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干道
清末,有两条官道过境,一是归信(商丘至信阳)官道,北起商丘,经亳州、太和、阜阳、三河尖、潢川、罗山达信阳;二是归祁(商丘至祁门)官道,北起商丘,经亳州、太和、阜阳、颍上、正阳关、霍邱、六安、舒城、桐城、休宁达祁门。
辛亥革命后,官道改称公路。民国17年(1928年),建阜蚌(阜阳至蚌埠)公路、阜涡(阜阳至涡阳)公路、阜沈(阜阳至沈丘集)公路(临泉县设治于沈丘集后,称阜临公路)。改归信官道的阜阳至三河尖段为阜尖公路,改归信官道的阜阳至亳县段为阜亳公路,改归祁官道的阜阳至正阳关段为阜正公路。上述公路宽6至8米,路面质量甚差。民国21年(1932年),用“华阳义赈会”(红十字会组织)赈款,修筑亳县至宋彦集的亳宋公路和亳州至义门集的亳义公路。同时,加修归信、归祁官道,称归信公路和亳秋(亳县至秋浦)公路。
民国31年(1942年),为防御日军进犯,深沟高垒,全部公路均被挖断。抗日战争后,多次提出修路,修路经费多被主事者鲸吞,只有阜蚌、阜太、阜临、阜颍4条公路通车。
1949年春,为支援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中共阜阳地委、阜阳专员公署,动员30万民工,先后修复并加宽阜涡公路、阜临公路、阜蚌公路、阜亳公路。
1950年,为支援翌年开始的群众性的治淮运动,建阜王(阜阳至王家坝)、六南(六十里铺至南照集)急用公路总长78公里。
1951年,建蒙宿(蒙城至宿县)公路31公里,建颍凤(颍上至凤台)公路27公里。至此,全地区共有主干公路583公里。
1953年,根据中央关于“修建公路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指示,利用砂礓在全国首创砂礓路面。这种路面,比砖碴路面坚实耐磨,受到省交通厅关注,在全省64个县推广。1957年,建砂礓铺面的凤利(凤台至利辛集)公路、蒙凤(蒙城至凤台)公路,总长152公里。至此,全区砂礓路面的公路为561公里,占全区公路总长度1707公里的32.8%。县县之间可晴雨通车。
1958年,亳县开挖城关至城父引水干渠,利用弃土沿渠建路,路基宽28米,路面宽9米,路两侧肩宽3.9米,再外为6米宽林带,渠成路就。涡阳县仿此办法,挖涡蒙(涡阳至蒙关店)河,建涡蒙公路;阜阳县挖阜太河,取直白庙至张庄路段;挖阜临河,取直三十里河上下路段;太和县挖太淝(太和至淝河口)河,取直淝河口以南40公里“狗腿子”路段。治水、修路、绿化并举,受到省水利厅、交通厅、林业厅的表彰。
1961年后,砂礓路面逐渐被磨损、老化,引起交通部门的思考。阜阳县公路站站长储诚源,同芦庄道班职工在阜蚌路161K至162K的300米路段上进行砂礓路面渣油试铺,经过切块化验成功。副省长桂蓬亲临现场考察,非常满意,立即批给经费,要求阜蚌全线改为渣油路。经核算,5.5米宽的渣油路面,实造价每公里8600元,比用石子节约。
1970年后,砂礓路渣油表处理的做法在全区推开。经过4年努力,全区612.7公里的干道基本上实现黑色化,但因当时极左思潮影响,一些领导和技术人员单纯追求速度,违反施工章程,致使部分路段基础松散,路面不平,油层不匀,前修后补,给养护带来许多困难。
1975年底,全区干线公路发展至1298.9公里,渣油路面944.7公里,占干线公路总长度的72.7%。
1976年,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之后,在工路工程建设中,恢复和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创造了以砂礓作骨料的老油路,至1985年,全区渣油干线公路发展至1428公里,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干道网。
蚌阜关公路:西起临泉关帝庙经阜阳城、利辛、蒙城至蚌埠,在地区境内105公里。
萧淮公路:北起萧县,南至淮滨。1970年改称萧淮路(编号0908)。在地区境内174.1公里。
阜亳公路:南起阜阳,北至亳县宋颜集(又称阜宋路),经太和、亳县,可达商丘,在地区境内149.2公里。
