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发展概况
民国10年(1921年),蒙城县基督教会创办的兴华小学附设幼稚班。民国17年(1928年),安徽省立第五女子中学(校址在阜阳)附属女小开办幼稚班。民国23年(1934年),涡阳县创办县立幼稚班。民国30年(1941年),国民党39集团军司令部在界首南街开办儿童教养所1所,建校舍504间,招收儿童356名,教养兼施,至民国38年(1949年)夏停办。
1949年,阜阳专署为了解决地、专直机关干部带孩子难问题开办托儿所2班,入托幼儿40余人。1952年,阜阳师范实验小学附设幼儿班,界首市一小附设幼儿园1所,蒙城县一小附设幼儿班。1954年,阜阳地区各县均有幼儿园及小学附设幼儿班,为本地区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阜阳地区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是高潮、低谷交替出现,80年代后走上稳步发展的道路。
第一次高潮在1958年。当时,随着工农业生产“大跃进”,农村社员也实行军事化编制,男女分别编队。生产大队办起敬老院、幼儿园、托儿所。全地区9县共开办幼儿园、托儿所12609所,入园幼儿373705人,教职员工20313名。由于办学条件不足,幼儿教师奇缺,所谓保育员只能起保姆作用,根本不懂教育,因而教育质量低,加之没有经济基础,生活也解决不了,以致开办时一轰而起,很快又是一轰而散。到1962年,全地区只有幼儿园20所,在园幼儿2226人,教职员工98人。
第二次高潮在1973年至1976年。当时,根据上级大办幼儿园、幼儿班的指示,各县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迅速办起了幼儿园和幼儿班。1975年,全地区共开办幼儿园7786所,入园幼儿132853人,教职员工7990人,到1976年,入园幼儿高达300892人,教职员工增加到16809人。这次发展亦带有较大的盲目性,由于条件不够,绝大多数生产大队的幼儿园,仅维持了很短时间就停办。至1977年,全地区只有幼儿园16所,在园幼儿4245人,教职员工159人。
第三次高潮在1979年以后,中共中央下达了(79)19号文件和(79)73号文件,要求各地推广桃江经验,“三教”一齐抓,全地区各县市认真贯彻文件精神,加快幼教事业发展步伐,先在城镇和较大的集市普及幼儿园,逐步向乡村推广,幼教事业又勃发了生机。据1985年统计,全地区共有幼儿园281所(不包括农村小学附设幼儿班和学前班),入园幼儿58026人,教职员工1818人。
二、教学与设施
学制,按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章程》(草案)执行。课程,根据国家教委颁发的《城市幼儿园工作条例》和《幼儿园教育纲要》,开设语言、计算、常识、体育、美术(美工)6门,有些幼儿园增开“思想品德及劳动教育课”,把对幼儿品德教育与提高未来劳动者素质联系起来。
在教学方法上,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多采用游戏方法进行教学。注重直观性、趣味性和艺术性,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模仿为创造,从而启迪孩子思维,寓教育教学于游戏之中。
阜阳地区幼儿园设施在50年代和60年代,比较简陋。“文化大革命”期间,又遭到严重破坏,教学、游乐设施几乎荡然无存。1979年后,各县幼教设施逐步充实。如蒙城城关永红幼儿园于1983年新建教学楼10间,平房3间,改建教室8间。利辛县幼儿园,1965年建园时仅有租借房屋4间,现已拥有教室、宿舍、办公室共60间,是建园时的15倍,正常开设8个班。各县、市幼儿园添置了必要的教具,如手风琴、脚踏风琴、电子琴、三用机、投影机、收录机、电唱机等以及多种多样的儿童玩具和游戏器材。
1949—1985年幼儿教育发展情况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