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中共阜阳市委书记
王怀忠
阜阳市人大常务委员会主任
1991年春,我为《阜阳地区历史人物》一书作序时写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一齐抓,都要过得硬。同年秋,我在阜阳县志稿评议会上又讲:编纂现时代的新方志,是列入我区文化建设规划的重点项目,是弘扬民族历史文化优良传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大壮举,务必真抓实干,抓紧抓好。现在,随着10部县市志书相继问世,《阜阳地区志》又将出版。可谓志苑花齐放,修志大丰收。确实令人欢欣鼓舞!
我看了新编的《阜阳地区志》,更深刻地体会到修志工作的重要意义。新志作为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资料性地情著述,真实地反映了阜阳地区的历史和现状,也可以说是我们这个伟大变革时代的科学记录。它对于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进行科学决策;对于向干部群众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对于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介绍祖国成就,推进祖国和平统一事业;对于开展多学科的科学研究等,都具有重要作用。不仅如此,而且可以传之后世,具有长久的认识价值和科研价值。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千秋大业。”
从《阜阳地区志》所载资料可以看出,阜阳地区至少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势;第一,阜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史籍称之为“梁宋吴楚之冲,齐鲁汴洛之道”,“淮海内屏,东南枢辖”,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现在,阜阳已初步建成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具全的立体交通网络,特别是京九铁路的贯通和阜阳大型枢纽站、大机场的兴建,使阜阳成为皖西北四通八达的交通中心,其战略地位更加突出。第二,阜阳是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区。其面积、耕地和人口均占全国的百分之一。这里气候温和,土沃水丰,地势平舒,物产富美。亳州出土的小麦化石和蒙城尉迟寺遗址,分别被中国社科院命名为“中国古小麦”和“中国第一村”。唐开元年间,亳州被诏定为全国“十望”之州。从三国至清代,本地有白酒、中药材、丝绸、香椿芽、樱桃、恋丝萝卜、柿子、苔干、陶瓷等十数种土特产成为朝廷贡品,享誉海内外。目前,阜阳不仅是国家的粮食生产基地,还是国家的黄牛、山羊、长毛兔等畜牧业养殖基地及全国平原绿化达标区。第三,阜阳文化灿烂,人文荟萃。我国先秦时期的政治家管仲、思想家老子、庄子,汉末著名的医学家华佗,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曹操,“才高八斗”的诗星曹植,魏国的5个皇帝,元末红巾军领袖刘福通,清末捻军领袖张乐行、张宗禹等,皆出生本地。亳州是建安文学的故乡,颍州倡导州级办学是全国第一,在我国文学史和教育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宋史》称本地“人备文武全才”;苏轼赞本地“士风备于南北,人物推于古今”。现在阜阳已建有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完整的教育体系和比较完备的文化、卫生、体育设施。振兴教育以培养人才、振兴科技以发展阜阳的战略思想正在付诸实施。第四,阜阳人民具有反抗压迫和侵略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创业的勤劳本色。秦末发生过邓宗农民起义;宋代名将刘锜在此大破金兵,取得顺昌大捷;元末红巾军起义的烽火首先在颍州点燃;清末捻军起义的发祥地在涡阳;1928年,中共皖北特委发动和领导了阜阳“四·九”革命暴动;抗日战争时期,彭雪枫、张震率领新四军游击支队,以涡北新兴集为中心基地,转战黄淮,创建豫皖苏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打击日本侵略者;解放战争时期,本地人民大力支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支援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后,阜阳人民不仅把优秀儿女送上抗美援朝和历次自卫反击战前线,而且在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为顾全大局,听从党和政府的号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做出了无私的奉献。我们为阜阳人民深感骄傲!我们坚信,阜阳人民不仅创造了阜阳的历史,而且也必能开创出阜阳更加辉煌的未来。
邓小平同志指出:“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当前,京九铁路的建成和阜阳撤地设市,为阜阳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们要紧紧抓住大好机遇,大胆深入改革,大举对外开放,依托大京九,建立大市场,搞活大流通,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大进步,带领阜阳人民早日实现小康目标。这是我们必须做好、并且一定能够做好的一篇大文章。《阜阳地区志》恰好在此时出版问世,为我们总结历史经验,发挥本市优势,扬长避短,制订规划,提供了便利条件。为此,我代表中共阜阳市委、谨向为编纂《阜阳地区志》多年来忘我工作、做出贡献的同志们,表示深深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一九九六年七月二十日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序二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