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普选
1953年8月,砀山县进行首次普选,分两期进行,吴集、城西、周寨、范寨等四个区(共36个乡)为第一期,于12月中旬结束。其余区、乡为第二期,于1954年5月结束,选出乡人民代表大会代表3531人,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98人。
1956年10月份在朱庄乡进行第二次普选试点,年底全县普选工作结束,选出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62人。
1958年进行第三次普选,3月7日在红山乡搞普选试点,3月25日全县展开,5月15日结束。全县划分743个选区,选民241006人,其中男113749人,参加选举的选民占选民数的88.1%,选出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690人,乡(镇)长27人,副乡(镇)长68人,选出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75人。
1961年上半年进行第四次普选,选出乡人民委员会委员145人,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89人。
1963年进行第五次普选,3月20日在权集公社搞试点,4月2日全县展开,5月上旬结束。全县划分3145个选区,选民229824人,其中男109957人,参加选举的选民占选民总数的87.1%。选出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4028人,乡(镇)长15人,副乡(镇)长40人,选出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351人。
1965年下半年进行第六次普选,选出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348人。
第七次普选始于1981年10月,全县划分106个选区,其中城关镇6个,农村63个,县直机关31个,外地驻砀单位6个,选民338766人,其中男169548人,选出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349人。
第八次普选于1984年元月中旬开始,4月10日结束,全县划分147个选区,选出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97人。
二、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于1949年8月16日至18日在砀城召开,出席代表300人。会议中心议题是生产救灾,兴修农田水利等。
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于1950年3月12日至15日在砀城召开,出席代表295人,会议中心内容是生产救灾,剿匪反霸等。
第三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于1950年8月9日至12日在砀城召开,出席代表120人,会议主要内容是生产救灾,兴修水利,剿匪防特等。
第四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于1951年4月23日至25日在砀城召开,出席代表400人,会议听取了县政府关于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农业生产、土地改革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县第四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由17人组成,刘笑平任主席,郭永锡、鲁紫铭任副主席。
第五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于1951年9月20日至23日在砀城召开,代表130人,会议主要内容是抗美援朝,增产捐献等。
第六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于1951年11月8日至11日在砀城召开,代表130人,会议总结了抗美援朝、秋收、秋种、秋征、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项工作,并通过会议代表征求人民的意见和要求。
第七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于1952年5月7日至11日在砀城召开,代表900人,会议交流了高产经验,贯彻爱国丰产,开展挑应战竞赛运动,着重解决干部与群众在生产中的各种不正确思想。
第八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于1952年10月20日至23日在砀城召开,代表250人。会议主要内容是关于冬耕、冬防、民主建设、扫除文盲及普选准备等项工作。选举产生了第八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由17人组成,刘钦鉴任主席,洪睦显任副主席。
第九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于1953年4月7日至10日在砀城召开,代表350人,代理副县长傅存仁总结了第八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以来的工作,并提出春季工作意见,会议通过了关于提案整理的报告,通过了关于抗美援朝、春耕生产、贯彻婚姻法、做好普选准备等项决议。
第十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于1953年8月5日至9日在砀城召开,代表275人。副县长付存仁总结了第九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以来的工作,并提出今后工作意见。会议通过了关于生产救灾,节约备荒,巩固提高互助合作组织,做好普选准备等项工作决议。
第十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于1953年12月16日至20日在砀城召开,代表239人,列席代表41人。县长沙玉明作了关于党和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的报告,会议通过了关于宣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粮食统购统销、冬耕造肥、掩沙翻碱、麦田追肥、冬季植树造林、搞好互助合作等项工作决议。
三、历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届县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54年7月2日在砀城召开,历时4天。应出席会议代表298人,因事因病请假11人,实到287人,其中:共产党员128人,共青团员82人,妇女37人,中共县委委员10人,科局级干部13人,区级干部25人,半脱产乡干部40人,民主人士14人(宗教界1人,工商界3人、宣教卫生界10人)。
