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果树新技术推广应用
人工辅助梨花授粉砀山酥梨自花不孕。建国前,全靠自然传粉,酥梨树结果颇受影响。20世纪50年代,省农业厅的储晓明等人来砀推广人工辅助梨花授粉新技术,据多年的试验表明,在一般情况下,人工辅助授粉的梨园要比对照园增产3到5倍。
良梨早酥新品种推广砀山酥梨成熟期集中于8月中旬至9月上旬,容易造成采、运、销中的损失。1978年后培育的良梨早酥较酥梨提前上市,缓解了产、供、销矛盾,而经济效益显然高于砀山酥梨,因此很快得到推广。1983年梁寨区刁楼乡马楼村在7年生酥梨树上高接换种300余株,砀山县园艺场高接大树200余棵,果农也已开始高接换种,林屯村周永生繁殖苗木2000株,砀山县园艺场繁殖2000株,果树专业户郭德昌3年时间共繁殖苗木4000株、县果科所共繁殖苗木千余株。1984年砀山县园艺场和市力集园艺场共定植400亩。为帮助兄弟省、市,由县果科所提供技术与接穗1000株,向云南、陕西、江苏、洛阳、北京芦沟桥农场等地推广。
酥梨保鲜贮藏技术推广由县科委、县供销社负责推广,3年拿出推广经费15万元。1983年建窖55座,1984年建窖105座,两年贮果217.2万元,收入达57.44万元,较入窖前梨果总产值27万元增加29万元,其经济效果提高108.5%。随着酥梨贮藏专业户的不断增加,在一些重点产区形成了酥梨贮藏专业村。权集乡贾屯村在1984年建窖13座,能贮果13万斤,增加产值2.34万元,徐井乡黑古墩贮梨专业村建窖33座、贮果22万斤,每个专业户当年增加收入2121元。在推广此项技术中,王钦孔、王献忠、史继康、王永堂、唐玉成、朱格言、阚鹏、翟坤兰、翟传祥、史承文等人获宿县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农业技术推广
作物根外追肥技术推广这是弥补作物后期营养不足,促进结实增加产量的技术措施。1978年以来,经过4年试验应用,根外追肥可增产7—10%,千粒重提高1—1.5g,小麦尤为见效。主要科学依据是:喷氮肥,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形成和积累。喷磷肥,有利于子粒饱满,促进早熟。喷钾肥,有利于营养转化,平衡营养,促进生长健壮。喷激素,促进作物生长,增强光合作用和抗病能力。
喷肥的肥料利用率在90%以上,可使棉花避免后期早衰,对大豆、水稻、玉米、水果适时喷氮、磷或磷酸二氢钾,效果也较显著。城关镇1970年小麦产量42万斤,1978年应用根外追肥后,达160万斤,翻了两番。1982年县委在毛园召开现场会。小麦根外追肥30万亩,比1979年增加2000万斤。据统计,1981年至1984年,根外追肥面积:小麦110万亩,棉花30万亩,水果8万亩,蔬菜2万亩。计增产小麦2520万斤,皮棉480万斤,水果1600万斤,蔬菜400万斤。
良种、杂交种和良种提纯复壮技术推广县科委一抓良种繁育基地,二抓引种示范,三抓品种提纯复壮。在砀山县良种基地建设中,除黄楼良种场(后改名原种场)、五·七农场、棉花原种场外,还与种子公司共建25个良种生产队和示范户。黄楼良种场承担省、地、县试验项目,优良品种引进、繁殖提纯复壮、选育适宜本地的新品种。助理农艺师袁传兆培育出“砀麦76—4”新品种。1980年至1984年5年时间,黄楼原种场、五·七农场、棉花原种场向全县提供麦棉良种820万斤,砀山县的麦、棉、豆、稻、玉米基本上实现了良种化、纯种化。
粉制碳铵化肥和碳铵颗粒化肥深施技术推广碳酸氢铵具有生产简易、成本低、无残毒物质,适于各种作物使用等特点,但有不稳定、宜挥发的缺点。表施利用率为28.6%,深施为54%,故宜刨穴深施与耕田设施。1980年在全县范围内普遍推广碳铵粉质化肥深施技术,并配合县化肥厂研制、推广碳铵球肥。
小麦蜡熟期收获技术农彦“小麦十成熟九成收,九成熟十成收”,小麦蜡熟期是适宜的收获期,能使千粒重增加1—1.5g,增产10%左右,1980年在全县推广。
