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位置疆域
阜阳市位于安徽省淮北平原西部的泉河与颍河交汇处。四周与阜阳县接壤。境内最北端陈桥,为北纬32°56′;最南端谷堆庄,为北纬32°52′;最东端东岳庄,为东径115°54′;最西端张庄,为东径115°47′。南北跨纬度4′,相距4公里;东西跨径度7′,相距12.95公里。
阜阳市境内地势平坦,西北略高,南端微低,自然坡度降为0.5‰,颍河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市区,泉河自西向东在市内注入颍河,将本市划分为颍河东、颍河西、泉河北三个自然区域,区域间分别有颍河闸、颍河桥、泉河桥联结。
阜阳市总面积51.5平方公里,其中旧城区面积1.9平方公里,新建市区14平方公里。总面积约占安徽省面积的3.7‰,是全省面积最小的市。
二、建置沿革
阜阳历史悠久,开发较早,大约在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颍河沿岸台地上,已形成一些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原始聚落。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历史演变,2500多年前便由聚落形成城邑,乃至建为一国之都。春秋战国以后,或为郡、县、州、府的治所,或为王、公、侯、伯的食邑,几乎代无虚廓。
西周为胡子国都。
春秋战国为胡子国都,鲁定十五年(公元前495年)楚灭胡后为楚地,称胡。
秦置汝阴县,属陈郡。
汉初为汝阴县,高祖二年(公元前206年)汝阴县改属汝南郡;高祖六年封夏侯婴为汝阴侯于此;王莽新朝改汝阴名为汝坟;东汉复称汝阴县,属汝南郡;更始初年,淮阴王刘玄封刘信为汝阴王,建武年间刘秀改封刘信为汝阴侯;永初二年(108年)安帝封刘显为阜阳侯,封邑不在今阜阳市,但阜阳地名始见。
三国魏初为汝阴县,属汝南郡;景初二年(238年)析沛国置汝阴郡;后期复为汝阴县,属汝南郡。
西晋泰始二年(266年)复置汝阴郡,同廓设汝阴县;泰始元年,晋武帝封司马骏为汝阴王,后改封司马谟为汝阴王。
东晋十六国西晋永嘉之乱后,汝阴郡先后属汉(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燕、东晋。汉刘渊封子刘景为汝阴王;刘曜封子刘厚为汝阴王;后赵石虎封子石琨为汝阴王。
南北朝时期宋永初元年至景平元年(420—423年)为汝阴郡,属豫州。
魏太常八年至太平真君八年(423—447年)汝阴为魏占领,属魏之豫州,但未设治,因宋将汝阴郡先侨置于司州(今河南信阳)后侨置于合肥,称南汝阴,属南司州;北魏神三年(430年)太武帝封长孙道生为汝阴公;后封孔照为汝阴侯。
宋元嘉二十四至二十七年(447—450年),收复原汝阴地,未设治,南汝阴仍侨置合肥;文帝封子刘浑为汝阴王。
齐于建元元年(479年)代宋之后,改南豫州称豫州,于南汝阴郡同廓设汝阴县,均属豫州,终齐之世,原汝阴地仍属北魏。
魏太平真君十一年至孝昌四年(450—528)原汝阴地属魏,孝昌四年前在此未设治,其间于和平二年(461年)文帝封拓跋天赐为汝阴王;太和二十年(496年)孝文帝封拓跋景和为汝阴王。北魏孝昌四年亦即武泰元年,于原汝阴郡置颍州,此为州治之始。同年,颍州为梁占。
梁大通二年至太清三年(528—549)原汝阴地属梁,置胡城县,太清年间因侯景之乱为高澄占领。
隋开皇三年(583年)改汝阴郡为颍州,大业初年复称汝阴郡。
