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城址
秦置砀县时,县城设在芒山西麓,即今河南省永城县东北山城集处。
南北朝宋时,砀县城址在保安镇,即今河南省永城县保安镇。北魏孝昌二年(526),砀县城治所鲁城(其址查无考)。北齐(555),安阳县城址在保安山南。
隋开皇十八年(599),砀山县城址在故下邑城,即今县城东3里毛李庄处。《太平寰宇记》:“今砀山县即古下邑城也。”《江南通志》:“下邑城故城在今砀山城东三里,秦置。”
宋理宗绍定年间(1228—1233),砀山城圮于河,县治所迁回保安镇。
元宪宗七年(1257)复置砀山县时,县城址迁回毛李庄处。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县城为洪水陷没,迁县治所至小神集(即今县城东南陈寨北门外小神集村)。嘉靖四十四年县城迁回毛李庄处。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县城再次为洪水陷没,知县熊应祥改迁至旧城西3里秦家堂建筑新城(明万历二十八年竣工),即今县城。县城位于砀山县境的中部稍偏西南,地理座标北纬34°25′,东经116°21′。
二、城垣
明朝正德八年(1513)筑土城。高9.5尺,周围168丈,隍深1丈,城门5个,外护以堤,周长9里多,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河决城没。明隆庆年间知县王廷卿重筑,城堤高1.8丈,基宽3丈,建5门:东名从龙,西名崇德,北名仰高,南有两门,左名永赖,右名怀保。在永赖门东,怀保门西分别建一水门,以泄城中积涝。万历二十六年(1598),县城又为水没,知县熊应祥再建新城(即今城),土城砖堞,高1.5丈,基宽3丈,周长840.2丈。建四门,各有楼。东名景云,西名瑞洛,南名永保,北名企宁。隍深1丈。永保门东西皆有水门,以泄城中积涝。万历末年(1620),知县蔡一熊改建砖城,修4门楼。明天启二年(1622)知县张兆彰修砀城4门大桥。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知县柴尔皓等捐金修葺,屹然巩固。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钦差大臣王清廉监修砀城,4门城楼成宫殿式双层楼,每楼四角皆有风铃。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又修砀城和城楼。至建国初期,城墙、城门楼和吊桥相继拆除。城墙旧基建成环城公路。
三、城区
清朝末年,全城区约1.77平方公里。民国35年国民党军队在砀城轮番驻防,将城4关护城河以外的房屋全部拆除,城周围2里内不准有建筑物,城区4关居民离乡背井,逃往外地,城区缩小。新中国成立后,在原县城的基础上,城区逐渐向西南方向延伸,至1985年,城区已扩展到2.8平方公里。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