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储藏
粮仓清末,县设积谷仓。民国22年(1933)县设农仓,在今城关粮站处有两座9间基建仓房。民国37年,全县有民房仓37座,占地2102平方米,容量682万斤。1950年后,相继建苏式仓、简易仓、基建仓等58座,面积为30403平方米。1983年仓容量为10944万斤。
粮站(库)1949年,在砀城南关、砀城东关、红山庙(今砀城二中处),邵陈楼、顾厂、邵山、卞楼、夏桥、唐寨、卢庄、官庄、王集、吕集等地建立13个粮站。1951年,邵山、顾厂两个粮站分别划归河南省永城县、夏邑县管辖。1953年,撤销吕集、卢庄、王集、卞楼、夏桥等5个粮站,增设李庄粮库、车站粮库、吴集、谢集、玄庙、西刘庄、窦集、周寨、市力集、侯寨、刘集、权集、陈寨、赵楼、周集等15个站(库)。1955年后,随行政区划变更,将粮站分为区粮站和分站。1985年,全县计有县粮库、城关、关帝庙、邵陈楼、小屯、阚寨、陈寨、朱楼、赵楼、周集、文庄、唐寨、郭庄、李庄、陇海、刘集、权集、吴寨、高寨、窦集、周寨、市力集、大寨、西刘庄、官庄、吴集、谢集、赵屯等28个站(库)。容量在500万斤以上的有25个,501—1000万斤的有1个,1001—2000万斤的有2个。沿铁路沿线设置的5个,沿公路干线设置的15个,靠近交通沿线设置的8个。
仓储管理清朝末年,积谷仓的储粮被地方豪绅串通仓董分借一空,只认帐不还粮。民国年间,曾设仓库管理委员会,并制订管理规则。1955年,全县开展“四无粮仓”、“四无油库”活动,并制订管理制度。四无粮仓即仓内无虫、无霉、无鼠雀、无事故,四无油库即库内无酸败、无渗漏混杂、无油垢、无事故。管理制度有岗位责任制,清洁卫生制,安全保卫制,定额损制,经济核实制,四无粮仓制,财产管理制。1959年,邵陈楼粮站代表县出席全国“四无粮仓”先进代表会。1960年,“四无”粮仓活动放松。1964年又开展“四无”粮仓活动。1985年,全县“四无”储备率达到99.5%。
国家储备粮“甲字粮”和“506”战备粮,坚持“无荒不动,无战不用”的原则,动用权均不属地方。
甲字粮动用权属国务院。1971年,始在县直属粮站储存甲字粮×××万斤,1975年,储存量增加×××万斤。1978年,始以新换陈,要求每5年全部更换一遍。储存管理实行“三专”(专人管理、专帐记载、专仓储存)、“四落实”(落实品种、落实数量、落实质量、落实仓号),甲字粮必须是“四无粮”。
“506”粮动用权属中央军委。1976年,始在县直属粮站储存“506”粮×××万斤。1978年,始以新换陈,要求每5年全部更换一遍。储存管理实行“三专”(专人管理、专帐记载、专仓储存)、“四落实”(落实品种、落实数量、落实质量、落实仓号),“506”粮必须是“四无粮”。
二调运
调拨1953年以前,粮油靠粮商自由贩卖,1953年以后,粮油实行统一调拨。县粮食部门先完成国家及上级粮食部门调拨计划,后制定本县调拨计划。调拨的原则是统一调拨,坚持好粮好油外调。
运输1974年以前,粮油运输委托县运输部门承担。1974年,配置4吨汽车两辆。1983年共有汽车四辆,31.5吨位,1985年,县内运输任务由县粮食部门自己承担。
粮食收购前,制定合理计划,安排好收购网点,组织好跨界交粮,一次摆布粮源,随征随调,走直线运输。粮油调运中,认真验质、验斤,做到质量合格,包装定量,缝口牢固,并与铁路交通部门密切协作,保证安全运输。粮油运输损耗,在整个运输过程中,包括装卸作业等环节所发生的零星抛撒,标准以内的水份、杂质减量,按规定标准计算运输损耗,定额损耗由收粮方负担,超定额损耗由发粮方负担。
1950~1984年砀山县粮油脂调拨实绩表
单位:万斤

上一篇:第二节 价格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