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气候
阜阳地区位于暖温带南缘,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由于阜阳地区南临淮河,而淮河以南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因此阜阳地区气候具有以暖温带向北亚热带渐变的过渡带气候特征。既兼有南北方气候之长——水资源优于北方,光资源优于南方;同时又兼有南北方气候之短——有的年份少雨干旱,有的年份多雨成涝,旱涝灾害频繁,表现出气候明显的变异性。
1、温度
阜阳地区年平均气温14.5—15℃,南高北低,相差0.5℃。一年之中,月平均气温1月最低,自北向南0.2—1.2℃,相差1.4℃;7月平均气温最高,为27.6℃,南北差异不大。亳县北、中部与涡阳县北部边缘地区,常年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是阜阳地区冬季相对较冷的地区;临泉县南部、阜阳县与颍上县西南部地区,常年1月平均气温1至1.2℃,是阜阳地区冬季相对暖区。常年月平均气温波动幅度以冬季2月最大,可达9℃左右;以秋季9月最小,一般在3.5℃左右。旬平均气温在地域差异上,以4月中旬全地区差异最小,仅0.1至0.2℃;以10月上、中、下旬南北差异最大,接近1℃。全年旬均气温差异较大的时段在10月至翌年3月各旬。就一地而言,旬平均气温差异年际之间以2月各旬变动幅度最大,各地均达13℃左右;以9月各旬变动幅度最小,一般仅6℃左右。
阜阳地区逐年极端最高气温平均值,除南部沿淮颍上、阜南、临泉3县接近38℃外,其它各地均达38.5℃。极端最高气温全地区均在40℃以上,极值为亳县42.1℃。逐年极端最低平均气温值,各地均在零下12℃左右。全区极端最低气温除阜南县为零下18.8℃外,其余各地均在零下20℃以下,极值为涡阳零下24℃。
气温日较差在阜阳地区一年之中有两个高峰:一是5月,平均气温日较差达10.9℃至12.1℃;二是10月,平均气温日较差达10.2℃至11.1℃。从地域差异看,北部气温日较差较大,而南部较小。从一年四季看,则春季气温日较差最大,秋季次之,冬季较小,夏季最小。
一年之中,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5℃的天数,各地为16至21天,最高值多出现在8月上旬;日最低气温低于或等于零下10℃的天数,各地一般为2天,多出现在2月上旬。
阜阳地区气温具体情况见下列各表。
1960~1985年各县年、月平均气温统计表(℃)

1954—1985年各县月平均气温最高值、最低值及其出现年份统计表(℃)

1960—1985年各县累年逐旬平均气温统计表(℃)

1953—1985年各县极端最高、最低气温统计表(℃)

1960—1985年各县累年逐月平均地面温度统计表(℃)

1954—1985年各县极端地面温度统计表(℃)

1960—1985年各县农业指标温度的初终日及积温统计表

关于四季的划分,阜阳地区民间传统习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做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以农历1至3月为春季,4至6月为夏季,7至9月为秋季,10至12月为冬季。这种四季划分的标准,并不能客观反映本地气候状况,也不能客观反映地域气候差异。按照气候学规定,候平均气温小于10℃为冬季,大于或等于22℃为夏季,10至22℃为春季,22至10℃为秋季。照此规定,阜阳地区北部的亳县春季从3月26日开始,56天,夏季从5月21日开始,113天;秋季从9月11日开始,61天;冬季从11月11日开始,135天。阜阳地区南部的阜阳县春季从3月26日始,56天;夏季从5月21日始,118天;秋季从9月16日始,61天;冬季从11月16日始,130天。显然,就全地区而言,冬、夏较长而春、秋较短;就地区南北差异而言,夏季南部比北部多5天,入秋、入冬时间,北部比南部各早5天,冬季时间北部比南部长5天。
阜阳地区常年终霜期自南向北为3月27日至4月2日,北部比南部迟5天。常年初霜期自北向南为10月30日至11月5日,北部比南部早6天。全年无霜期210天至222天,北部比南部少12天。建国后至1985年,全地区较大范围的最早初霜期是1971年10月12日,最晚终霜期是1954年4月20日。各县初终霜期及无霜期情况见下表:
1960—1985年各县初终霜期与无霜期统计表

