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供电设施
1.变电所
河西变电所位于文峰塔东南戴庄村民组,占地14193平方米,1965年10月兴建,1967年6月完工投运,共投入资金74.8万元。配备主变电压器一台,容量2万千伏安,110千伏进线1条,35千伏出线2条,经阜阳两河口电灌站向涡阳县和河东电厂的联络线送电。10千伏出线4条,向阜阳城内各工厂、机关、街道送电。建有高压控制室,载波室、锅炉房、仓库等716平方米。
河西变电所于1970年扩建后,先后向临泉、阜南两县送电,继之界首县从阜(阳)太(和)线路自闻集接,后又延至界首光武区,变电所至电厂的联络线也延伸至阜阳县插花庙和利辛县的胡集。自此,河西变电所成为向6县1市供电枢纽所。
随着负荷量的增大,1973年9月增建一台主变电压器,容量20000千伏安。1983年11月,又更新有载调压主变电压器一台,容量20000千伏安,将1973年增容主变调胡集所。1985年河西变电所在阜阳市最高负荷为19.7MW,供电能力2×20MVA。
济河变电所阜阳颍河以东是阜阳市的工业基地。当时有12个工厂和一个火车站及袁寨、蔡湖、周棚3个农村人民公社,用电量大,且为工业负荷中心,原电源从阜阳西110千伏变电所以35千伏出线到河东发电厂降为6.3千伏向用户供电,电压质量低,线损量大。1977年在市区颍河东柳庄村境内建济河变电所,占地3637平方米。配备主变压器两台,容量13600千伏安,开关控制室面积340平方米,35千伏进线一条,10千伏出线11条,共投资53.94万元。1982年6月20日投运送电,阜阳市原6千伏线路设备均改为10千伏。1985年济河变电所在阜阳市最高负荷为7.6MW,供电能力8+5.6MVA。
阜阳变电所位于阜阳市颍河东新西村丁庄村境内,为阜阳市工业负荷中心。占地33234平方米,1979年12月建成送电。装备主变电压器一台,容量90000千伏安,建有220千伏进线1条,110千伏出线4条,向阜阳河西、胡集两变电所一、二回路及田(家庵)阜(阳)线联网送电;35千伏出线4条,向济河变电所、插花庙、阜阳化肥厂、河西变电所3853联络线送电。设高压控制室、开关室、载波室、工具房等1706平方米。全部工程共完成投资317.73万元,每千伏安造价35.3元。1985年阜阳变电所在阜阳市最高负荷为5MW,供电能力90MVA。
2.线路
田阜送电路该线路自淮南田家庵发电厂,经凤台、颍上、跨淮河、颍河至阜阳,是阜阳地区开始由淮南电网送电的主干电源线,全长140.6公里,1967年9月送电。共投资431.53万元,每公里造价3069元,线路使用截面分别为150平方毫米、240平方毫米、300平方毫米的钢芯胶线,接地线用截面分别为70平方毫米、50平方毫米、35平方毫米的铝芯裸线。建铁塔16基,水泥杆534基,其中耐张杆48基,转角杆23基,采用门型双排杆。1976年将150平方毫米钢芯铝胶线换成300平方毫米线。
阜胡送电线路一回路该线从阜阳河西110千伏变电所以35千伏经界首胡集变电所向太和、界首、临泉3县送电,异线为IJ—70。因3县均多超过35千伏供电半径的一至数倍,压降大,线损高,电机无法启动,遂改造原设施。1976年4月,该线路开始升压改造,导线更换为120平方毫米的钢芯铝胶线,总长46公里,完成投资79.78万元,每公里造价1.73万元。
阜胡送电线路二回路升压改造后的阜(阳)胡(集)一回路,因基础差,对地距离小,事故频繁发生,不仅影响3县的经济建设,也加重了检修任务。1982年3月始,兴建阜阳至胡集110千伏送电线路二回路,1983年2月9日竣工投运,线路全长46.3公里,导线为150平方毫米钢芯铝胶线,地线为35平方毫米铝芯裸线。水泥标158基,中直杆为21米等径单杆转动横担和18米等径双杆固定横担,一般跨越采用18米等径双杆。工程设计施工均由阜阳地区电业局完成,计划总投资110万元,实用85.05万元,每公里造价1.84万元,成为同期全省110千伏最低造价的线路。
