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机构设置
民国时期,专区、各县均无信访处理机构。
1950年至1951年,地委办公室和专署办公室各确定1名专人办理人民来信登记、阅办工作。
1952年,地、县两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成立人民来信办公室,专署监察处也确定专人办理人民来信工作。
1953年,地委办公室、专署办公室、纪委、监察处各抽调1人,组成人民来信联合办公室,主管信访工作。
1961年和1964年,地委和专署先后分别成立地委和专署人民来信室,设主任、秘书专门承办人民来信来访工作。1969年10月,阜阳地区革命委员会办事组设立信访小组。1976年4月,地委办公室内设信访科。
1981年12月,分别成立地委、行署信访科,属两办内设机构。1982年9月,两办的信访科合并为中共阜阳地委、行署信访办公室,属局级机构。1983年12月,机构改革时,信访办公室编入地委机构序列,内设秘书、接待、调研3科,工作人员11名,地区纪委内设信访科,工作人员3名。1985年地委决定在全区区级单位设立信访办公室,形成地区、县(市)、区、乡、村五级信访网络,全区共有信访干部1498人,其中:专职干部705人,兼职793人。
二、信访受理
建国初期,人民来信数量较少。1951年至1954年,地委、专署共受理人民来信5184件,纪律检查委员会受理1105件,专署监察署受理674件。这时期的来信内容,主要是检举地、富、反、坏分子的罪行,以及反映干部的政治历史、违反政策、贪污、浪费、官僚主义、强迫命令、蜕化堕落或因处理不服而申诉等。
1955年至1965年,地委来信室受理人民信访6830件,其中:来信5666件,来访1164人次。地、县委监察委员会信访室受理来信41012件,专署监察处和县监察室(至1958年)受理来信2391件,接受来访221人次。这一时期的信访内容:在1958年至1959年,主要反映反右扩大化和“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左”的错误,“浮夸”、强迫命令等问题。1960年至1961年,主要反映农村生活困难,干部多吃多占等。1962年至1965年,则反映要求就业、对冤、假、错案的申诉平反、解决肥料、种子、农用木料、土地纠纷等。在1960年前后,由于“左”的错误影响,对用信访向党委和政府提意见和批评的群众,作为向党进攻的右倾分子给予批判,有的作为反革命分子被关押,造成了不良影响和后果。
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中,信访工作受到冲击,信访内容多为揭发本单位“当权派”和派性纠纷。一些人以上访为名,搞无政府主义,冲击机关,把信访当成“阶级斗争”的形式。还有一些是反映“一打三反”(打击现行反革命,反对贪污盗窃、投机倒把、铺张浪费)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及批林批孔运动中的问题。这一时期地、县委信访办公室共受理信访案件110518件次,其中来信63881件,来访46637人次。
1977年至1985年,全区信访办公室共受理来信来访332255件次,其中来信184908件,来访147347人次;纪委共受理67879件。1979年至1982年是全区信访案件的高峰,主要反映反右派、“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中有关冤、假、错案的申诉。中共十二次代表大会后,信访内容由过去要求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转向要求解决现实问题,特别是反映“四化”建设的问题、意见、建议,信访部门及时向领导反映新形势下产生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以主要精力查案件,结合改革开放和群众信访的内容,主动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疏导协调工作,正确处理矛盾,维护安定团结,为端正党风和转变社会风气服务,起到领导的耳目和参谋作用。这时期,地委、行署领导更加重视信访工作,1983年至1985年的3年中,地委、行署召开信访联席会、委员会8次,听取信访工作回报,分析信访工作形势,研究加强信访工作措施;同时召开全区信访工作专题会议9次,传达省信访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信访工作经验,表彰信访先进工作单位和先进个人。
三、信访制度
1、领导接待日制度
1981年,有的县(市)已规定每月5号、15号、25号为领导接待人民来访日,由县(市)委正、副书记、政府正、副县(市)长、人大正、副主任轮流搭配值班,负责接待来访群众,处理问题。地委、行署、纪委则规定预约接待日制度,即信访办负责集中信访的疑难问题,向领导回报,预先约定领导接待日期,通知信访群众按时前来向领导回报。自1983年至1985年3年,共预约接待18次来访,解决18个重大疑难问题。如1985年9月,行署副专员方一本约定在地区交警队召开公安、信访、地、县有关部门人员会议,解决交警队错扣临泉县高塘行政村丁凤赤私人的汽车案,经过方专员调解决定:立即放还错扣的汽车;交警队负责赔偿被扣期间的看管车费1053元;此案受伤者治疗药费1200元,由临泉县政府安排有关部门偿付;临泉县石油公司购买丁凤赤的汽车拖欠款5500元,要立即还清,当场解决了几个月未结的难案。又如:利辛县胡集区委、区公所为了搞形式,骗取国家治水资金,决定在院寺乡前司海孜村和贾桥乡张桥村原黑土沟之北50米至100米处,再挖一条与黑土沟平行的大沟,沟、路、坝共宽90米,长约4公里,毁耕地约400亩,而区委仅向县报毁地30多亩,经县六大班子讨论通过同意开挖此沟。两村干群向区、县反映,不同意开挖,都遭拒绝。当地群众又到地区反映。地委领导约定在1985年11月13日在地委接见,当日前司海孜来老年人30多位,地委副书记孟繁孝、汪文斌听了群众意见后,立即决定派有关干部随来访群众前往院寺乡现场考察,同时,通知利辛县委副书记周承德亦到院寺会晤。经现场考察后当场否决了开挖新沟的计划,消息传出,数千名群众拍手称赞。
地委建立预约接待后,1984年地委纪委领导,一年也接待来访者50人次。
2、报结制度
人民来信工作,自开始以来就建有报结制度,由于机构变革,资料保管不够齐全。1983年至1985年中央、省、地三级报结登记1094件,均在年底查结上报,实现3年无积案。1984年地区信访办被评为地区先进单位,1985年地区信访被评为全省先进集体。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