2、降水
阜阳地区年均降水量在820至950毫米之间。降水特征是:其一,地域差异明显,南部多而北部少。年均降水量亳县最少,仅821.3毫米;沿淮一带最多,达950毫米。全年以2月至6月、10月至11月南多北少最为明显,其中尤以6月为甚,南北降水相差58毫米。据历年统计资料显示,6月大于或等于250毫米降水出现的频率,在西南部和沿淮高达20%,相当于5年一遇;在东北部仅5%,相当于20年一遇。因此,造成初夏涝灾的机遇南多北少。其二,季节分配不均,年降水夏季最多,春季次之,秋季较少,冬季最少。以阜南为例,夏季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46.8%,春季占24.6%,秋季占21.6%,冬季占7%。上述特征自南向北渐变后,形成夏季降水更为集中,秋季比春季降水略多,冬季最少。以亳县为例,夏季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54.9%,秋季占20.1%,春季占19.2%;冬季占5.9%。全年降水逐月分配,以7月最多,其次为南部6月与北部8月,12月降水最少。因此,一年之中容易既涝又旱。其三,年际变化大。北部亳县年降水量最大为1473.3毫米,最少为472.7毫米,极值差为1000.6毫米,极值比为3∶1;南部阜南县年降水最大为1872.6毫米,最少为503.7毫米,极值差为1368.9毫米,极值比为3∶7。全地区南北年降水相对变率为18.1%至20.9%。就同一地点同一月份而言,不同年份降水差异更为悬殊。这是阜阳地区旱涝灾害频繁的主要气候原因。
阜阳地区旬降水量分布的特征是:常年旬降水量自6月下旬起明显增多,南部8月中旬、北部8月下旬起明显减少;各地旬降水量均呈单峰,旬降水量高峰期在阜阳、阜南、颍上3县出现于6月下旬,涡、界、太、蒙、利、临6县出现于7月上旬,亳县出现于7月下旬;1至6月下旬,中、南部降水多于北部,7月上旬至9月上旬,北部降水多于中、南部,9月中旬至12月下旬,北部与南部降水接近,并逐渐趋向于南部多于北部。由于旬降水量的差异,全地区雨季时间亦不相同。一般各地常年6月下旬进入雨季,雨季结束的时间南北相差1旬,即南部为8月中旬,北部为8月下旬,年降水日数呈南多北少,阜南常年降水日为107.5天,亳县仅90天,南北相差17天。一年之中,降水日以7月最多,1月、12月最少,6月至8月降水日数占全年的三分之一。
阜阳地区降暴雨日数年均2.5天至3天,主要集中在5月至9月,降水强度:1日最大降水量是界首县1972年7月2日降水440.4毫米;1小时最大降水量亦是界首县1972年7月2日112.2毫米;10分钟最大降水量是太和县1964年5月9日50.1毫米;一次连续最大降水量是界首县1972年7月1日至4日的498.9毫米。
阜阳地区年年降雪。常年初雪期在12月上旬,终雪期在3月中旬。年均降雪日数11天,南部、北部无明显差异.全地区最早降雪,阜阳县在1967年11月3日,亳县在1959年11月8日;最迟降雪阜阳县在1955年4月18日,亳县在1971年4月16日。阜阳积雪最深为26厘米,亳县积雪最深为20厘米。积雪密度阜阳县为每平方米160公斤,亳县为每平方米147.9公斤。
阜阳地区降水情况见下列各表:
1960—1985年各县累年各月平均降水量统计表

