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苗圃林场
赵堤口苗圃场位于砀城西北6公里处,故黄河南大堤脚下,面积600亩。建于1962年,年育苗面积300亩左右。1985年,全场有职工33人,苗圃面积280亩。苗木品种有加拿大杨、刺槐、黑槐、榆、柳、楝、椿等。
薛楼苗圃场位于关帝庙村西南5公里处,面积2000亩。1982年10月,由砀山农业技术干部学校改成薛楼苗圃场,分曹口、薛楼南北两部,南部面积800亩,北部面积1200亩。1983年育加拿大杨、刺槐等计100亩,1984年扩大到600亩。1985年,南部划给宿县地区司法局所辖第三劳改大队。是年,有职工66人,育苗面积350亩。
砀山林场位于西南门东北1.5公里黄河故道内,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1.5公里,面积7400亩。
该场建于1965年,时称白杨林场陇海分场。至1970年,以植毛白杨,加拿大杨、枫杨、刺槐、紫穗槐、柳树为主。1971年植梨、苹果1000亩。1974年,改称砀山县林场,有职工30人,造林面积已达4500亩。其中梨、苹果500亩。1985年,有职工53人,林场总面积6200亩,造林面积仍为4500亩。
官庄林场位于官庄村东北3公里处,东西长8公里,南北宽1公里,总面积6000亩。
该场建于1965年,时称白杨林场官庄分场。1974年,改称官庄林场,有职工18人,种植毛白杨、加拿大杨、刺槐等5000亩。1985年,有职工20人,造林面积为4700亩。
市力集林场位于市力集南约1公里处,东西长7公里,南北宽1公里,面积9016亩。该场建于1965年,时称白杨林场市力集分场,是年冬,植腊条400亩,至1967年,已植毛白杨、加拿大杨约5000亩。1971年,植梨、苹果近2100亩,又植加拿大杨近2000亩。1974年底,改称砀山县园艺场市力集分场,1979年,改称市力集园艺场。
二、砀山畜牧良种繁殖场
该场位于砀城西北官庄坝村东一里许,面积800亩。原名为砀山县官庄坝农场,1965年划为砀山县棉花原种场。1972年,经宿县行署批准改名为砀山畜牧良种繁殖场。1979年后,附设泡桐试验站,改以植泡桐、棉花为主。1985年,有工人63人,管理人员9人,财会人员2人,技术人员1人,有拖拉机4台,收割机2台,排灌机2台,柴油机3台,载重汽车一辆。
三、砀山县水产养殖场
该场建于1957年,称砀山县鱼苗繁殖场,不久改名为砀山县水产养殖场,场址在砀城东南堤河外,有鱼苗塘10面,计10亩,利用砀城东南、东北两面护城河水面280亩进行鲢鱼、草鱼、鲤鱼等人工养殖。1960年该场停办,1962年11月又恢复,1963年,育成夏花鱼种100万尾,当年7月,因暴雨鱼塘淹没,损失5千余元。是年9月,场址迁至砀城北关,征地12.9亩,开鱼塘10亩。1964年利用城河滩地扩建鱼苗塘10亩。1965年本场鲢鱼人工繁殖试验成功。1970年接收城关镇经营的护城河水面300亩(1980年又交还城关镇)。1972年至1975年,先后扩建鱼苗塘20亩。1984年至1985年本场进行的罗非鱼井水塑膜大棚越冬保种技术研究,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鱼篓充氧运输鱼种技术研究,获宿县地区重大科技成果奖。1985年,该场有干部职工40人,放养水面110亩,鱼苗塘30亩,亲鱼塘10亩,年繁殖鱼苗2000万尾,培育鱼种800万尾,生产成鱼2万斤,年总产值近12万元,繁育的主要鱼种有鲢鱼、鲤鱼、鲫鱼、鳙鱼、草鱼、武昌鱼、白鲫鱼、罗非鱼、草胡子鲶鱼等。
上一篇:第三节 渔业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