大会学习讨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听取审议了县政府《关于1954年上半年工作情况和1954年下半年工作意见的报告》,通过了《关于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决议》、《关于互助合作的决议》、《关于文教卫生的决议》、《关于爱国增产节约运动的决议》、《关于财经工作的决议》、《关于政法工作的决议》和《城市工作的决议》。
大会确定1954年下半年工作重点,开展互助合作、增产节约,进行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搞好粮食统购统销。
大会选出县人民委员会委员17人,沙玉明当选县长、薛兆本当选副县长。沙玉明、单经田、吴懋仪当选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于1955年12月下旬召开听取审议了《1955年政府工作报告》和《砀山县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并分别作出了决议。
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57年元月26日至29日在砀城召开,会议代表262人,请假51人,实到217人,列席会议代表19人,因通知不周,实到8人。
会议听取批准了《关于1956年政府工作总结和今后政府工作意见的报告》、《1956年财政收支执行情况的报告》、《关于优抚安置工作的报告》、《1956年财政收支执行情况的报告》、《关于治安保卫工作的报告》和《关于选举工作的意见和办法的报告》。通过了《1957年政府工作的决议》,选出县人民委员会委员21人,张启明当选县长,钟占武和于海翔当选副县长。
第二次会议于1957年12月26日至31日在砀城召开。会议听取讨论了《关于1957年政府工作和今后工作意见的报告》、《关于1957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和《砀山县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并分别作出了决议。
第三届县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58年5月26日在砀城召开,历时4天,会议代表275人,44人请假,实到代表231人,其中共产党员139人,共青团员34人,无党派人士58人,机关干部128人(包括工人),工商界5人,文教界和卫生界24人,少数民族7人,妇女42人,军队代表1人,列席会议的21人,会议听取审议了《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以来政府工作总结和1958年政府工作意见的报告》、《1957年财政决算执行情况和1958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砀山县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财政预决算审查报告》和《提案审查情况报告》,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和《财政预决算的决议》。
大会选出县人民委员会委员21人,张启明当选县长,钟占武和许国祥当选副县长,韩发荣当选县人民法院院长,郭体祥、钟占武、张成兰、王培栋和尹兰亭当选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根据省人民委员会关于在县第五次基层选举之前,必须召开县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的指示,1963年3月29日至31日在砀城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61年依法选举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89人,会前病故2人,因犯错误取消代表资格2人,请假75人,实到代表210人。会议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砀山县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1958年至1962年财政决算和1963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并分别作出了决议。
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63年11月12日至15日在砀城召开。会议代表354人,请假70人,实到284人,县直机关负责人列席了会议,会议通过了《砀山县人民委员会工作报告》、《196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砀山县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提案审查的报告》,并分别作出了决议。
大会选出县人民委员会委员17人,张启明当选县长,韩发荣、郑家安、钟占武、程益栋和魏玉标当选副县长。刘昭和当选砀山县人民法院院长,徐石如、张启明、胡志修、王培栋、张成兰当选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66年元月31日至2月6日在砀城召开,会议代表348人,请假67人,实到281人,会议听取审议了《砀山县人民委员会工作报告》、《1965年财政决算和1966年财政收入预算(草案)的报告》、《砀山县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提案审查报告》。通过了《关于砀山县人民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1965年财政决算和1966年财政收入预算(草案)报告的决议》及《关于砀山县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
选出县人民委员会委员19人,王积安当选县长,韩发荣、郑家安、钱序永和程益栋当选副县长。孙在新补选为县人民法院院长。
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81年12月30日至1982年元月4日在砀城召开,会议代表349人,其中农民代表191人,工人代表34人,干部代表65人,知识分子代表9人,民主人士10人,其他劳动者代表15人,代表中共产党员211人,共青团员15人,会前因事因病请假10人,实到代表339人,列席会议的有离退休老干部,县直机关负责人和全体县政协委员。
会议听取讨论了《砀山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砀山县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砀山县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1981年国民经济计划执行情况和1982年至1985年国民经济计划(草案)的报告》和《提案审查报告》,并分别作出了决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土地管理,禁止侵占集体耕地若干问题的决议》、《关于保护和发展林业的决议》和《关于化肥农药计划管理供应的决议》。