合利公路:南起合肥,经淮南、凤台入利辛县,在地区境内25.6公里。
蒙亳公路:东起蒙城,经姜饭棚、岳坊、西阳集、涡阳、义门、城父至亳县,在地区境内104.5公里。
周新公路(国防路、番号0911):北起北京,穿过河北、河南,经临泉县庙岔集,向南直达广州。在地区境内7.8公里。
永鹿公路(国防路,番号0705):东起连云港,经徐州、永城、进入亳县,而西经鹿邑、周口达武汉。在地区境内38公里。
蒙宿公路:南起蒙城,经赵集、芦沟、南坪至宿县,在地区境内30.9公里。
界项公路:东起界首,经周营、毛营、沈丘至项城,在地区境内2.5公里。
界沈公路:东起界首,经纸店、新安集至沈丘,在地区境内3公里。
三界公路:东起太和三角园,经旧县、税镇至界首,总长25公里。
阜颍公路:西起阜阳市,经六十里铺、东二十里铺至颍上,总长53.3公里。
利楚公路:南起利辛,经江集、崔小集、至涡阳楚店,总长30公里。
利张公路:东起利辛,经叶马至张村铺,总长26.3公里。
太张公路:西起太和,经三角园、郭庙、原墙、三堂至张村铺,全长41.9公里。
蒙凤公路:北起蒙城,南至凤台,全长61.5公里。
蒙濉公路:南起蒙城,北至濉溪,在地区境内20.7公里。
涡永公路:南起涡阳,经宝冢寺、重兴集到永城,在地区境内25公里。
双清公路:南起太和双浮,北至太和清浅,全长33.5公里。
界临公路;北起界首,南至临泉,全长28.3公里。
界单阝公路:南起界首,经张大桥、光武庙芦村至单阝城,在地区境内29.5公里。
临新公路:东起临泉,经韦寨、迎仙镇至新蔡县,在地区境内23.6公里。
南临公路:南起阜南,经双碑、汇龙、吕寨、滑集、老集、高塘、杨桥入临泉,全长53.9公里。
临沈公路:南起临泉,北至沈丘,在地区境内2公里。
六南公路(系105国道之一段):北起六十里铺,南到南照集,在地区境内15公里。
颍凤公路:西起颍上,经夏桥、江店、毛集至凤台。在地区境内27.1公里。
宿涡公路:北起宿县,经百善、临涣、石弓、龙山至涡阳,在地区境内34公里。
二、支道
民国时期,县城与各集镇之间,集镇与集镇之间,有羊肠土路相通,每遇落雨,“泥泞难行”。解放后,采取国家投资、地方集资,群众献资的办法,对城乡支道进行了规划和修筑,至1985年,新建和改建县区之间、区乡之间、区区之间、乡乡之间的支道448条(1公里内的支道不计在内),总长4324.96公里,其中:渣油路703.81公里,砂礓路3252.65公里,水泥路50.5公里,土路318公里。
1949—1985年公路运输线路统计表

三、公路桥梁
清末、民国时期的道路桥梁,有石拱、砖拱、砖墩木面等类型。大的石拱桥,3至5孔,桥上两端设石栏,篆刻人兽花鸟。最著名的是西湖上的宜远桥、望佳桥、飞盖桥,不仅是行人桥,且是风景桥。欧阳修曾留下“朱栏明绿水,古柳照斜阳。何处偏宜望,清涟对女郎”的歌颂宜远等桥的佳句。驿陵桥、大同桥、七旗桥及横跨在小汝水上的大石桥,古朴大方,数百年后仍坚固如初,表现了当年阜阳劳动人民高超建桥智慧。这些桥梁在民国后期全被毁坏。
1940年,在修复公路时,曾在阜亳公路建奶奶庙桥、油河桥、倪丘桥;在阜蚌公路建席家桥、刘桥、老河湾桥,在阜南公路建七里桥,当时受物质、技术条件的限制,所建都是临时性应急桥梁。
1953年,提出筑高质量路,建高质量桥,把建桥列入筑路工程,有交通厅工程队承建了地区内的全长82米的涡阳五一大桥、全长40米的亳县城父大桥、全长83米的阜阳泉河大桥。地区公路段承建中、小桥梁。1956年,根据安徽省副省长桂蓬“打一场木桥歼灭战”的指示,地、县成立工程队,边干边学,掌握了树架、立模、吊运、安装等技术,依靠自己建造起各种桥梁,截至1985年,共建大、中、小公路桥梁100余座。使桥梁与公路配套,保证了车辆畅通无阻。
四、运输
1、运输工具
清代和民国年间,民间运输工具有独轮人力红车、独轮人力土推车、四轮畜力大车(亦称太平车)、畜力马车。民国10年(1921年),阜阳商民李占元始从上海购进4辆旧汽车。
