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线路
干线公路“310”国道:该路是由安徽省公路设计院测量队,按国家二级公路标准设计的。路基宽12米,路面宽7米,路面结构按石灰土基25厘米厚度(压实厚度)两次铺筑,2.5厘米渣油表处。沿线桥涵均按照汽20吨标准设计,1983年4月破土动工,同年年底全部竣工。1984年元月1日在江苏省徐州市举行隆重的通车典礼。
“310”公路砀山段,东起本县的侯口,西到杨集火车站,全长41.2公里。共修建中型桥2座,总长66米,小桥11座,总长262米,涵洞37道,公路边沟涵41道,植行道树164800棵,新建道班房2处。
砀境内新建路长28.2公里,共征买土地534.71亩,付款445467元,拆迁民房780间(125000平方米),非住房281间(2810平方米)。
砀铜公路:砀铜路是在砀山至徐州古道的基础上修筑的。民国23年,县建设科技术主任廖鄂主持测量了路线,同年3月25日动工,4月20日完成。该路由砀城东关经礼河集、郭庄、定国寺、唐寨、老黄口、萧县县城抵徐州。
建国后,砀山至黄口段,进行了多次修整,加宽取直。1970年砀黄段长27.5公里,全部改铺成砂石路面,并改道由砀城东经毛李庄、贾庄、田楼、汪阁、陈马路口、侯口入萧境直抵徐州,全程84公里,砀境内长26.5公里。
砀丰公路:砀山至丰县,此路于民国17年4月10日动工,4月25日竣工,路线自砀城北堤门起,经朱寨、段黄庄、周奄、黄河故道、蒋屯、李新庄、陈腰楼、周寨至张老家入丰境抵丰城。
民国18年,由郭曹庄郭兴黄负责改线,加宽、取直。改线后的路线自砀城北堤门起,经朱寨、郭曹庄、黄河故道、蒋李庄、程楼、周寨至张老家入丰境抵丰城,全程35.18公里,路基宽5.7米。建国后,多次加宽、加高路基。1973年,修建了砀城至周寨段长17公里的砂石路面,石子路面宽3.5米。1978年,砀境内长22公里全部改铺成黑色柏油路面。
砀单公路:砀城至单县城南关,全长55公里,砀境内长23公里。
砀单公路修建于民国17年,路面宽5.7米。1949年至1955年,每年冬春发动民工整修。1966年测量定线,从怀远、灵壁、萧县抽调技术人员帮助修建。路面按三级标准,宽为14.45米(分主、副道。其中主道宽7.5米)。完成土方10050立方。
1967年至1971年,先后完成了砀城至马良集23公里的石子路面,1973年,完成了黑色柏油路面。
砀萧公路:砀城至萧县县城,是本县修筑较早的土公路之一。据《江苏旬刊》记载:“砀萧路始建于民国18年,由砀城东关经孙观、卞楼、闸口王集、柴市、西镇店入萧境,全长60公里,砀境内长33公里。”
另据《江苏年鉴》载:“民国23年,砀萧支线,自砀山起,经礼河集、定国寺、唐寨至黄口入萧境,长60.48公里,砀境内长24公里,萧境内长36.48公里。该路已成大道。可以通车,路基宽7—9米,砀境内桥涵末筑。
建国后,为了便利交通,新建砀萧路自砀城南关经陈寨、朱楼、王屯入萧境抵萧县县城,全长72公里。1974年开始修建砀萧路黑色柏油路面。同年完成砀城至徐庙桥段。长6公里。1975年至1976年,先后修建了徐庙桥至陈寨段10公里,陈寨至洪河桥段15公里的柏油路,砀境内长31公里的柏油路全部竣工。
砀永公路:砀城至河南省永城县城。此路始建于民国23年,路线自砀城南关经刷集、曹口入永城境抵永城县城。全长60公里,砀境内长18公里,路基宽6米。
建国后,砀永之间一直有汽车来往。1953年,对该路进行了加宽、取直,接通断头,平整了路面。1954年又修建桥涵4座。1955年又整修了砀城至曹口段,加高加宽了路基,不足9米处加宽到9米。该路全长68公里,砀境内长22公里。
李永公路:李永路,自李庄镇经卞楼、唐庄、杜房庄、朱楼、回龙集入永城县境抵永城县。此路原是一条土公路。线路弯曲,路面狭窄,坎坷不平。1970年春,进行了改线,裁弯取直,加宽路基,整修路面。改线后的路线,自李庄镇经卞楼、黄庄、邵庄、朱楼、回龙集入永城县境。是年修筑成碎石路面。路面宽3.5米。1976年朱楼至回龙集段,改建成黑色柏油路面,路面宽7米。1980年,李庄至邵庄段8公里改建成柏油路面。
二、支线公路