选出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人,张德群当选常务委员会主任,邵启基、付存仁、姚广生、耿玉楼、陆千里和刘芳当选副主任,李明月当选县长,徐成顺、高诚、吕秀英、臧鹏凤、王昭耀、王圣芝当选副县长,王宜恩当选县检察院检察长,包化南当选县人民法院院长。
第二次会议于1983年3月29日至4月1日在砀城召开,出席会议代表340人,列席会议人员124人,大会听取审议了《政府工作报告》、《1982年财政决算和1983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砀山县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砀山县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会议批准了上述报告,并分别作出决议。通过了《关于提案审查报告》和《关于开展灭鼠活动月的决议》,选出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8人。
第八届县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84年6月27日至7月1日在砀城召开,会议代表297人,其中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者13人,解放军代表2人、归侨和侨属代表2人、少数民族代表4人、其他1人。代表中有共产党员171人、妇女66人,特邀代表10人、县政协委员和县直属机关负责人列席了会议。
会议听取审议了《政府工作报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1983年经济计划执行情况和1984年国民经济计划意见的报告》、《1983年财政决算和1984年财政预算的报告》、《砀山县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砀山县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并分别作出了决议,选出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人,纵兆钧当选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高诚、邵启基、张好学、姚广生、陆千里和刘芳当选副主任。
杨春民当选县长,王圣芝、赵永生、王钦孔、刘志才当选副县长,房广德当选法院院长,魏一成当选检察院检察长。
第二次会议于1985年5月3日至7日在砀城召开,出席会议代表295人,列席会议的60人,会议听取审议了《砀山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1984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1985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砀山县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砀山县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并分别作了决议。
第三次会议于1986年5月5日至8日在砀城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297人,列席会议的161人、特邀代表17人,会议听取批准了《砀山县“七五”计划的报告》、《1985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1986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1985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1986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砀山县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砀山县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并分别作了决议,通过了《关于纵兆钧辞去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职务的决议》和《关于清退棉花收购压级压价款的决议》。姚济潼补选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
四、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砀山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82年元月设立,下设办公室。1984年7月增设法制工作委员会、财经工作委员会、教育科学工作委员会、城乡建设委员会。常务委员会除讨论决定县重大问题并监督实施外,还经常深入实际进行调查与视察,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期间,进行4次视察。1982年7月,视察了部分人民公社、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学习宪法修改草案的情况。11月,组织50名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分10个组),视察了部分学校、工厂、机关和商店开展“五讲四美”活动的情况,并就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有关单位提出改进的建议。1983年11月,视察了关帝庙区、徐庙乡和砀山师范附属小学等单位贯彻中共十二大二中全会精神的情况。1984年3月,视察了农业局、化肥厂和砀山县卫生院等单位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情况,并向县政府提出解决知识分子入党、住房和子女就业难的建议。
第八届县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常务委员会进行了十余次调查视察活动。1984年9月,组织县卫生局等有关单位负责人,视察了城关镇和李庄镇贯彻《食品卫生法》的情况,并将视察情况转告了县政府,政府对不符合《食品卫生法》要求的单位和个人,令其限期改进工作。12月,粮食部门供应的面粉变质发粘,牙碜,群众意见很大,常务委员会遂进行了专题调查,并责成粮食局采取措施,做好面粉加工和供应工作。1985年3月,组织卫生、环境保护、科委、经济委员会、劳动局和城关镇等单位负责人,视察利民河及其沿岸村庄水污染情况,并向县政府提出防治水污染的建议。同时视察了大寨、梁寨、唐寨、朱寨等区的敬老院情况,向县政府提出了宣传五保供养政策,兴办乡村敬老院的建议。同年5月,对城关煤球厂进行了专题调查,并同县物资局等单位共同研究改进群众生活用煤供应措施,解决了群众买煤难的问题,9月,对农民负担情况进行专题调查,向县政府提出减轻农民负担的书面意见,县政府遂令各区、乡重新制定提留方案,核减了农民负担的款项。11月,视察了中、小学和幼儿园(共477所)的情况,就学校教育问题向县政府提出了建议。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政府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