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图书
1、图书馆
清末民初,阜阳城学堂、学校设有图书室,仅供校内借阅。民国17年(1928年),在查抄变卖军阀倪嗣冲侵吞财物的基础上,建立阜阳图书馆,后并入阜阳民众教育馆阅览室。
民国26年(1937年),安徽省政府拨专款在阜阳城建安徽省立第七区图书馆,当时藏书颇丰。“七七”事变后,为免遭日军飞机轰炸,藏书转移农村,在此过程中流失一部分,大部分后来并入阜阳民众教育馆图书室。
建国后,阜阳专区未设图书馆,图书工作由专区中心文化馆图书室承担。50年代,亳县、阜阳、界首3县成立图书馆,70年代,全区11个县、市都先后建立图书馆。据1985年统计,全区公共图书馆藏书458073册,其中不乏古籍名著。
各县、市在区、乡文化站建立有图书阅览室,各县、市公共图书馆还有驻地工厂、企业、农村、学校设立图书流通网点。
2、业务活动
各县、市馆都把图书借阅放在首位,为方便借阅首先要对购置入馆图书进行科学分类,上架排放、妥善保管。阜阳市图书馆先后编制供读者和公务使用的《图书分类目录》各1套、《书名目录》各1套、增设《期刊资料目录》1套,1979年至1985年底,编制《新书目》40余期,推荐新书2200余册,向科研生产单位提供专题书目4期,推荐科技资料100余种。各馆还严格坚持凭证借阅制度,防止馆藏图书流失。各馆还加强图书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图书馆工作的特点和优势,利用报告会、开展书评、阅读辅导等读者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潜移默化地开展社会教育。1980年以来,阜阳市图书馆开辟《读者园地》壁报,组织读者写读书心得、到1985年底,共出67期。
各县、市图书馆除开展借阅工作外,还经常组织一些读书讲座活动,如颍上县图书馆举办《古典文学欣赏讲座》、阜阳市图书馆《论婚姻家庭学术讲座》等,使广大读者开拓了视野,启迪了心智。阜阳市图书馆从1980年至1985年底,举办讲座、报告会18次,听众达1000多人次。
为扩大图书工作的宣传面,在做好阵地宣传的同时,全区各县市图书馆还协助基层办好图书室,并使各基层图书室加强联系,促进交流。如涡阳县图书馆牵头成立全县图书馆(室)协作委员会,吸收了41个成员馆(室)参加活动,在全县范围内铺开一张图书工作网,推动了全县读书求知活动的深入和发展,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各图书馆还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走出馆门送书到基层,积极为离退休干部、残疾人服务,如阜阳市图书馆开设汽车流通图书馆,增设退休老干部借书专柜等。
亳县图书馆:1955年6月,在亳县文化馆图书室基础上建立。1985年底,有业务用房2000平方米,藏书(包括刊物)20余万册,工作人员16人。馆内设:少年儿童阅览室、外借处、成人阅览室、资料查询室。该馆是安徽省县(市)级公共图书馆中规模较大、开展业务活动较多的图书馆之一。
1981年5月,亳县图书馆出席由国家文化部、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召开的“全国少年儿童图书馆工作座谈会”,获奖金1000元。1982年,被文化部授予全国先进图书馆称号,获奖金500元。1983年11月,该馆出席由文化部和中国图书馆学会在湖南长沙召开的“全国少年儿童图书馆论文评奖大会”,刘新志撰写的《简论小服务员制度》获奖。1984年至1985年,被安徽省文化厅授予全省“三爱一优”和全省先进图书馆称号。
阜阳市图书馆:1976年冬成立,初由阜阳市文化馆代管,1979年分立。1985年,该馆藏书18109册,拥有建筑面积为2350平方米的图书楼。馆内设外借处、期刊阅览室、少儿阅览室、采编股、宣传辅导股等。工作人员23人。
该馆还在基层设图书流动网点。1985年,在河东区文化站设立图书流动网点,配备图书290余册,1986年,在中市区文化站设图书网点,配备图书250余册。
该馆阅读辅导活动比较活跃。1983~1985年,举办报告会及专题讲座40多次,主要有《唐代诗词赏析》、《大趋势与当代文学》、《书法艺术讲座》等,深受读者欢迎。
1987年,被评为全省公共图书馆“三爱一优”先进单位。