1960—1985年各县累年逐旬平均降水量统计表

1953—1987年各县年、月最大与最小降水量及出现年份统计表

1953—1985年各县降水强度资料一览表

3、风
阜阳地区属季风气候区,风向有明显的季节性交替变化。全年以偏东风居多。冬季盛行北至东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春季以东南风居多,秋季多东至东北风。北部亳县与南部略有差别,亳县年最多风向为北风,频率为8%,仅比东风频率少1%。
全地区年平均风速在2.3至3.5米/秒之间。月平均风速,一年之中以春季最大,尤以3月、4月风速最大,平均风速接近4米/秒。冬季风速次之,夏季、秋季风速较小。全地区8级或超过8级的大风日数,一般为8至10天。
阜阳地区有效风能密度为每平方米60至70瓦,有效风能累小时为每年3000小时左右。一年之中,以春季风能相对较大,仅属弱、中压型。按全国风能区划,阜阳地区处在风能可利用区的低值带。风能资源的特点是:蕴藏量不丰富,季节分配不均,有效风力时数所占比重小。
关于阜阳地区风向、风速、风压的具体情况见下表:
1954~1985年累年平均各月各风向风率(百分率)及最多风向统计

4、气压
阜阳地区大气压南北差异不明显。北部亳县气压多年平均值为1011.8百帕,阜阳为1012.8百帕,相差只1百帕。一年之中,以1月气压最高,亳县1022.6百帕,阜阳1023.8百帕;7月气压最低,亳县998.1百帕,阜阳为999.2百帕。气压详情见下表:
1960—1985年代表站累年逐月平均气压

5、日照
阜阳地区太阳辐射年总量为每平方厘米118.7至127.9千卡,具有北多南少的特征。一年之中,太阳辐射最大值在6月,自南向北为13.6至15.3千卡/厘米2。在喜温作物地无效生长期11月至翌年3月,太阳辐射总量达35至38千卡/厘米2,几乎相当于作物生长旺季6月至8月中旬太阳辐射能的总和。这是利用塑料大棚等方法进行冬季蔬菜生产的可利用能源。
全地区年均日照时数为2173.7至2425.3小时,北多南少,相差251.6小时。一年之中,6月是日照时数最多的月份。阜南、颍上2县由于受江淮梅雨的影响,6月日照的时数比中、北部明显偏少,而8月日照时数较多。
1960—1985年各县逐月太阳总辐射量统计表

1960—1985年代表站累年逐月平均日照时数统计表

6、蒸发
阜阳地区年蒸发量为1614.1至1928.9毫米,分布特点是北多南少。一年之中,以夏季蒸发量最大,冬季最小,春季大于秋季。6月蒸发最大,达年蒸发量的七分之一至六分之一;1月蒸发量最小,仅60毫米左右。以春播4月与秋种10月相比,4月蒸发量明显大于10月,在北部尤其明显。全地区蒸发量情况见下表:
1960—1985年代表站累年逐月平均蒸发量统计表

7、湿度
阜阳地区年平均绝对湿度的分布,自北向南为13.9~15.0百帕。月平均绝对湿度,全年以7、8月份最大,达28~30百帕,1、2月份最小为4.0~5.5百帕。3至7月绝对湿度逐月上升,8至12月逐月下降。这一变化规律与气温、降水等气象要素的年变化是一致的。
全区年平均相对湿度在71~75%之间,北小南大。相对湿度的年变化与气温年变化相一致,夏季最大,冬季最小,秋季略大于春季。从逐月变化看:7、8月相对湿度最大,均在80~81%,各地分布较均匀;以1、2月及6月相对湿度最小,此时全年相对湿度出现两个低值,且南北差异明显。6月相对湿度出现低值原因是:气温显著升高,饱和水汽压增大的作用超过了水汽含量增加的作用,致使相对湿度下降,反映了本区雨季前常有一段干旱时期。秋季9、10两月相对湿度仅次于7、8两月,且南北差异不大。春季3至5月相对湿度南部沿淮颍上、阜南为73~75%,北部亳县、涡阳为66~68%,差异明显。
1960—1985年各县累年逐月平均绝对湿度统计表