济河输电线路1981年3月兴建,5月竣工,1982年6月20日投产送电。从220千伏阜阳变电所出线到济河变电所,全长1.23公里,导线采用95平方毫米钢芯铝胶线,架空地红为IJ—35,有15米拨梢杆7基,以单杆直线架设。全部线路共投资4万元,每公里造价3.25万元。
淮涡阜送电线路为适应淮北电厂扩建的电力平衡和阜阳地区负荷发展需要,1978年省电力局批准兴建220千伏淮(北)涡(阳)阜(阳)送电线路,1979年12月竣工送电。全长164.5公里,采用门型水泥双杆和铁塔架设,共有铁塔411基,水泥杆32基,其中耐张及转角杆25根,使用导线:淮北电厂至涡阳变电所为IGQJ—400,涡阳至阜阳变电所为300平方毫米钢芯铝胶线。全部线路投资772.39万元,每公里造价4.6万元。该线是阜阳地区又一条电源主干进线,它改变了阜阳地区以淮南电厂为主要电源的布局。
阜河变电联络线系以淮(北)涡(阳)送变电工程的配套线路,1981年7月送电。从阜阳变电所至河西变电所两条线路总长20.5公里,电压110千伏。导线为150平方毫米钢芯铝胶线,架线铁塔41基,每公里造价5.9万元。该联络线路沟通了全地区的淮南、淮北两大电网。
1985年阜阳市公用线路配网设备情况表

1985年阜阳市专用线路配网设备情况表

二、供电
能力1966年以前,阜阳市区生活及工农业生产用电由专区火力发电厂供给,年最高供电量为2113.17万度。1967年6月110千伏田(家庵)阜(阳)线投运后,淮南电网以110千伏对阜阳、阜南、颍上等7县送电,阜阳城区成为全地区配变电枢纽,供电能力提高。1976年全市供电总量达6250.12万千瓦时,是1966年供电量的3倍。1979年12月,220千伏淮(北)涡(阳)阜(阳)线路投运,阜阳市及邻近各县开始以220千伏输电线路供电。
1985年,全市用电总量为12892.84万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9853.86万千瓦时。市郊区乡村全部用电,用电农户占总农户数的70.6%,农民人均用电达660.49千瓦时,供用电水平居全地区之首。
电量早期发电主要用于照明,供电量甚微。1950至1956年,城区发电机总装机容量为340千瓦,年供电27.13千瓦时。1967年接入淮南电网后,阜阳地区供电量以每年27.8%的速度递增,至1975年阜阳建市,市区总供电量已增至5334.33万千瓦时,1978年后,市区工业发展迅速,供电量增大。1985年全市总供电量为13512.96万千瓦时,是1975年的2.6倍。
电能质量1978年以前,由于淮南电网电压低,市区电能质量差。供电部门主要靠安装调相机进行无功补偿,效果不大。1974年阜阳河西变电所10千伏出线电压7.8千伏,1975年该变电所35千伏母线电压仅31千伏,10千伏电压亦只有8.2千伏。1979年12月,220千伏阜阳变电所投运、阜阳市接入淮北电网。1980年安装电容器,停运调相机,是年全市用户电容器容量达5941千法。自此,电能质量提高。
1984年、市区有48户用户安装无功电容器,总容量1168千法。35千伏济河变电所新增一组电业电容器。至1985年,阜阳市区用户电容器容量为9546千法。
1983年初,省电力局确定220千伏阜阳变电所110千伏母线为阜阳电业局省调监视点,同年,阜阳电业局确定用户电压监视点7个。1984年,阜阳电业局重新确定区调电压监视点5个,其中阜阳3个;用户电压监视点9个,阜阳7个。是年考核结果,用户电压监视点平均电压合格率为88%,区调电压监视点平均电压合格率为90%,其中110千伏河西变电所10千伏母线电压合格率为85%。
1985年区调电压监视点电压合格率

1985年用电户电压监视点电压合格率

三、用电