1949年,阜阳汽车分公司拥有3辆旧运货汽车。其后逐年增多,1985年,全区有货运汽车6482辆,是1949年的2160倍,平均每年递增123.8%。60年代起,地区运输公司向各县派驻汽车队,各大企业开始拥有自备汽车,粮食系统成立阜阳汽车分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搞活的经济政策,为调动各方面发展交通运输的积极性,改变过去那种统得过死的独家经营、人为分割的做法,对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进行一系列改革,1980年起允许集体、个人、农民、专业户、联户购买各种机动车辆参加社会运输,全区货运汽车由1979年的2336辆增加到1985年的6482辆,平均每年递增118.5%;三轮汽车、摩托车和简易机动车,由1979年的658辆增加到1985年的3743辆,平均每年递增133.6%。汽车客车,1950年拥有3辆,其后逐年增加,1985年全区有汽车客车1511辆,是1950年的503.7倍,平均每年递增119.5%;其中大型汽车客车,1952年拥有3辆,1985年已增加到633辆,平均每年递增117.6%。油罐汽车等特种车辆,1971年拥有54辆,1985年增加到192辆,平均每年递增9.5%。
新中国成立后,开展运输工具改革,首先推广胶轮人力小板车,其轻便、耐用、承载力大,各搬运站广泛使用,并逐步推广到农村。1979年全面实行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小板车成为农民得力的运输工具,家家添置,几乎每家农民都拥有一辆。胶轮小板车的推广普及,解放前遗留下来的小红车、小土车、四轮大车已很少见到;随着机动车辆的增加,旧时的马拉胶轮车已在70年代消失。
2、客、货运输
清末、民国时期,各县城都有车马行和脚行,车马行为各商埠店号运送货物,脚行运送旅客。脚行用独轮小土车、小红车(俗称独轱牛)、毛驴供旅客乘坐。推车夫称“推脚”,赶驴者称“赶脚”,为旅客挑东西称“掮夫”,地位低下,获酬甚微,且常受人欺侮。民国10年(1921年),阜阳商民李占元利用从上海购回的4辆旧汽车,开辟阜阳—界首的客货运输,是为本区汽车运输之始,因车毁无人会修,不久自行停业。民国12年(1923年),淮北烈山煤矿经理用4辆轿车开辟沈丘集(今临泉县城)——合肥之间的客运,因票价高昂无人乘坐而作罢。民国13年(1924年),太和县士绅高希龄购进几辆旧汽车,遭官夺匪掠,未开业而倒闭。民国15年(1926年),国民党蒙城县党部、蒙城县政府领导组建经济建设委员会,开辟蒙城——阜阳、蒙城——蚌埠汽车客货联运,未久亦停运。
1949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增加支援前线战场物资运输能力,蚌埠转运公司在阜阳设分公司,从第三兵站临时调进10辆汽车和一批马车,把运送支前物资作为重点,兼为工商企业运输货物。1951年6月,皖北汽车运输公司设阜阳办事处,其后机构几经变动,改为阜阳地区运输公司和阜阳汽车中心站。
运输线路,1949年为172公里,1985年增加到3445公里,相当于1949年的20倍,平均每年递增8.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地区和各县市注重抓公路建设,1979年全区二级公路167公里,1985年增加到306公里,平均每年递增10.6%。
货运量,1949年汽车和非机动车货运量为1.2万吨,其中汽车占25%,非机动车辆占75%;1985年货运量达562万吨,比1949年增长467倍,平均每年递增18.6%;其中汽车平均每年递增21%,非机动车平均每年递增14.9%。货物周转量,1949年为109万吨公里,1985年增长到34659万吨公里,是1949年的318倍,平均每年递增17.4%;其中汽车平均每年递增18.5%,非机动车平均每年递增7.9%。
客运量,1949年汽车客运量为0.1万人,1985年增长到1857.8万人,平均每年递增31.4%。客运周转量1949年为15万人公里,1985年增加到109648万人公里,平均每年递增28%。
1949—1985年民用公路运输工具统计表

1949—1985年公路运输量统计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铁路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