砀官路:自砀城西关向西北,经梅屯、吴集、小秦庄、县畜牧场至官庄镇,全长15公里。此路原是一条土大道。1962年始筑该路,同年修好路基,并用碎石铺筑官庄至吴集5公里的石子路面,以后又用石灰土为基础修筑吴集至砀城10公里的碎石路面。1980年修建成晴雨通车的砂石路面。
砀高路:砀城至高寨区,自砀城东关向东北,经侯楼、刘堤口、西南门、刘集、蒋营(前蒋营)、县园艺场,过黄河故道,经李寨、至葛集(高寨区驻地),全长15公里。
该路1980年修建成晴雨通车的砂石路面,路基宽10米。路面宽3.5米,厚度15厘米。
三、乡村道路
建国前,本县交通较为落后,只有从县城到乡村的几条土公路,其余均为乡间羊肠小道,这些道路是旱天风沙迷面,雨天道路泥泞,难以通车及行人。
建国后,党和政府很重视乡村道路的建设,除修好主要公路及支线公路外,还发动群众修筑了区乡及村与村间的道路。到1985年底止,全县共有乡村道路40条,总长317.5公里。至此全县区乡之间,村与村之间基本上都有大道相通。这些大道基本上都能对开汽车与拖拉机。
砀山县乡村道路统计表


二、桥梁涵洞
桥梁砀丰黄河桥:位于砀丰公路11公里945米处郭曹庄北面,由县水利局设计。1966年5月修建,系10孔。径跨5米,全长59.3米,径宽5米的石拱桥。该桥上部结构为空履式,下部为W型重力式,载重汽车15吨,挂60吨,造价70660元。桥头接线路堤长1000余米,高1.5米至3.5米。
英雄桥:位于砀城至高寨路15公路35米处。该桥4孔,径跨15米,全长73.6米,径宽7米,载重汽13吨,拖60吨,无筋无胁双曲拱桥。此桥建于1973年10月,全桥采用土模予制土牛拱胎安装,造价78000元。
砀单黄河桥:此桥与砀丰路上的黄河桥同名,位于砀山果园场南1公里许黄河故道上。清咸丰年间曾在此修过5孔砖拱桥,名为戚套桥,为阻止日寇进攻砀城,1938年4月16日,被国民党军队用炸药炸毁。
1964年,由县人民政府拨款新建黄河桥。该桥4孔,跨径5.5米,净宽6米,高4.7米,全长28.6米,上部为钢筋混凝土板桥,下部为钢筋混凝土方桩排架。载重汽13吨,拖69吨。
立新桥(庞桥):此桥位于砀萧路45公里491米处的利民河上,原建于民国22年,为3孔砖拱桥,1952年改为7孔砖拱桥。1975年在原桥上游40米处建新桥,新建桥系2孔,跨径27米,净宽7米,全长74米的双曲拱桥。该桥是本县水利局、交通局两家合资共同修建的,于1976年10月建成。
北关新桥:位于县城北关,砀单公路1公里990米处利民河上,旧桥为3孔,净跨3米的砖拱桥,1975年将旧桥拆除,建新桥为一孔,跨径18米,全长25.6米,矢度比为七分之一空腹式石拱桥。
王园桥:位于“310”徐商公路79公里840米处的王园村东头利民河上。该桥由省公路局第一工程队设计施工,建于1983年,是一座3孔跨径16米,全长52米,钢筋混凝土I型梁微弯板桥。桥面净宽9米,人行道1米,上部结构为组立梁,下部为钻孔灌柱双柱式墩台。载重汽20吨,拖10吨。
蒋庄桥:位于徐商公路90公里100米处大沙河上。原桥是县水利局修建的,为1孔22米双曲拱桥,因承力不够,1983年,由宿县地区公路总站设计施工,改建成为2孔跨径12米,全长24米,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梁桥。该桥上部构造为空心板梁,下部为八字重力式。载重汽20吨,拖10吨。
马良集新桥:位于马良集西头砀单公路22公里50米处黑水河上。是一座3孔跨径6米钢筋混凝土板梁斜桥,斜度50度,它的上部结构为装配式板,下部为钻孔式灌注桩双柱式墩台。载重汽13吨,拖8吨,此桥建于1980年,由县水利局投资承建。
砀山县桥梁情况统计表



三、运输
运输工具手推车:清末民国时期本县民间运输工具,多采用手推车。手推车可分为红车、土车两种。红车装有花架,两侧既可坐人,又可装货,红车一般用于长途运输,每车可载重600斤左右。土车形状类似红车,但上面没有花架,比红车简便,是广大农村常用的运输工具。解放后,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运输工具的改革,手推车逐渐减少,至1965年已基本绝迹。以平板车所代替。