负荷1950年阜阳城内生活照明用电总负荷为15千瓦。1957年阜阳电厂汽轮发电机投运后,市区工业开始用电,负荷猛增。1961年至1964年,工业结构调整,负荷逐年下降,1965年始回升到1960年水平。1967年后各类负荷增长迅速。1971至1975年,群众集资办电,加快了输变电工程的进展,电力供需矛盾一度缓和,为各类负荷的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1975年市区总负荷为14500千瓦。
1976年至1980年,由于系统内供需矛盾突出,电力部门压缩负荷分配指标,且频繁拉限电力,负荷增长减缓,年递增率为6.38%,至1980年,市区各类负荷16600千瓦。
1979年开始负荷预测工作。此后,阜阳电业局为改变用电负荷分配指标与实际需要差距太大的状况,利用计划外来煤加工及购议价油电量,增加负荷指标。1985年阜阳市平均负荷为19890千瓦,是全区总负荷的16.8%。
工业用电1957年阜阳城工业用电17户,其中机械加工两户,建材工业1户,食品工业9户,其它5户,年用电量40万千瓦时,占城区年度总用电量的37.4%。1958年至1959年“大办钢铁”,工业用电量猛增,1960年后经济结构调整,工业用电量骤减。至1967年由淮南电网供电后,阜阳纺织厂、柴油机厂、轴承厂、造纸厂、化肥厂、农机厂相继提高生产能力。1975年建市,工业发展加快,1977年工业用电量4528.46万千瓦时。1985年,全市工业用电量达9853.9万千瓦时,占全年总用电量的76.4%,市属乡办工业用电量也达104万千瓦时,每千瓦时创工业产值5.94万元,是全地区平均水平的1.42倍。
农业用电1961年,阜阳三里桥农场安装5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装机28千瓦,用于蔬菜灌溉。同年,阜阳岳老庄农业试验站也用电抽水灌溉。1967年阜阳城郊兴建一批电力排灌站,此后以排灌站为负荷中心,向附近村庄延伸,农副产品加工及乡办企业开始用电。1975年建市后,市区农业用电除部分用于蔬菜灌溉及农作物排灌外,主要用于乡办企业的农副产品加工和生活消费。至1985年,市郊农电职工105人,其中技术人员3人,管理人员12人,生产工人70人。全市有乡农电所(站)4个,是年农业用电量达1040.93万千瓦时,占全市各类用电总量的8.2%。用电村民组占总数的85.4%,用电农户占70.6%。市郊农村人均用电660.49千瓦时,每公顷农田用电6505.81千瓦时,是全地区农村用电最高水平。
市政生活用电早期电力主要用于市政生活,1952年阜阳城区始有广播、电影用电,另有两盏路灯。1956年阜阳大街巷口共装路灯30盏。1975年市政生活用电338.22万千瓦时。1978年后,电风扇、电视机、电炊具、洗衣机、收录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在市区普及,公共建设加快,公共设施增多,市政生活用电量至1980年已达412.02千瓦时,是1975年的1.3倍。1985年市政生活用电量为1794.24万千瓦时,是本年总用电量的13%。
阜阳市建市前后供用电情况表
单位:万千瓦时

四、电业管理
1.线损
1974年为降低线损,在110千伏阜阳河西变电所投运1500千瓦电容器,1975年组织河东电厂4000千瓦、1500千瓦和750千瓦发电机发无功补偿,全年少损电量746.6万千瓦时,线损率11.3%,比1974年降低0.4%。1976年地区电业局用电管理所始设线损管理员。1977年改造从西七鱼河到单桥的6公里10千伏线路,每年少损电5.5万千瓦时,是年线损率为10.7%。
1980年110千伏阜阳河西变电所、220千伏阜阳变电所开始每天以24时抄表为准做一次电能平衡。是年规定阜阳市10千伏电网系统由用电管理所三年计算一次线损。1981年为降低线损,新架阜(阳)胡(集)线二回路,每月减损电20万千瓦时。