阜阳县图书馆:建立于1956年6月,其前身是民国17年(1928年)建立的阜阳县图书馆,后并入阜阳县民众教育馆设图书室。1949年至1956年,为阜阳县文化馆图书室。
该馆至1965年底,藏书为12万册,并建立图书网点20处。1968年,并入阜阳县文化馆设图书室,“文化大革命”期间,该馆藏书大量流失。1978年,恢复为阜阳县图书馆,设有报刊阅览室、外借处、藏书库,藏书30000余册(其中线装书3100册)。
界首县图书馆:1959年成立,1962年并入界首县文化馆为图书室。1975年恢复。1984年建成图书馆楼。1978~1985年,在全县建图书网点28个。1979年以后,该馆在少儿图书阅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扩充了本馆少年儿童阅览室并在2所县城小学中设图书室,在若干小学中设流动图书箱。利用节假日举办故事会、赛诗会、专题报告会等活动。1981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先进单位称号并获奖金500元。
2、图书发行
(1)建国前图书营销
建国前,阜阳没有一家专营图书的商店,大都是文具店兼营部分书籍、簿本。有些名为书店如“开明书局”、“中华书局”等,多以营销文体用品为主,附带出售字典、尺牍、模范日记、作文选、古、现代言情小说之类。只有一家公私合营的阜阳文化服务社,营销文化用品和中、小学课本。
民国14年(1925年),中共党员张子珍(阜阳市人),为掩护革命活动在阜阳城大隅首北开办淮颍书局,门市公开出售字(词)典、模范作文、古旧小说等书刊,套房小楼上藏有《共产党宣言》、《大众哲学》等革命书刊。中共党员周传鼎、周传业(阜阳市人)在上海创办进步刊物《阜阳青年》,交阜阳淮颍书局发行。(2)建国后图书发行
1949年1月,成立阜阳新华书店,隶属于中共阜阳地委宣传部领导。当时发行的图书,由蚌埠新华书店江淮分店买进。1950年阜阳书店改名为新华书店阜阳中心支店。1951年,发行《华东农民》、《时事手册》等书刊8万册;发行毛主席像22万张,营业额13万元。1956年,阜阳中心支店在阜阳县插花、王人、大田设发行点;在阜阳县城关区安排“青年书店”、“文化书报社”为代销店。1957年,支店图书销售额达40余万元。
1967年,在发行《毛泽东选集》高潮中,兴建阜阳地区新华书店3层营业楼,1969年,迁入新楼营业。1978年以后,先后出现购买高考复习材料热、外语书籍热等。1980年春,华东6省1市新华书店在上海南京路东亚饭店举办1次图书调剂会,阜阳地区新华书店参加了此次调剂会,共调出图书17830册,计人民币13400余元。是年8月,新华书店总店在北京召开全国地、市以上新华书店图书调剂会,阜阳地区新华书店亦参加了此次调剂会,虽营销收效甚微,但对该店克服盲目进货,掌握图书营销规律很有教益。
1982年10月,安徽省新华书店在合肥召开全省教材工作会议,阜阳地区新华书店提供《关于中、小学课文供应情况》的调查报告,受到与会代表赞赏。该店每年都把教材发行工作放在首位,经常与地、市、县教委保持密切联系,按时通报每年每学期教材征订、出版、到书、发行情况,保证每期教材均能做到及时满足供应,学前到书率达99.7%,并满足了社会各方面对教材的需要。
1983年,地区新华书店在进行市场调查之后,大胆订进立轴中堂16万付,成绩突出,获全省出版发行第1名,授奖旗1面,奖金930元。是年12月,该店建立图书、年画批发部。12月18日正式开始批发至12月30日共完成批销金额6.6万元。此后,批发部批发业务分为对供销社、教育生产服务公司和个体批发2大块,年批销图书60—80万元,约占地区新华书店年销总额的10%左右。
1984年7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决定全省新华书店的“人、财、业务”统一由省新华书店管理,其后阜阳地区新华书店及各县新华书店都办理了交接工作。
二、档案
1、发展概况