囤套囤小麦良种贮藏技术为避免病虫危害,保持种子不霉不烂,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1980年先在5个乡30个大队推广,后逐步在全县推广囤套囤小麦良种贮藏技术。
玉米隔行去雄,乳熟后期扒皮增产技术去雄后的植株花期提早,促使花期相遇,提高授粉率,减少空杆,穗大粒多,可增产8—10%;乳熟后期扒皮,使玉米籽粒外露,能增加穗部干物质的积累,平均产量可提高10—15%。
作物摘顶心作物打顶心始于1958年,大豆开花中期摘顶心,增加单株结荚数,百粒重提高2—2.5g,增产15%左右。芝麻中期打顶,能控制营养生长,增加干物质的积累,促进植株结果多,结果大,产量高,可增产10—15%。红芋不翻秧并结合打顶心,可减少秧蔓损伤,稳定叶面的自然分布,增强光合作用,促进分枝多,封垄早,抗旱能力强,秧蔓缩短了养分的输送距离,结薯早、大,产量可增产20%。微量元素肥料的推广此项技术推广始于1965年,硼、锰、钼、铜等微量元素是植物正常生长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在缺乏微肥的土壤中适量的施用,可提高产量,减免作物病害,增加产量,且用量少,成本低,简便宜行,平均增产8—15%。
以水肥改碱技术即改种水稻,掩青绿肥,增加有机质肥料,轮茬种植小麦,效果显著。此项技术推广始于1971年。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此技术一是良种化,二是科学施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重施有机肥料与磷肥,碳铵要深施,并结合根外追肥,三是灌好越冬、拔节、扬花3水。四是适期抓早播。五是苗期中耕松土,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的发育。此项技术推广始于1985年。
推广棉花、油菜两熟制两种作物都采取育苗移栽的方法,解决生育期不足的矛盾。此项技术推广始于1978年。
大牲畜与绵羊品种改良技术1979年,推广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技术,用引进良种牛与本地黄牛杂交,加大体型。
羊采用美利奴与本地羊杂交培殖半细毛羊,提高羊毛产量与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农用微生物的推广应用系指县科委农用微生物实验站生产倡导的“土化肥”。该站成立于1973年,经多年试验证明,施用“五四O六”菌肥,作物能增产20—40%,施用磷细菌肥可增产15—25%,而缺磷严重地块可成倍增产。
小麦喷施“九二O”可增产10—15%;棉花用“九二O”点花,增产15—20%;蔬菜喷施“九二O”,增产30%以上。“杀螟杆菌”的杀虫效果达80—90%。砀山从1975年始用微生物农药于果树。
推广科学施肥新技术1979年谢集7700亩小麦增施磷肥100斤/亩,共增产120万斤,提高了农民小麦增施磷肥积极性。砀山农民原无给大豆施肥的习惯,1984年推广在给大豆追施氮、磷或复合肥。是年,全县30万亩豆田,有15万亩追肥,总产量由过去4000万斤左右,增到6600万斤。
推广应用卅烷醇新技术1984年在卅烷醇应用于30万亩麦田,增产624万斤,应用于5.5万亩棉花,增是皮棉88万斤;应用于果树5万亩,增产1000万斤;应用于蔬菜2000亩,增产40万斤,累计增产价值486万元。
推广“砀麦76—4”该品种于1982年被列为砀山中晚茬当家品种,1984年被地区列为推广品种,全地区共推广应用25万亩,以8%增产幅度计算,可增产800万斤小麦。
推广小麦叶龄促控模式此项技术推广始于1985年,采用“W”型在中等肥力地区推广,“V”型在高肥地区推广,平均可增产10—15%。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