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阜阳地区人民历来靠民间中医诊疗。清光绪三十五年(1907年),徐寿庭、朱献庭在亳县开办献寿诊所,为阜阳地区第一家西医诊疗所。民国26年(1937年)彭万荣在阜阳城开办普济医院、中西大药房,设病床30余张,有中西医、内、外、骨、妇等科。民国27年(1938年)所建的阜阳县卫生院,为阜阳地区第一家公立医院。该卫生院名列安徽省甲等卫生院,实际只有医护人员不足20人。民国30年(1941年)建立的阜阳中心卫生院,为阜阳地区第一家省立地区级医院。建国36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行署和各县、市人民政府共同努力,阜阳地区已初步建成了由地区、县市、区(镇)乡(镇)、村及企事业单位多层次组成的防疫、医疗、保健机构网,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疫、医疗、保健有了基本保障。
一、地区医疗防疫保健机构设施
1、阜阳地区人民医院
阜阳地区人民医院于1949年11月筹建,1950年1月开诊,该院位于阜阳市鹿祠街,为综合性医院,也是阜阳地区最大的医院。经过36年的不断扩建,至1985年底,该医院占地面积47704平方米,建筑面积38766平方米;开设病床452张,有职工68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51人;有大中型诊疗仪器设备68台(件)。该院设有内科(包括血液、神经、内分泌、消化、心血管等专项门诊)、妇科、儿科、胃科、胸外科、泌尿科、烧伤科、普通外科、五官科、眼科、皮肤科、中医科、针灸科、保健科及干部病房;医技科室有放射、检验、药剂、病理、血库、中心功能检查、制剂、供应等。在医务人员中,有副主任医师5人,主治医师和药师73人,医、护、药、技师151人和技士191人,中医(药)师9人。有的医务人员曾随中国医疗队出国,或参加医界专项科研,撰写发表医学论文,名著全区。由于该院设备比较齐全、先进,专业技术力量雄厚,已成为阜阳地区的医疗中心。
2、阜阳地区传染病医院
阜阳地区传染病医院位于阜阳市颍西镇西阜临路南侧,建于1974年。是阜阳地区最大的专科性医院,已成为全区传染病、流行病的医疗、科研和教学实习基地。1985年,该院占地面积27850平方米,建筑面积6373平方米,开设病床250张,全院有职工23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57人,其中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8人。该院门诊科室有急诊室、观察室和传染、检验、中医、推拿、肠道等科;临床科室有传染、肺、肝炎等科及干部病房;医技科室有放射、药剂、检验等科和心超、供应、制剂等室。全院共分5个病区,环境优美。
3、阜阳地区精神病医院
阜阳地区精神病医院于1969年筹建,1970年开诊,1972年5月改为阜阳地区第二人民医院,1974年元月复称阜阳地区精神病医院,院址在阜阳市颍西镇阜临路北侧。1985年,该院占地面积4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0平方米;设有病床250张,共有职工22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56人。该院为全区唯一的精神病专科医院,内设有医务、门诊、精神病人住院、总务、办公等科室,以精神病诊疗为主,设有5个病区。现有价值万元以上的医疗设备4台,主要收治精神科及神经内科患者。病员来自全区各县市、安徽省淮北地区及河南省。
4、阜阳地区卫生防疫站
阜阳地区卫生防疫站建于1964年7月,位于阜阳市民主西路63号。该站主要任务是指导开展群众卫生活动,改善城乡卫生状况,指导各县卫生防疫站工作,开展各项预防接种等。1985年底,该站设有防疫、自然疫源、卫生、宣传、检验、食品卫生等科,共有工作人员91人。全站建筑面积4712平方米,其中业务用房1700平方米。设备主要有荧光显微镜、721分光光度计、全相色谱仪等。
5、阜阳地区地方病防治站
该站的前身是1953年10月组建的阜阳专区黑热病防治站。1956年全区黑热病工作结束,原站更名为阜阳专区地方病防治站。1959年,站内设有卫生防疫、疟疾丝虫黑热病防治、钩虫病防治、皮肤病性病防治等组。1962年,该站与专区防疫大队合署办公,1964年两单位正式合并为阜阳专区卫生防疫站,内设地方病防治科。1982年9月,重建阜阳地区地方病防治站,站址在阜阳市民主西路63号。1985年底,站内设有疟疾丝虫病防治、寄生虫病防治、皮肤性病防治、自然疫源病防治、检验、卫生宣传等科,共有工作人员7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0人。仪器设备有进口显微镜2台、721分光光度计1台。可开展免疫荧光抗体测定等项业务。该站为阜阳地区地方病防治工作指导及技术培训中心,获1985年安徽省地方病防治先进集体称号。
6、阜阳地区结核病防治所
该所建于1977年9月,隶属于行署卫生局,由地区传染病医院代管。现有工作人员13人,任务是负责全区结核病防治的业务组织、技术指导和科研。该所1979年至1980年开展的结核病流行病系调查,获安徽省政府1983年颁发的科技成果三等奖。1985年,该所被评为全省结核病防治工作先进单位。
7、阜阳地区妇幼保健所
建国前,妇幼保健事业等于空白。产妇死亡率高达千分之十五,新生婴儿破伤风发病率高达千分之二百以上,近半数婴儿因多种传染病侵袭和营养不良而夭亡。
建国后,党和政府极为关心重视妇幼保健事业。1952年,阜阳专区妇幼保健院建立,内设妇产科、儿科,有病床20张。1953年3月,专区妇幼保健院改为专区妇幼保健所,内设妇产科、儿科,增设产房、婴儿室,并在阜阳城设立接生站5个。“文化大革命”中的1969年,地、县妇幼保健单位全部被撤销。1973年,阜阳地区妇幼保健所恢复。其主要任务是宣传妇幼保健的科学知识,指导妇幼保健工作的开展,调研妇幼保健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协同有关部门加以解决。
二、县市医疗防疫保健机构设施
1、县市医院
建国后,阜阳地区各县市均建立有人民医院,建院时间及基本情况见下表。
1985年县市人民医院基本情况统计表