唐初称汝阴郡;武德四年(621年)改名信州;武德六年改名颍州;天宝元年(742年)复名汝阴郡;乾元元年(758年)复名颍州,同廓设汝阴县,属河南道。开元十三年(725年)玄宗封子李为颍王;至德年间,肃宗封来王真为颍国公;太和年间,文宗封李炎为颍王,开成五年(840年)李炎即帝位,是为武宗;天复二年(902年)昭宗封子李为颍王。
五代梁、唐、晋、汉、周均为颍州。
宋初称颍州,同廓设汝阴县;政和六年(1116年)升颍州为顺昌府,属京西北路,是为府治之始。庆历四年(1044年)仁宗封赵从霭为颍国公;后又封庞籍为颍国公;治平元年(1064年)英宗封子赵顼为颍王,治平四年赵顼即帝位,是为神宗。
金皇统元年(1141年)占领顺昌府,改为颍州,同廓设汝阴县,属南京路。
元为颍州,属河南行省汝宁府。
明为颍州,属南京直隶凤阳府;设军事机构颍川卫,属河南汝宁府。洪武四年(1371年)封傅友德为颍国公;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封王佐为顺昌伯;景泰二年(1451年)封杨洪为颍国公;嘉靖年间封朱载为颍王。
清顺治初为颍州,属江南左布政使司凤阳府;雍正二年(1724年)升为直隶州;雍正十三年升州为府,称颍州府,附廓增设阜阳县,属安徽布政使司。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留县,阜阳县属安徽省;次年设道,阜阳县属安徽省淮泗道;民国17年(1928年)春废道,阜阳县直属安徽省;民国21年(1932年)安徽省在阜阳设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28年(1937年)改称安徽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阜阳县均属之。
民国37年(1948年)8月1日阜阳城解放,8月14日成立阜阳市民主政府,属中原局豫皖苏分局及豫皖苏边区第四军分区;1949年3月撤阜阳市;1949年4月四、六军分区合并,设阜阳专员公署;1965年设阜城镇(县级),属阜阳专员公署;1971年阜阳专员公署改为阜阳地区革命委员会,阜城镇属之;1975年12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阜阳市,隶属阜阳地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阜阳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阜阳行政公署,阜阳市隶属阜阳行政公署。
三、行政区划
1975年12月19日,国务院批准成立阜阳市,1976年5月阜阳市在阜城镇基础组建,辖区除阜城镇的北关、大隅首、三里、向阳4个人民公社外,又将阜阳县的水上公社划给阜阳市。水上公社辖4个船民大队。向阳公社辖双河、泉河、西关、文峰、莲花、三里、东平、桃园、新西9个大队。1976年下半年又将阜阳县新华区的岳老庄、六里、新东3个大队划给阜阳市向阳公社。
1979年3月,阜阳市撤北关、大隅首、三里、向阳四社,改设西市、中市、郊区3个区;水上公社原建制不变,直属市辖;郊区辖泉河、闸东两个人民公社。西市区辖西顺河、建设、北大、鼓楼、前进、仁里、文德、碾盘、三府、中大、西关、西大、鹿祠、大寺、南大、青云、东民主、龙潭18个居委会;中市区辖泉北、东顺河、泉河、人民、东关外、三里、汽车站、顺河、新建、颍西10个居委会。泉河人民公社辖双河、泉河、西关、文峰、莲花5个生产大队;闸东人民公社辖东平、桃园、岳老庄、六里、新东、新西6个生产大队。