1952年2月,中共阜阳地委建立档案室。1953年3月,阜阳专署建立档案室。1952—1955年间,各县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也相继建立档案室。到1957年底,全区已有档案人员175人,其中专职人员29人。1958~1959年6月,全区专区及各县先后建立档案馆,1959年8月,成立直属地委、专署的档案管理科,与专区档案馆合署办公。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全区档案人员为保护、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做了大量工作。1972年,蒙城县在全区第1个建立县档案管理小组,对“文化大革命”以来积存文件进行清理。1973年5月,召开全区档案工作会议,提出建立机构、加强业务指导等。是年,制定出《阜阳地区人民公社文书档案工作暂行办法》和《阜阳地、县直属机关文书档案工作暂行办法》,全区档案工作逐步得以恢复。1975年11月,全省档案工作会议在涡阳县召开,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参观了涡阳、蒙城县档案馆等档案工作先进单位,促进了全区档案工作开展。
1980年6月底以前,全区地直及各县、市均成立档案局,与档案馆合署办公,为党委和政府双重领导的直属机构。1983年,阜阳地区档案馆获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先进集体”光荣称号。1985年底止,全区档案局、馆工作人员99人,共保存档案212770卷,资料54466册(本)。
2、业务工作
(1)鉴定保管
1965年,根据国家档案局在杭州召开的会议精神,大抓了档案的鉴定工作。1971年,地区档案馆进行馆藏档案战备精炼,重新鉴定了馆藏档案。1972年,对鉴定后剔除档案及重份文件进行登记造册,报经领导批准后予以销毁。但这次鉴定,出现精炼过头现象。地区档案馆现存全宗86件。
1966年前,地区档案馆在档案保管上条件较差,没有特别的措施。1978年后添置103套铁皮档案柜。1988年迁入新馆,库房安装有铝合金封闭门窗,库房内设有去湿机、温湿度测示仪、空调机,备有消防栓、消防器和自动报警器等。为延长档案的寿命,对革命历史档案进行复制,对破损档案采取裱托等抢救措施。制定一些工作制度,如《库房管理制度》、《保密制度》、《安全保卫制度》等,定期检查档案保管现状,严防隐患。
(2)编研利用
阜阳地区档案馆保存有一批资料,是公开或内部的出版物、文件和档案复制品。对这些资料,地区档案馆多次进行分类整理、排架编号和逐册登记,均可供查阅利用。1960年,在涡阳县召开全区史志编写工作现场会。地区档案馆配合有关部门编印出《阜阳十年》。1978年8月,地区档案馆召开全区档案资料编写座谈会,阜阳地区革命委员会办事组批转了此次座谈会纪要,推动了全区档案资料编研工作的开展。截止1985年底,地、县(市)均已编写出《档案志》及《档案馆指南》、《全宗介绍》、《机构沿革》、《党代会概述》、《人代会概述》、《大事记》、机关、学校、工厂、站《发展史》、《基础数字汇编》、《自然灾害史料》等。
1980年5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作出开放历史档案的决定。1985年8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档案局印发《档案馆开放档案暂行办法》。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阜阳地区档案馆对可开放档案进行了审定,编制出开放档案目录,简便查阅手续。据1985年底统计,是年来馆查阅档案者达17127人次。
(3)综合档案室
综合档案室,是阜阳地区档案工作人员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创建的,适合机关、单位统一综合管理档案的实体。1959年12月,在阜阳县行流区召开全区人民公社建立文书、干部、财会、公安、信访等联合档案室的现场会。一年后,全区联合档案室发展到123个。联合档案室为综合档案室的创建奠定了基础。1973年3月,地区档案馆在涡阳义门公社进行“四合一”档案室试点工作。1975年11月,全省档案工作会议在涡阳县召开,会上把“四合一”、“三合一”档案室定名为综合档案室,并组织与会人员参观学习,综合档案室经验在全省得到推广。据1980年统计,阜阳地区综合档案室已发展到646个。
综合档案室特点:便于各类档案的综合统一管理和开发利用;节约库房和档案装具,节省人、物、财力;有利于提高档案管理水平。鉴于以上特点,综合档案室,得到安徽省档案局和国家档案局的赞同。此后,国家档案局、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甘肃、贵州、湖南、湖北、浙江等省及本省各地、市、县先后来阜阳地区参观学习。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