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田间沟渠
1950年,汛前以工代赈治理护城河、王引河。是年冬,疏浚黄练楼沟、张小楼沟、小屯沟、杨庄沟、大沙河下游排水沟。全年工程量土方10.50万立方米,基建费用18.60万元。1951年,汛前治理利民河。是年冬,开挖玉皇沟、周集沟、窦集沟、堤南沟、沈屯沟。全年工程量土方107.40万立方米,基建费用23.00万元。1952年4月,疏浚王引河、大沙河、多名河、护城河。是年夏,开挖和疏浚汤沟、阚沟、卞楼沟、小陈沟、顺堤河,全年工程量土方137.40万立方米,基建费用19.70万元。1953年,汛前开挖、疏浚小沟共202条。全年工程量土方107.40万立方米,基建费用12.70万元。1954年,汛期疏浚卞楼沟、汤沟。全年工程量土方4.60万立方米,石方400立方米,基建费用16.00万元,农水费用2.00万元。1955年2月,疏浚顺堤河、卞楼沟、护城河、汤沟、刘屯沟、彭楼沟等26条河沟,5月竣工。是年冬,疏浚阚沟、土山沟、套里沟、张小楼沟、顺堤河、卞楼沟、刘屯沟,开挖小沟39条。全年工程量土方81.50万立方米、石方500立方米,基建费用100.00万元,农水费用37.00万元。1956年冬,动员民工19787人,开挖、疏浚河沟15条,全年工程量土方39.70万立方米,石方800立方米,基建费用70.00万元,农水费用22.00万元。1957年3月初至4月底,动员民工18000人,疏浚河沟12条、打畦田25000亩,全年工程量土方164.20万立方米、石方600立方米,基建费用12.20万元、农水费用12.40万元。1958年,提出河网化、水稻化、淮北变江南。是年春,完成土方7518.31万立方米。9月,将大沟提为二级河道,运河、利民河、大沙河、复兴河、堤南河、堤北河、东洪河由二级河道提为一级河道。抽调10000人,集中在陇海公社曹楼搞试点,1个月初步实现河网化。11月上旬,集中黄河南五个乡的劳力开挖砀郝、砀萧运河,总长75.20公里。河北乡疏浚复兴河。同时,12条一级河、13条三级河施工。全年工程量土方411.90万立方米,石方2500立方米,基建费用119.80万元1959年11月10日,普遍开展兴修水利运动。新开河沟61条,开挖姚楼、郭庄引河,引黄灌溉,199平方公里实现河网化。全年工程量土方758.30万立方米,石方2100立方米,基建费用148.30万元。砀萧、砀郝运河及小神湖河网,既不能排也不能蓄,打乱了水系,引起边界矛盾。修平原小水库12座,占地,浪费劳力、资金,引起次生盐碱化。砀单公路坝、张庵坝、郭庄引水河、姚楼引水工程半途而废。1962年至1965年,疏浚了利民河、大沙河上游、阚沟,治理顺堤河改碱工程。四年工程量土方629.95万立方米,石方15600立方米,基建费用60.78万元,农水费用57.48万元。1966年至1970年,开挖新汴河,治理王引河,标准由不到三年一遇提高到五年一遇,防洪达二十年一遇。五年工程量土方1545.50万立方米、石方11260立方米,混凝土4400立方米,基建费用76.05万元,农水费用77.00万元,打井费用55.30万元。1971年至1985年,治理了苗城河、复兴河、黑水河、马沟、利民河、大沙河、顺堤河、阚沟、东洪河、文家河、巴青河。开挖故黄河砀单公路以上2公里、蔺屯至小杨庄段长14.20公里,符合蓄水标准。十五年工程量土方10047.40万立方米,石方14.66万立方米、混凝土4.41万立方米,基建费用1467.89万元、农水费用408.47万元、打井费用1509.29万元、防汛抗旱费用58.07万元、岁修费用29.36万元、喷灌费用25.78万元,其它费用35.97万元。
二、水土治理
畦田1955年春,在城东曹楼一带修畦田5200亩,是年冬,在黄楼、贾寨、小孟庄修畦田17400亩。1957年3月初至4月底,全县修畦田25000亩。1985年底,全县有畦田140000亩。
条田1966年,全县有条田23800亩。1967年,全县条田面积376200亩。1970年,条田面积开始下降。1981年,条田面积仅有37000亩。1982年,条田废弃。
台田1965年,全县筑台田9800亩。1972年,全县台田面积达290000亩。1973年,台田开始减少。1981年,台田面积仅有9000亩。1982年,台田废弃。
泡沙地治理砀山县共有泡沙地13.6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45%。1949年,开始治理。治理泡沙地采用的措施有工程措施(疏浚河沟,河沟边坡植白蜡条、黄花菜等)、客淤压沙、植树造林、增施有机肥料。
盐碱地治理砀山县共有盐碱地16.72万亩。1949年开始治理,至1966年,共治理3.00万亩。1967年,治理2.14万亩。1968年至1970年,治理0.86万亩。1971年至1977年,治理0.61万亩。1968年,治理2.26万亩。1979年,治理0.40万亩。1980年至1985年,治理0.59万亩。
治理盐碱地采用的措施有排灌淋洗、水旱轮作、深翻窖碱、以淤压碱、农时避碱、地膜覆盖抑制返盐、植耐碱作物与绿肥作物(棉花、向日葵、碱青、紫穗槐等)。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