1979年9月,设东市区,将闸东乡的新东、新西两个生产大队划给东市区;东市区辖闸东、铁路新村两个居委会和新东、新西二个大队。同月,将闸东人民公社岳老庄大队划为大王、后王、岳湖3个大队;将六里河大队划为六里、陈桥两个大队。
1983年8月,泉河、闸东、水上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改名为泉河、闸东、水上乡人民政府。
1984年12月,将泉河乡、闸东乡所辖双河、泉河、西关、文峰、莲花、东平、桃园、大王庄、岳湖、六里、陈桥12个大队改设为24个行政村。泉河乡辖双河、泉河、卢庄、王郢、三皇、西关、扳井、文峰、莲花、二里井、古堆、七里河、三岔路13个行政村;闸东乡辖东平、张庄、刘大、桃园、岳湖、大王庄、后王庄、六里、袁大、关庄、陈桥11个行政村。
1985年,将闸东区所辖新东、新西两个大队划为张北、枣园、闫前、訾郢、赵大5个行政村;将东市、铁路新村两个居民委员会划为闸东、向阳、铁路新村、大桥、毫州路5个居民委员会。
1985年11月,西市区改名为鼓楼区,东市区改名为河东区。
阜阳市1985年行政区划一览表

四、城乡地名
1.街道村庄
阜阳市1985年有街、巷、胡同76条,多分布于鼓楼区;路29条,多分布于中市区,自然村庄184个,分布于河东区和郊区。其名称、位置及分布状况如下:
鼓楼区有街16条:顺河街、三义街、治安街、龙潭街、玉石街、炮铺街、仁里街、光华街、碾盘街、贡院街、三府街、西关外大街、鹿祠街、大寺街、迎春街、青云街;路6条:建设路、解放北路、解放南路、文德路、民主西路、民主东路;胡同13条:雷家胡同、连家胡同、郭家胡同、韩家胡同、张家胡同、后赵胡同、前赵胡同、天后宫胡同、西冯胡同、东冯胡同、一人胡同、李胡同、宁胡同;巷34条:汇龙巷、专署后巷、吴家花园巷、前进巷、建设巷、三元巷、聚星南巷、状元巷、民众巷、胡井院巷、改进巷、刘上台巷、体育后巷、三府巷、后山巷、明伦巷、柳树巷、邱园巷、光明巷、赵井院巷、王花园巷、黉学院巷、府院巷、小南关巷、芦池巷、曹家巷、何井院巷、公园巷、白衣巷、椿树巷、大寺巷、田祠巷、东安巷、聚星北巷。
中市区路16条:胜利北路、颍州北路、泉河南路、清颍路、人民西路、人民东路、胜利南路、民主东路、车站路、颍上路、河滨路、颍河西路、三角洲路、闸西路、颍州南路、文峰路;巷12条:桅杆巷、泉河巷、城建巷、八家巷、杨上台巷、油厂巷、水厂巷、和平巷、甜水巷、太平巷、东岳巷、沙河巷。
河东区路7条:向阳路、颍河东路、阜涡路、阜蚌路、常青路、涡阳路、青峰路;自然村庄39个:骆庄、小李庄、北陈庄、郝庄、季庄、牛庄、丁庄、訾郢、小张庄、西张庄、西候营、西徐庄、田庄、东侯营、柳庄、刘李庄、邢庄、韩庄、岳庄、张庄、毛庄、小张庄、赵大庄、赵小庄、后陈油坊、前陈油坊、徐庄、高庄、闫老庄、闫后庄、闫小庄、闫腰庄、闫前庄、闫寨、杨庄、刘庄、周庄、左庄。
郊区,巷1条,自然村庄145个。其中泉河乡,巷1条:豆腐巷;自然村庄78个:板桥、后谢郢、王郢、公路队、方郢、龙头庄、唐郢、前谢郢、连庄、南园、郭庄、张庄、李庄、祖师庙、小街子、陈郢、后吴庄、前吴庄、新张庄、姚庄、杨庄、樊庄、张庄、芦庄、肖庄、曹庄、薛庄、戴庄、沈庄、胡庄、王庄、河口、陈庄、刘庄、李韩庄、扳井、白蟹泉、宅东、刘岗、神井、周庄、北园、义马池、甜西、甜东、西南园、东南园、马石庙、南园、张庄、三合、李庄、岭子、菜园、小庄、文峰庄、施庄、二里井、常庄、戴庄、桥口、莲花庄、三里岗、陶园、石大庄、沟湾、赵新庄、赵庄、刘庄、周庄、赵小庄、张庄、边庄、齐庄、董庄、新房庄、袁庄、谷堆。