1960—1985年各县累年逐月平均相对温度统计表

二、物候
依照气象学,5天为1候,阳历大月最后1候6天,全年72候,候温即每候的平均温度。阜阳地区南部与北部候温差异以11月至翌年1月较显著。从11月第2候起至翌年1月第五候止,南北候温相差均为1℃。从4月至7月,南北候温差异最小,仅0.2至0.3℃。其余候温,南北相差不过0.5℃左右。由于南北候温差异较大时,正处植物“冬眠”之时,故阜阳地区全年物候南北并无明显差异。
2月1候至3候(1日至15日),“立春”时节:腊梅盛开,土壤松动,冰雪融化,草木萌发。
2月4候至6候(16日至28日),“雨水”时节:迎春花开,柳树发芽,不存积雪。
3月1候至3候(1日至15日),“惊蛰”时节:杏树开花,蝼蚁出穴,春雷出现,小麦返青。
3月4候至6候(16日至31日),“春分”时节:鸿雁归去,紫燕飞来,斑鸠安家,香椿萌芽,红芋育秧。
4月1候至3候(1日至15日),“清明”时节:青蛙始鸣,喜鹊搭窝,柿树发芽,泡桐落花,点瓜种豆,“黄鹂来,眉豆埋”。
4月4候至6候(16日至30日),“谷雨”时节:夜晨断霜,梨花怒放,大蒜抽苔,椿芽上市,棉花下种。
5月1候至3候(1日至15日),“立夏”时节:牡丹开花,蚕豆结荚,蚯蚓出行,画眉始见,红芋插秧。
5月4候至6候(16日至31日),“小满”时节:槐树开花,大麦黄熟,樱桃到口,桑椹变黑,黄瓜上市,麦雀叽喳。
6月1候至3候(1日至15日),“芒种”时节:“芒种忙,麦上场”,布谷叫,杏子黄,耩黄豆。
6月4候至6候(16日至30日),“夏至”时节:榴花似火,新茧下簇,蝉儿鸣,茄上市,麦茬红芋插秧。
7月1候至3候(1日至15日),“小暑”时节:红芋伸蔓,玉米育穗,花椒结籽,西瓜上市。
7月4候至6候(16日至31日),“大暑”时节:蟋蟀叫,犬卧荫,“头伏萝卜二伏芥,三伏里头种白菜”。
8月1候至3候(1日至15日),“立秋”时节:高粱红熟,新藕进厨,黑鱼浮水面,知了树中藏(指高温酷署)。
8月4候至6候(16日至31日),“处暑”时节:棉桃开花,谷子成熟,芦苇扬花,葵花低头,“石榴熟,梨上口”。
9月1候至3候(1日至15日),“白露”时节:豆叶黄,芝麻熟,桂花香,柿子黄。
9月4候至6候(16日至30日),“秋分”时节:荞麦开花,黄豆入仓,鸿雁南来。
10月1候至3候(1日至15日),“寒露”时节:小麦播种,葡萄成熟,春红芋切片,菊花竞放。
10月4候至6候(16日至31日),“霜降”时节:草木枯黄,蝼蛄潜伏,天丝挂树,麦荐红芋入窑。
11月1候至3候(1日至15日),“立冬”时节:不闻蛙声,枫叶似染,小麦出苗。
11月4候至6候(16日至30日),“小雪”时节:梧桐落叶,蝙蝠冬眠,薄冰始现。
12月1候至3候(1日至15日),“大雪”时节:鸡鸭添毛,柳叶落尽,田鼠进村,小麦分蘖。
12月4候至6候(16日至31日),“冬至”时节:落雪不化,池塘冰封,母猪衔草,家猫卧灶,油菜不长。
1月1候至3候(1日至15日),“小寒”时节:腊梅现蕾,小麦“冬眠”,土冻如石,野兔深藏。
1月4候至6候(16日至31日),“大寒”时节:荠菜生长,水仙抽绿,夜冻日消,鹅鸭腿。
下一篇:第三节 水文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