1983年7月15日,阜阳地区电业局对35千伏阜(阳)济(河)线,110千伏阜(阳)胡(集)线、阜(阳)河(西)线以及阜阳市内6条10千伏线路分别进行负荷实测,到9月份又分别进行线损理论计算。35千伏阜(阳)济(河)线和110千伏阜(阳)胡(集)线、阜(阳)河(西)线的实际线损与理论值接近,为2%左右,市区6条10千伏线路线损率理论值为4%,而实际值则达20—30%。
1984年,用电管理所对阜阳城配电变压器进行改造,至1985年更换、改造配电变压器38台,线损率由1984年的6.7%降至1985年的4.6%。
2.运行检修
线路运行1967年6月,110千伏田(家庵)阜(阳)线投运后,从淮南到峡山口一段线路建立了群众护线员,共3人,至1983年止。
1974年地区电业局成立线路工区,下设带电检修班,停电检修班和运行检修班,负责田(家庵)阜(阳)线、阜(阳)胡(集)线的维护、检修,并对小型线路进行消缺。
1980年执行地区电业局制订的“线路运行管理”,“设备缺陷管理”和“设备验收管理”等办法,按规定每条线路每月巡视一次,每年夜间巡视一次。
1985年9月,全地区建立群众护线网,共有群众护线员124人,其中220千伏涡(阳)阜(阳)线24人,110千伏田(家庵)阜(阳)线23人,是年,成立阜阳市护线领导组。
1978至1985年全地区共发现事故性线路短缺11682次,其中阜阳市区仅1984年全年10千伏配电线路跳闸和接地故障即达53次,事故检修停电时间累计达110小时。
1982年以前,输电线路完好率低,1975年35千伏及35千伏以上输电线路完好率仅为54.5%,1979年完好率为84.5%。1983年至1985年输电线路完好率平均达91%以上。
变电运行变电运行由地区电业局管理。1980年开始对变电设备每天巡视4次,夜间熄灯检查,10天1次,变电运行人员集体巡视每月1次。变电设备完好率1975年为80%,其中主变完好率54.5%,1985年主变7台,完好率100%。
阜阳市1985年变电设备定级表

检修1974年阜阳电业局成立修试所,负责110千伏颍上、阜阳河西变电所等的修试工作。是年完成阜阳城配电线路大修任务,换杆104基,换线7公里。1975年,大修11项,1977年大修主变1台,检修吊芯主变1台。
1983年规定每变电所3年大修一次,是年完成110千伏田(家庵)阜(阳)线大修任务,并对220千伏涡(阳)阜(阳)线等9条线路消缺。同年化验全地区810个油样,消除了110千伏阜阳河西变电所702开关,220千伏阜阳变电所2751开关A相进水等隐患。1984至1985年,阜阳市配电网尚在检修改造的工程主要有:一、颍州路05、07线路同杆架设双回线路,更换原12M杆为15M杆,两层10千伏横担,两侧备设一回路,导线均为IGJ—150型。05线供市内及泉河北工业、市政生活用电,07线供泉河北农业用电。二、济河变电所116和119线路分开,116线供农业用电,119线供市东北部分工业、市政生活用电。三、颍河路线路改造,更换12M杆为15M杆,同杆双回路,双层横担,导线截面为150平方毫米。四、部分低压配电网整改,包括更换主干线路,更换旧变压器和架设新干线、增加新配电变压器。
3.计划用电
1958年,阜阳城区电力供需矛盾突出,开始对工厂用电实行星期日轮休。1961年轮休日制暂停。1965年100千瓦以上的企业恢复轮休。1966年至1969年又停。1970年后开始实行计划供电,主要是避峰用电,实行耗电大户的高峰避让和限电轮休。是年恢复企业星期日轮休,对一班、二班制生产的用户实行避峰用电。至1973年,阜阳城除4个专线用户实行轮休日制外,耗能较大的纺织厂、肉厂、纸厂、柴油机厂、青峰机械厂的前纺、冷冻机、打浆机、热处理等生产工序必须避开早晚两峰用电。
1977年阜阳市抽调专人组成“三电”办公室,负责计划用电、节约用电、群众办电(后改为安全用电)。计划用电的主要工作是按月按季预测负荷,将上级分配用电指标,按馈电线路分解安排,并采取各种措施调整负荷。市三电办公室还在市区公用线路05、08两条线路上组建电力线路管理委员会,在工厂等基层用电单位组建管电小组,每组5至7人,按三电办公室要求,合理分配和使用电力。