闸东乡,自然村庄67个:陈大庄、毛老庄、万庄、陈桥、陈小庄、芦庄、关庄、毛前庄、毛小庄、小辛庄、袁五庄、后六里、六里庄、前六庄、袁大庄、袁小庄、郝庄、王楼、陈庄、付庄、南王庄、大王庄、汪庄、刘池、杜庄、小何庄、西高庄、岳老庄、东高庄、瓦房堂、后王庄、小郝庄、大何庄、酒坊、小辛庄、小季庄、大季庄、庞庄、李庄、东岳庄、小芦庄、张庄、岳湖、徐庄、小王台、王台子、胡庄、谷堆庄、菜园、小化庄、大化庄、潘庄、余湾、牛庄、刘大庄、郭庄、范庄、徐庄、蔡庄、刺园、姜庄、前范郢、后范郢、张庄、小尹庄、后樱桃园、前樱桃园。
2.地名
1981年阜阳市开展了地名普查,对全市过去存在的一地多名、重名、名不符实和“文化大革命”期间滥用政治词汇随意更改的地名,进行了标准化、规范化的处理。共审定了各类标准地名869条,其中行政区划59条,街道路巷105条,自然村庄184条,专业部门名称302条,自然实体、人工建筑76条,名胜古迹11条,其他132条。纠正了过去测绘的1:5000地形图上的错误地名,增添了图上无名的地名共409条;纠正了错字、错位的地名40条;纠正有名无实的地名14条,更名及新命名48条。
阜阳市地名大体可分为三类:
地文地名主要是依自然地理环境命名的地名,共3种:其一,因水得名,如颍河路、龙潭街、芦池巷及河口、沟湾、双河等村名;其二,因地貌特征得名,如三角洲、岭子、谷堆等;其三,因植物得名,如桃园、莲花庄、椿树巷等。
人文地名是按人们社会活动的行为和愿望,从政治、经济、历史、宗教等方面的命名地名,共5种:其一,根据姓氏命名,如郭家胡同、吴家花园、赵井院、丁庄、毛庄等;其二、用吉语命名,如光明巷、和平巷、迎春街、仁里街等;其三,根据物产命名,如炮铺街、豆腐巷、菜园庄、油坊庄等;其四,根据建筑实体命名,如闸西路、水厂巷、公园巷、桥口庄等;其五,袭古地名,这种地名情况复杂,命名方式很多。有沿袭古称和旧称的,如文德街、明伦巷。村庄如泉河大队的龙头庄,命名根据无从查考,旧称沿袭至今。泉河大队另一个村庄叫小街子,因原有一条小街,1953年在修泉河时挖掉,现虽无小街,仍沿袭旧称。有因现存古迹得名的,如文峰(塔)路、奎星(楼)路、祖师庙庄等。有的古迹虽已不存,仍沿袭原称的,如东岳(庙)巷、三府街等。有因历史掌故或民间传说而得名的,如西关外有一口古砖井,井壁倾斜,传为西汉末年被刘秀扳歪的,故庄名叫做“扳井”。属于掌故地名的村庄还有白蟹泉,神井、染马池等。
派生地名共68个,此种地名派生源有三,即从地文地名、人文地名及人地合成地名中派生。派生方式是以派生源地名做词根,再加词缀而产生新地名。其一,缀数地名,如一人胡同、二里井、三里岗、六里庄、八家巷等;其二,方位地名,如前范郢、后范郢、东高庄、西高庄等;其三,缀状地名,如大王庄、小李庄、闫腰庄、新张庄、岳老庄等;其四,再派生地名,如菜园庄因人口增长分庄,派生出南园庄;南园庄再派生出东南园、西南园两个地名。
阜阳市地名特征有三;其一为地理特征,地名中常含河、湖、湾、潭、井、泉、池及与水有关的洲、桥、口等词素,体现了无山多水平原地貌;其二是历史特征,地名中沿袭了颍州、状元、三元、贡院、仁里、奎星等古代称谓,地名尾缀词中常有寺、庙、宫、府、祠、堂、塔、观、台等古建筑名,同时还有一些掌故地名,均体现了阜阳市悠久的历史;其三是文化特征,郊区村庄多冠姓地名,是古代宗族社会聚族而居的反映。市区多吉语地名,如青云街,在黉学院旁,有祝愿州学生员平步青云之义。又如聚星巷,地名源于北宋,当时欧阳修知颍州时,建有聚星堂,意为颍州文人荟萃,聚若繁星。其他如明伦、文德、仁里、清颍等地名,均体现了当地传统文化特质。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