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砀山酥梨为本县之特产。由砂梨、白梨繁育而成的优良品种,果大皮薄、色黄美观、汁多酥脆、味香甘甜,含有糖、有机酸,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不仅是梨中之佳品,又是良药,有清热解毒,滋五脏之功效。传说明隆庆年间,曾作贡品。1985年在全国优质名特产品评比会上,被评为全国名特水果。
砀山酥梨栽培历史悠久,明朝已广为栽植,万历五年(1577)《徐州府志》,就有“砀山产梨”的记载。清雍正十一年(1733)《铜山县志》,曾载“黄里(萧县境)石榴,砀山梨,义安(铜山县境)柿子居满集”的民谣。民国27年(1931),栽培面积近3万亩,年产量600多万斤,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梨树遭破坏,1949年统计残存的梨树,不足50亩,建国后砀山酥梨得到较快地发展,1965年发展到5万亩。1983年,全县梨树面积达56227亩,砀山酥梨栽培面积占总面积的78.82%。
一、栽培技术
繁殖砀山酥梨以嫁接无性繁育为主,以往是采取枝接,20世纪20年代开始采取芽接,先是用“口”形芽接法,60年代以后,广泛用“丁”形芽接法。1958年,砀山果园场技术员于道平(现为高级农艺师)以果树嫩根为砧木,以一年生果枝为接穗,进行根接试验成功。1959年,用根接法培育梨树苗和苹果苗20多万株。
修剪整形1953年以前,本县从不修剪梨树,任其生长,致使树冠过大,枝条稠密,通风透光不良,产量较低,挂果大小年现象严重,梨树未老先衰。1954年,安徽省农科院储晓明等人来砀山推广果树修剪整形技术,至60年代中期,全县已普遍推广应用。梨树修剪整形一般在冬季进行,开始提倡基部三主枝疏散分层形,1980年后,逐渐朝多主枝疏层形的方向发展,单株产量大幅度提高。50年代,果农郭德昌(省劳动模范)探索出老龄梨树“返老还童”修剪法,疏除内膛主枝,回缩前部,促其下部发育的修剪法很快在全县推广应用,采用“返老还童”法修剪过的百年梨树仍生长茂盛,单株产量3000斤左右。
梨花人工授粉砀山酥梨自花不孕,过去全靠风力,昆虫等自然媒介传粉孕果,产量较低。1956年,安徽省农科院果树疏菜研究所在李庄区良梨乡推广梨花人工授粉技术,此技术很快推广到全县,梨花人工授粉方法是采集马蹄黄、紫酥梨或歪尾巴糙梨等优质丰产的异种梨树花粉,授在砀山酥梨花的柱头上,座果率达95%以上。
疏花疏果视梨树具体情况适当进行疏花疏果,是优化果质,保持连续高产稳产的主要措施之一,疏花通常结合剪枝整形,疏除密集花芽,回缩串花枝条,开花时再疏除花序,生理落果后,进行疏果定果,一般果枝留单果,旺枝留双果,内膛少留,外围多留。
施肥以施饼肥、人畜粪便等有机肥料为主,间作绿肥,配施复合肥,施肥时间,以往多在早春或坐果期,现改在秋后施基肥,开花前后和果实彭大期加施追肥,过去施肥法粗放,少穴多肥或把肥料撒在树下,现改成挖沟或穴均匀施肥,或结合冬耕、中耕施肥。
良种选育1973年,果树技术员王钦孔(现任本县副县长),发现砀山酥梨芽变单系,遂进行培育实验,从中选育出优良品种“6901”(因芽变单系枝为1969年生,故取名”6901“)1985年8月,通过了省级鉴定,正式命名为“良梨早酥”,该品种具有果大、核小、酥脆、香甜、早熟、丰产等特点,比其它品种早熟半月,近年来,又选育出“6912”、“6914”等优良品种,为砀山酥梨增添了新的特色。
二、销售与贮藏
销售建国前是自产自销,建国后,梨的收购与销售由供销合作社统一经营。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实行多渠道经营,在完成国家出口调拨任务的同时,允许自产自销和长途贩运,拓宽了销售渠道,砀山酥梨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每逢梨子成熟季节,各地商贾纷至踏来,争相竞购,运输的汽车、拖拉机忙如穿梭,络绎不绝。
1958年,砀山酥梨首次出口外销,年出口量200万斤,至今增至400万斤,运销到美国、加拿大、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深受欢迎。
贮藏1979年,在县科委统一领导下,砀山果树科学研究所和县供销合作社文庄生物防治研究所对砀山酥梨保鲜贮藏进行了研究。1983年,“半(全)地下自然通风窖”保鲜贮藏法获得成功,并通过了省级鉴定。采用此窖贮梨可长达一年之久,新鲜如初,好果率90%以上,这不但减轻了采摘旺季的运销压力,而且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1985年,全县计有贮藏窖865座,贮果1500万斤,增值300万元。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