建国后,阜阳地区先后有7个县建立了中医院,其基本情况见下表。
1985年各县中医院基本情况统计表

2、县市卫生防疫机构
建国初期,各县的卫生防疫工作由县医院防疫科承担。为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各县于1956年均建立了县卫生防疫站。各县市卫生防疫站基本情况见下表。
1985年各县市卫生防疫站基本情况统计表

3、县市妇幼保健机构
建国后,阜阳地区各县均建立了妇幼保健站(院)。“文化大革命”中,各县妇幼保健站一度被全部撤销,由于受到卫生系统职工和人民群众反对,1974年后,各县妇幼保健站(院)相继恢复。在全区各县市中,阜阳县妇幼保健院规模最大,有卫生技术人员130人,设有病床100张。
三、企事业单位医疗防疫设施
建国后,阜阳地区企业、事业单位从关心、维护广大职工、干部身体健康出发,凡有条件的,均设立了职工医院、诊所或医疗室,有些行业(如工业局)还建立了防疫站。至1985年,全区企事业单位共有医疗防疫机构268个,有病床437张,工作人员86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12人;有5所综合性医院,即阜阳纺织厂职工医院、亳县工人医院、界首工人医院、铁四局二处工地医院、安徽省第一监狱医院。这些企事业单位的医疗机构,不仅及时为职工患者医疗,而且还为职工,特别是女性职工及其子女定期进行体检和防疫。
四、农村基层医疗防疫机构设施
建国前,阜阳地区广大农村无公共医所,更无防疫机构。新中国成立后,全区大多数区(镇)乡(镇)陆续设立了卫生院。到1985年,全区已有区(镇)乡(镇)卫生院338所,其中全民所有制69所,其余皆为集体所有制;共有医务人员11175人,病床7769张。区(镇)乡(镇)卫生院有西医,又有中医,大都采用中西医结合医疗,其医疗费用为农民群众能接受。部分条件较好的卫生院,购置了较先进的医疗设备,可作透视、拍片、心脑电图和生化检验。阜阳县插花区中心卫生院、太和县倪邱中心卫生院、利辛县张村中心卫生院、临泉县老集卫生院等一批农村基层卫生院,其医疗设备和技术条件已达到或超过本世纪60年代县医院水平,已成为所在区(镇)乡(镇)医疗、防疫、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的中心。
1958年以前,区(镇)乡(镇)以下未设公共医疗机构,仅有个体医生所设诊所。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阜阳地区农村生产大队普遍建立了卫生所(室)。每个卫生所(室)有3至5人,多系过去个体开业的当地医生,其中中医人员超过半数。“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队卫生所(室)全部改为合作医疗站,医生统称为“赤脚医生”。1978年以来,合作医疗站逐步由村卫生所(室)取代。大部分村卫生所实际由农村个体医生经营,真正集体开办的很少。到1985年,全区90%以上的村委会有卫生所(室),有不少村委会有多个卫生所(室)。农村老医生经过培训,不再仅仅靠“一根针、一把草”医疗,而实行中西医结合诊治;年青一代农村医生都经过卫校教育,更能依照科学知识和技术诊治。因此,广大农村医生医疗、防疫、保健的技能水准大大提高。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阜阳地区城乡还有越来越多的个体诊所开办。到1985年,全区个体诊所已增至516个。在个体诊所中,有相当一部分系专科诊所,如牙科诊所、骨科诊所、眼科诊所、痔瘘诊所等等,还有的专门搞化验或x光机透视。个体诊所医生大都服务热情,医疗手续简便,对城乡居民很有吸引力,因而发展的势头很旺。
1949—1985年卫生机构基本情况统计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