1978年后,负荷剧增,调配失灵,轮休日制远远解决不了供需矛盾,且农用电指标不能落实,有电抢用,负荷率低,超用指标严重,高峰期只有采用拉闸限电和强制性封闸让电。1982年9月至12月,阜阳市平均每日拉限负荷2.5万千瓦,拉限对象主要是农业用电和生活消费用电。是年10月,阜阳地区学习蚌埠市用电包干经验,制订“用电指标使用管理办法”,开始将分配指标按县、市分解,各县、市三电办公室及线路管理委员会、管电小组再将分得的指标按农、轻、重的顺序切块分割,使用电单位都能分得用电指标。在指标使用上采取“谁超限谁,今超明还,节约归己”的办法,同时进行日电量、最大负荷、负荷率的日考核、月结算,并实行奖惩兑现,自此用电负荷得到有计划控制。
农业用电的季节性强,负荷变化大,高峰负荷集中在元至2月和6至9月。本段时间降压减工业负荷,安排用电多的工厂检修外,对不能包干的排涝抗旱用电,由上级专项解决。
1985年5月,开始实行根据负荷率大小,在分配电量时予以奖惩的办法。
为保证重点电力用户计划指标内的正常供电,防止用电紧张的“一拉一大片,一停一条线”,1980年阜阳市化肥厂、纺织厂、肉联厂、制药厂、面粉厂等用户的专线安装了青岛产DSK1—2型电力定量器,至1985年底,阜阳市区专线用户全部安装了电力定量器。
4.节约用电
1978年以后,开始重视节约用电,重点是部分工业产品的单耗考核及推广技术。1979年首先考核化肥厂合成氨工艺单耗,全地区平均每吨合成氨耗电1731千瓦时,阜阳化肥厂每吨单耗为1800千瓦时。1980年扩大单耗考核范围,阜阳市有30个500千瓦以上用户的70个产品被列为定额考核。
1981年,阜阳纺织厂的厂、车间、班组三级电耗核算办法在全地区推广,地区电业局实行择优供电,对单耗低于定额的用户,在用电分配中给予照顾并享受产品电价优惠;对超定额的用户,不予照顾,并对超耗部分按普通工业用电收取电费。1985年阜阳市考核52个单位,67个品种,考核总电量达8517万千瓦时,占全市工业总电量的85.5%,比上年上升的22个品种,多耗电223.7万千瓦时;比上年下降的43个品种,节电1114.1万千瓦时,全年净节约电能890.4万千瓦时。
为推广节电新技术,1980年地区电业局组织学习外地经验,购置设备材料后,选定阜阳青峰机械厂、轴承厂、通用机械厂为试点单位,市三电办公室派人指导,协助试点厂作耗电分析,使用红外线加热干燥、硅酸铝耐火纤维、交流接触器无声运行装置、无底阀水泵4项节电技术,并在全地区推广运用。
1981年为消除“大车拉小马”之弊,按地区电业局要求,市区水泵效率低于60%、电热效率低于40%、电动机负荷低于40%、电力变压器负荷低于30%的全部改造或更换。
1982年开始对风机、水泵测试摸底。1983年,全市累计安装小电表12190只,自此,取消包灯包费制,当年节约电能28万千瓦时。
1984年根据地区三电办公室《停止使用高能耗变压器的规定》,全年市区更新变压器250台。
5.安全管理
1975至1985年,市区共发生各类事故87起,其中造成大面积停电的17起,停电时间最长的达364小时,造成人员伤亡的41起,死亡41人,其中郊区农用电触电死亡39人。历年来为减少事故,主要采取了建立监察网,开展安全竞赛和利用新的技术装置等措施。
1980年市区共配备专(兼)职技术安全员315人,同时开展了安全竞赛,全市35千伏、10千伏出线两线全部改为三线。1981年进行了油中溶解气体色谱分析。1982年,硅整流供电方式加装熔丝监视,使储能装置保证继电保护可靠动作。
1983年,地区电业局成立安全领导小组。是年对220千伏阜阳变电所加装距离保护总闭锁,可以防止保护误跳;又对110千伏涡(阳)阜(阳)线的188个接头进行了探伤。地区电业局自制防雨帽解决110千伏河西变电所的35千伏电流互感器漏水。1984年,在110千伏河西变电所两台主变运行中,为防止其风扇电机烧坏,对主变风扇进行断相保护取得成功。是年35千伏济河变电所开始使用改制多用直流稳压电源。
