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职工体育
二十世纪20年代,在阜阳地区各县政府职员、银行、邮电、中小学教职工、店员中已有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等项活动。30年代,先后成立“阜星”、“教联”、“颍滨”、“干联”等球队,经常进行友谊比赛。
建国后,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职工体育活动逐年活跃。据1956年统计,全区共有职工业余球队500多个,阜阳、亳县均超过100个。全区共培训体育骨干1000多人。1956年,“钟声”、“银鹰”、“邮电”、“合群”、“动力”、“丰收”等行业体育协会成立,分别举办了行业系统的运动会或单项球类比赛。以齐明道、赵长风、冯万田、汪庆凤(女)等组成的阜阳地区职工自行车队,多次参加省比赛,创造了十几项全省最高纪录。1958年,阜阳地区职工足球队,参加在寿县举行的全省“五专”足球锦标赛,荣获亚军;在同年省田径运动会上,工人马玉山破马拉松全国纪录。
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对职工体育活动做一些调整,包括压缩竞赛次数和规模等。1962年底职工体育活动基本上恢复正常,职工球队已增加到650个,1965年又发展到745个。
“文化大革命”初期,职工体育无人过问,70年代初,职工体育活动开始恢复,一年一度的夏季游泳和“横渡”泉河活动坚持了8年。
进入80年代,阜阳地区职工体育开始向社会化、群众化、制度化、多样化、经常化发展。1984年7月1日至18日在阜阳举办第一届工人运动会,设田径、男女篮球、男女乒乓球比赛项目。经济的腾飞,带动了体育的发展。界首县回族牛羊肉加工厂,于1986年建造了“民族武术馆”,组织职工开展武术健身活动。阜阳肉联厂兴建灯光球场,增添了活动器材,并在1985年省召开的首届职工运动会上,被评为安徽省职工体育先进单位。阜阳卷烟厂投资300多万元,兴建职工体育活动中心,开展篮球、乒乓球、棋类、钓鱼、信鸽、中老年迪斯科等十几项体育活动,并与体委联合举办全国“钟鼎杯”中国式摔跤比赛,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古井酒厂在原有活动中心的基础上,又投资兴建一座多功能的体育馆,并征地兴建田径场。阜阳地区女职工宋献玲,在1983年3月20日安徽省职工中、长跑比赛中,获1500米和3000米两项第一名。1983年5月1日,全国职工马拉松、中长跑比赛在柳州举行,宋献玲又获3000米第五名和1500米第七名。1985年组建阜阳地区职工代表团去合肥参加第二届省职工运动会的篮球、田径、举重、游泳、乒乓球五项比赛获金牌4块、银牌1块、铜牌3块。
二、农村体育
建国后,阜阳地区农村体育活动逐步开展起来。1958年,亳县魏岗创办农民体育大学,全区农村中推行劳卫制和运动员等级锻练制。1960年1月,阜阳地区人民公社篮球比赛在阜阳举行,凤台县城关公社和亳县魏岗公社分获男、女冠军。同年1月28日到2月2日,全省人民公社篮球锦标赛在合肥举行,亳县魏岗公社获女子冠军。1963年后,随着农村经济的逐步好转,体育活动又相继恢复。“文化大革命”中,农村体育中断多年。70年代后期,农村体育才得以恢复。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全地区农村体育蓬勃发展。
1983年4月12日至14日,地区体委、文化局、团地委联合召开了全区农村体育工作会议,会后阜阳行署转发了这次会议纪要。
1984年,阜阳县女子农民篮球代表队,参加省农民篮球赛,获女子组第二名。
1985年,亳县代表地区参加省第一届农民田径运动会获女子组团体总分第二名,男子组团体总分第五名的成绩。
三、老年人体育
