平掉路东侧的二道防洪坝,路基加宽到18米。1983年加宽砂礓路宽16米,厚30公分。1984年加宽油渣路2.4公里,宽9—15米不等。同年,在公路东侧修块石水泥结构的防洪墙1.3公里,宽50公分,墙高自北往南30—80公分不等。1985年1月完成土方13.2万立方米,拓宽路基到30米。
阜口路阜阳—口孜,市区段3.6公里,1964年前是农村小道。1965年修成宽6米的土路(自颍河闸东上堤坝往东,以坝代路)。1969年自火车站北三叉路口往东南改线2公里。1970年修成宽4米的砂礓路。1979年加宽砂礓路面。1981年铺成宽6米长2公里的渣油路面,达到了三级公路标准。
阜王路阜阳—王店,市区段1.1公里。1956年以前是土路。1957年铺成宽3米砂礓路。1981年加铺砂礓厚20公分,同时修成宽5.5米的渣油路。
阜老路阜阳—老庙,市区段2.9公里。1955年以前是土路。1956年修成宽5米的砂礓路。1978年加宽土路基至7米。1981年加铺砂礓20公分厚,同时修成宽6米的渣油路面。
1985年底,市区共有公路干线6条,总长21.4公里,均达到二级公路标准,支线路3条,总长7.5公里,均达到三级公路标准。市区公路运输繁忙干线18.6公里,不甚繁忙干线2.8公里,县乡公路7.5公里。颍河闸年平均每天过闸机动车3797辆、平板车14589辆、自行车25345辆。
三、管理与养护
1977年前市区公路由县公路管理站养护。1977年4月阜阳市公路管理站成立,负责市区28.9公里公路段的养护。1979年3月成立河东、河西两道班。河西道班负责阜(阳)—太(和)公路4公里、阜(阳)—临(泉)公路3.1公里、阜(阳)—王(店)公路1.1公里、阜(阳)—颍(上)公路1.3公里、阜(阳)—蚌(埠)公路2.5公里合计13.3公里的养护任务;河东道班负责养护阜(阳)—蚌(埠)公路7公里、阜(阳)—涡(阳)公路2.1公里、阜(阳)—老(庙)公路2.9公里、阜(阳)—口(孜)公路3.6公里合计15.6公里的养护任务。
由于阜蚌路其中2.5公里、阜口路其中1.6公里、阜颍路其中1.6公里从市区经过,属于与市政共养路线,市站养护主车道6米,慢车道及人行道由市政工程公司养护;通过协商,由市站把每年中间这段路的养护费用拨给市政工程公司,由其养护,所以市公路管理站实际养护的里程为23.2公里,河西道班养护9.2公里(其中干线8.1公里,支线1.1公里);河东道班养护14公里(其中干线9.1公里,支线4.9公里)。
1980年以前市公路管理的干线为渣油路,支线为砂礓路,养护的内容是修补油路及砂礓路面的坑槽等病害,整平路肩,疏通边沟,对渣油路面每隔2—3年罩面一次,采用炒料对面,用拖拉机或人拉石滚压实。后来养路的机械化速度逐步地加快,市公路管理站1984年底已拥有大小压路机3台、洒布机1台、工程车2辆、柴油小四轮4台,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树是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1977年前,市管理的9条路中除干线和1条支线有部分白杨树外,其余的路都没有树。1979年在阜口路上栽了900余棵榆树、200余棵法梧。在阜王路实行群栽群管,谁栽谁有的方针,公路绿化取得突破。1983—1984年间在阜涡路、阜蚌路和阜太路两侧,全都更新泡桐,株距5米,每侧一行,共4100株。1985年3月3000余人参加阜太、阜涡、阜蚌3条主干道的绿化工作,栽塔柏1200棵和侧柏1300棵。阜临、阜南、阜老、阜颍各条公路建市时已绿化,今天已绿树成荫。
四、桥涵
西关吊桥位于老城西关城河上,明万历年间修建,三孔砖拱桥,清光绪年间整修。现状况良好,能通车。
谢桥位于阜蚌路166K+500米处,民国时期建砖桥,在现址北500米处。1952年阜蚌路改线,桥改建于此。二孔砖台木面桥,1967年建1—200米双曲拱,桥面净宽10米。
向阳桥位于阜口路0+700米处。1971年建阜口路建此桥,双曲拱1—2000米,桥面净宽10米。
白衣桥曾名反修桥,位于现阜阳师范学院附近(因其位于古遗址白衣楼附近,故名),民国时建两孔木桥,1970年3月改建双曲拱1—2000米,桥面净宽7米。
南关吊桥位于阜王路0+500米处,抗日战争时期曾建有砖台木面桥。1964年改建3—300米砖台平板梁桥,桥面净宽4.5米,净跨10米,1983年倒塌,现有工字钢架临时便桥。
泉河桥位于阜太路149K+10处。民国初年曾建木结构大桥。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放火烧掉大桥,后成为渡口。1950年皖北行署交通处在此建单车道木结构中水位便桥,1951年底通车。1955年由省公路局工程师严广真设计,省公路工程队施工建新桥。始建时四墩,半永久式双悬臂,中三孔,跨径22.2米,两悬臂8米。两端两孔铺平板,桥宽4.5米,木桁架桥。1962年改建为工字钢材面,桥面加宽为7米。1972年桥面损毁,改建为混凝土桁架桥,中三孔,每孔跨径32米,两端两孔,每孔8.5米,双曲拱宽10米,桥长100米,可供100吨拖拉机通过。1975年8月大水,桥南端冲塌。水退后,南端加一个6米板梁活动孔,备特大洪水时开启过船,因而成为四孔桁架桥。
颍河闸桥1958年由省治淮委员会设计,淮委建工局施工,在城东的颍河渡口处建颍河节制闸(简称颍河闸),总长180米,桥闸结合,钢筋混凝土T形梁。桥孔共12个(其中浅孔8个,每孔跨径12米,深孔4个,每孔跨径10.6米)。公路桥宽7米,人行道宽2米。桥面标高35.0米。工程总投资500万元。1958年2月8日开工,1959年1月20日竣工。大闸建成后,解决了由阜阳至蚌埠和涡阳的通过颍河问题。1962年前桥闸由水利部门养护;1962年后桥面交由公路部门养护,至今状况良好。
颍河公路桥1984年经省计委批准,在现颍河节制闸上游800米处,拟新建颍河公路大桥。大桥全长468米,其中正桥244米,两岸引桥224米。桥面标高400米,桥面净宽15+2×2米。桥面最高通航水位32.5米。该桥1990年竣工。
阜南路涵194K+673处,1958年建,孔径3米砖拱涵,1976年曾维修。
阜颍路涵151K+800处,1973年建孔径3米砖拱涵。
阜涡路涵191K+773处,1958年建砖拱桥,名鸡鸣桥,1982年重建10米圆管涵,孔径1.5米八字墙。193K+773处。后又建10米圆管涵,孔径0.5米。
阜蚌路涵161K+600处,1959年建9米圆管涵,孔径1.5米。
阜阳市主要公路交通统计表
1985年12月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