1985年,本着“管生产必须管安全,讲效益必须讲安全,搞改革必须利于安全”的原则,本市成立安全委员会,同时进一步完善安全监察网。
6.电价电费
早期用电主要是按灯计费,采取包灯包费制。1957年阜阳城装设三相有功电度表计量收费,每千瓦时工业用电0.15元,照明0.38元。1965年工业用电降至每千瓦时0.14元,照明0.34元。1967年阜阳始有高压计费电表。河西变电所至阜阳纺织厂10千伏专用线出口处安装专供用户计费关口表。河西变电所至阜阳纺织厂10千伏出线开关上装有地区售电关口表和考核关口表。用户计费表按电力、照明分别装表计费。市区照明表一般5户1表集中装箱。市郊实行多户1表或按定期测算收费。是年普通工业用电每千瓦时0.1元,照明0.19元,农业0.06元。1981年执行统一电价,对化肥厂用电实行优惠价。1983年起对其它工业用户超计划用电部分按每千瓦时0.165元(后增至0.168元)收费,对大宗工业用户实行两部制电价,按基本电费和电度电费分别计算合并回收。
附:阜阳早期发电
民国10年(1922年)棉布商人蒯煌斗由上海购买一部马达发电机,发电照明,是为阜阳用电之始。
1950至1956年,阜阳城先后创办过三家国营火力发电厂。此外还有私营平振华用于充电租凭的驴拉驱动发电,阜阳人民剧场、阜阳专署人民医院自用发电和阜阳报社印刷厂、幼儿师范、阜阳第一初级中学集资办的自用发电。这些发电小厂,设备差,发电时间短,影响不大。
淮上油厂发电1950年5月,阜阳军分区后勤处所属淮上油厂(厂址在今地区医药站),用20匹马力单缸卧式柴油机作动力,以木柴瓦斯为燃料,使用美制12.5千瓦、220伏、50赫兹旧发电机发电,每晚向地委、行署、军分区司令部和政治部4个机关送电照明。后扩大到人民剧场、解放北大街新华书店门市部,共有灯泡350个,线路总长1.2公里,导线为#8单根铜线。4个机关进线处装有可调式自藕变压器。1952年5月阜阳油厂发电后,该厂停止发电。
阜阳油厂发电1952年省合作总社阜阳油饼加工厂与阜阳专署工商科合资办厂发电,厂址在今阜阳市油厂,5月始发电。电厂实行独立发电。发电设备:动力部分是1台蒸发量为1吨的蓝开夏锅炉和1台单缸卧式40匹马力蒸汽机,发电机是美国产37.5千瓦、380伏、50赫兹电机。高低压线路总长16.7公里,导线是7股#16裸铜线。总用户45户,灯泡1000余只,路灯两盏,供电量比淮上油厂增加67%。1955年6月阜阳铁工厂发电后,该厂停发。
阜阳铁工厂发电1955年初,为适应工业生产发展需要,阜阳专署决定在阜阳铁工厂附设发电厂,6月正式发电。厂址在今阜阳市机床厂内。发电设备共有60千伏安和65千伏安两台柴油发电机组,发电设备容量比油厂提高3.3倍。共有高压线路4.9公里,低压配电线路5.72公里,除供应照明外,1956年开始向工厂送电用于生产。计装照明电表172块,路灯两盏。
1957年元月,阜阳专区电厂(河西电厂)发电,该厂两套机组停运。
河西电厂1956年5月始建,位于城东现阜阳市电机厂处。1956年12月完成安装,1957年元月运转。共投入资金128.9万元,配备1920年英国产750千瓦和250千瓦两套机组,系由蚌埠电厂拆迁的旧设备。1958年750千瓦机组开始满载运行,1959年最高负荷达1050千瓦。1975年停止发电。
河东电厂1955年,在阜(阳)蚌(埠)公路与阜(阳)涡(阳)公路交叉处西侧(现阜阳市印染厂)建河东火电厂,占地60677平方米。初建时配备苏联1944年产3500千瓦发电机组,1960年增配民主德国产1500千瓦机组和捷克产1500千瓦机组,均不能运行。1964年再配民主德国产中温中压1500千瓦机组。1965年8月正式运行,最高负荷2050千瓦。1966年发电量比1965年增加73%,1967年一度改为调相用,1981年停止发电。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