平板车:即胶轮木架车(俗称地板车)。此种车运输轻便,载重1000斤左右,成为广大城乡群众的主要运输工具。据1984年统计,全县有平板车大约10万辆,基本上每户1辆。
畜力车:本县普遍使用的畜力车有四轮太平车和大户人家用来走亲访友,接送客人的辕车(又名轿车),这两种车都是铁木结构,四轮太平车可载重2000多斤。据1958年统计,全县有太平车4860辆,到1959年稍有发展,全县5900辆,到1960年,就只有2349辆。据1950年统计,全县有胶轮马车22辆,到1954年已发展到70辆。1959年全县有胶轮马车148辆。1985年畜力车已基本绝迹。
机动车:从1956年本县开始使用拖拉机,到1976年,全县已有各种大型拖拉机199辆。1981年已达331辆。进入80年代以来,交通运输工具发展很快,个人、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单位的客车、货车、三轮车、四轮车、吉普车等剧增。本县城乡运输基本上达到了机械化,到1984年底,全县有大货车504辆(汽车),大型拖拉机348辆,三轮车22辆小四轮和手扶拖拉机3814辆,民用汽车344辆,特种车6辆。客运汽车发展也很快。到1984年底止,由1956年的一辆18人座位的小型客车,已发展到45辆40人座位的大型客车。为1956年的45倍。
客货运输客运:本县客运业务始于1956年,当时由宿县汽车公司派来18人座的小型客车一辆,只跑砀山至单县一路,每天往返一次。后来河南省永城县有1辆30人座客车发往本县,一天往返一次。1958年增30人座妮三汽车跑单县,仍是一天一次往返。由于公路建设事业和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通往砀城周围集镇,乡村和邻县的客车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陆续增加。1965年,砀单路改为正式客车。是年,砀城至周寨通客车。1966年砀山至大寨通客车,一天2班。1970年砀山至黄口一天2班客车。1971年砀山至唐寨通客车,一天2班。是年,由砀山经肖县至宿县通客车,一天2班。1973年砀山至高寨通客车,一天2班。1977年砀山至丰县通客车。每天2班对开。1978年砀山至徐州通客车,一天一班。是年,由砀山经永城至宿县通客车,一天2班。1981年砀山至淮北通客车,一天2班对开。1983年徐商公路建成,砀山汽车站自每天早上5时30分起,每隔30分钟发班车1次。至1984年底,砀山汽车站有客车45辆,每辆45人座,通车里程1176公里。
货运:清末,民国时期,农村到城、镇均有土路相连,运输货物较为困难。当时的运输工具主要是独轮小土车、红车、牛拉木轮铁边太平车,靠这些笨重的运输工具,将粮食、瓜果、特别是砀山梨,运往外地,然后再将砀山短缺的外地物品运回来。
1949年6月24日,砀山县搬运站成立,有独轮车40辆,胶轮板车125辆,职工200人,1950年6月,搬运站改名为砀山县运输工会,后又改名为砀山县搬运社。1955年与李庄搬运队、砀山火车站生产组、砀山县盐业小组合并组成砀山搬运站,职工280人,板车由原来的125辆增加到195辆。1958年该站与砀山县马车站合并组成砀山县运输公司,全公司380人,板车340辆,是时私人的板车全部打价归公。1962年10月1日,马车站又从运输公司分出。1962年运输工具改进,马车站购买旧汽车1辆。之后,机动车辆逐渐增多。1971年9月15日,砀山县汽车队成立。1976年1月,砀山县马车站更名为砀山县第二汽车队,至1984年,仅砀山县运输公司、砀山县汽车队、砀山县第二汽车队,就有汽车48辆,挂车17辆,四轮车17辆、铲车2辆、铁牛(55)2辆,吊车1辆,运输工具实现了机械化,因而运输量也随着逐年增加。1950年运输量0.96万吨,周转量14.53万吨公里。1984年,运输量为111.6万吨,周转量为1930万吨公里。
砀山县汽车站客车情况表

历年运输任务完成情况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铁路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