随着阜阳地区离退休人员的增加,组织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已成为群众体育中的一部分。阜阳地区体委在老年人中开展了长跑、太极拳、气功、乒乓球、门球、钓鱼等项活动,受到地委老干部局、地区工会、妇联、老龄委等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1981年地区成立了“老年人体育协会”,具体负责老年人体育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作,同时举行各项比赛,1981年—1985年共举办四届阜阳地区中老年人中长跑比赛。并多次参加全省老年人体育竞赛。
1983年,安徽省第三届老年人长跑比赛在青阳县举行,阜阳地区运动员常秀清在女子5000米比赛中,以23分7秒的优异成绩,打破当年26分44秒的全国最好成绩。蒙城慕东汉1984年参加在美国加州圣迭戈举行的第17届世界老年人长跑锦标赛中,与队友团结合作,顽强拼搏,获60—69岁年龄组1万米团体总分第三名,为祖国赢得了荣誉。1985年,阜阳地区开展了评选“健康老人”活动,贺醴泉和吕次山评为全国“健康老人”,荣获国家评委颁发的“寿星”奖。
四、伤残人体育
50年代末,亳县创办一所盲聋哑学校。该校除开设文化课和专业技术课之外,还开设体育课,因人制宜地组织及辅导学生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学校修筑了运动场,购置多种体育器材设备,定期举行运动会或单项比赛,还多次组队参加地区、全省伤残人体育竞赛。
进入80年代,伤残人体育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体委、民政、教育、工会等单位的协作关系不断加强。1984年5月,工会等单位举办了首届伤残人运动会;7月,组队参加安徽省首届伤残人运动会获金牌17枚。10月,一批运动员入选安徽省代表队参加全国伤残人运动会,共获金牌8块、银牌6块、铜牌1块。
五、传统体育
1、民间体育
阜阳地区民间体育内容十分丰富。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少项目已先后湮灭,有的至今仍在广大城乡流传。主要项目有拔河、举石锁、举石担、爬绳、爬竿、踢毽子、扔沙袋、斗“鸡”、插方、下马、比腕力、跳绳、弹弓、跳房子、放风筝、秋千、跳皮筋、打陀螺、滚铁环、挑兵、跳马、抓子、信鸽等。
2、气功
1982年5月,潘明环开始在阜阳青颍公园义务传授“鹤翔桩”功,连续举办多期训练班。到1985年,共有1200多人学会这一功法。1986年,潘明环等去石家庄学习“形神桩”智能动功,回来后立即在阜阳办班推广。1987年邀请“形神桩”功创始人庞鹤鸣来阜阳传授功法,并开展气功理论教学活动。参加学习的有来自阜阳地区各县、市,以及其他省市的1300多人。
阜阳城民间先后成立了智能气功辅导站、阜阳智能气功研究所、阜阳大雁功研究会和周氏静武功研究会等。
3、武术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政府将武术定名为“国术”,阜阳地区的武术活动相当普遍,1930年成立“阜阳县国术馆”,1936年成立“颍上县国术馆”,1936年前后成立“蒙城县国术馆”,1940年成立“亳县国术研究社”。吸收爱好武术的青少年进行培训。
建国后,武术列为全国范围开展的体育项目。从50年代初期到60年代中期,阜阳地区各县城乡,先后开办了一大批武术训练班,刘福荣等一大批老拳师为此做出了贡献。
1974年,阜阳东城小学率先在校内开办小武术班,培养40多名小武术运动员,先后4次组队参加省比赛。阜阳电业局、青峰机械厂、阜阳九中、城郊中学等单位,也相继成立了武术队。
1983年在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中,一批老拳师踊跃献技,使一部分濒临失传的拳械套路得到挽救。在阜阳地区流传的拳种有30多种,主要有:心意放六合八法拳、五家八拳、晰扬拳、岔拳、玄女剑、罗汉拳、螳螂拳、太极拳、形拳、八卦掌、水浒拳、八卦拳、鹰爪拳、两仪拳、查拳、劈挂拳、武术、脱铐、猴拳、春秋大刀、双刀、双钩、四季枪、八仙剑、八卦太极拳、鸭形拳等。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